許雪瑩
摘要:伴隨著當今的公司制度的發(fā)展,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愈發(fā)嚴重,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這一理論強調了公司的社會性,認為公司需要承擔起維護社會利益的責任。我國《公司法》也在總則當中對公司的社會責任做出了規(guī)定,但是,在實踐中,公司的社會責任依舊出于缺乏規(guī)制的狀態(tài),本文主要立足于《公司法》第五條對公司的社會責任結合現(xiàn)實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公司法第五條
一、公司的社會責任概述
1924年,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在此之前,長久以來公司都被單純認為是一種營利性組織。著名學者弗里德曼曾經宣稱,公司不應有“社會良知”①,其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最大限度地營利。因此,公司的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從提出起就被認為是對原有理論的顛覆,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論。
公司社會責任屬于歷史性范疇,不同時期造就的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也造就了對于企業(yè)社會責任內涵的不同理解??傮w而言,由于受到時代局限性的影響,最初人們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認識局限于捐款等慈善活動,而隨著時代的推移,公司的發(fā)展引發(fā)了更多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人們開始關注食品安全、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這也使得公司社會責任的范圍不斷擴大。
二、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化
由于公司社會責任理論顛覆了原有的理念,因此其發(fā)展始終伴隨著爭議。最初,爭論主要圍繞這一理論的內涵等問題展開,而隨著各國紛紛將公司社會責任寫入法律,這一理論是否應該通過法律化來實現(xiàn)又引起了巨大爭議。2005年,我國修訂的《公司法》第五條增加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相關內容,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
首先,對于公司社會責任條款的性質,有學者認為,《公司法》所規(guī)定的公司社會責任應當是一種道德責任,因為第五條僅僅強調了公司的道德義務。還有學者認為,法律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規(guī)范不具有強制性,第五條的存在實際上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做出了引導,除了這一條款外,《公司法》并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法律義務,也缺乏必要的救濟措施。其次,對于公司社會責任條款的效力,學術界也存在爭議。就現(xiàn)行的《公司法》而言,公司社會責任條款只原則性地規(guī)定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對于關系到司法實踐的責任的主體、對象、內容等具體內容卻一概沒有做出規(guī)定,對于這樣一個抽象的條款,在實際的具體司法實踐中很難進行適用。
三、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對策
新《公司法》在總則中增加的這一條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立法者對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認同。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盡管這一條款的確立從理論研究以及社會實踐兩方面促進了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發(fā)展,但由于其難以在實踐中進行運用,因此仍不足以解決目前現(xiàn)實中公司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
(一)我國《公司法》社會責任相關條款的價值
“公司社會責任”相關條款的存在意味著公司社會責任從此上升到了法律規(guī)范的層次,這對于公司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這一條款對傳統(tǒng)理論中的公司的性質以及目標等內容進行了完善。除此之外,這一條款的確立還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豆痉ā吩诳倓t中明確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無異于為《公司法》確立了新的指導思想和法律理念,這使得所有與公司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都與公司社會責任理念產生了聯(lián)系。
在遵循公司社會責任條款的前提下,公司既是營利性組織,又是社會性組織,這種雙重屬性要求公司不能僅僅關注營利,還應該設定多樣化的目標。換言之,公司在通過各種手段實現(xiàn)營利的同時,還應當守住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一底線。
(二)我國《公司法》社會責任相關條款的適用
《公司法》的相關條款的確立意味著了《公司法》對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認同,也是我國公司社會責任法律化的開端。但是,僅僅依靠《公司法》中原則性的規(guī)定并不足以保證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xiàn),我們還需要通過司法裁判來提供這一條款的強制力,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從理論向現(xiàn)實的過渡。
作為營利性組織,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因此公司必然積極通過各種方式以期實現(xiàn)其營利性,而公司的社會屬性在現(xiàn)實中往往處于被公司及公司管理者置之不理乃至于想方設法逃避的狀態(tài)。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毫不顧慮環(huán)境與資源、忽視消費者的人身健康安全的情況屢見不鮮。面對這種情況,道德手段由于缺乏強制力,難以起到切實的約束作用。最近,網絡上接連爆發(fā)的負面新聞就用沉重的代價切實說明了公司為了實現(xiàn)營利,是如何將道德視若無睹的。近年來,網絡上多個貼吧管理權通過商業(yè)化運作賣出,使得貼吧成為虛假宣傳的平臺,這一行為在多個疾病類貼吧被賣出后,終于引起了網友的激烈抗議,并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該公司在此之后宣布整改。而僅僅在幾個月之后,醫(yī)院搜索排名事件爆發(fā)。這一次觸及了社會容忍底線的是競價排名制度,這一制度影響了搜索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容易產生誤導,該公司被責令進行整改。而值得我們反思的是,距離公司社會責任寫入《公司法》已經過去了10年,而對于視社會責任如無物的公司,除了事后整改,卻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當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公司也為數(shù)不少。今年,寶潔公司旗下的SK-Ⅱ相繼在中國和日本發(fā)布了廣告視頻,從中國的逼婚現(xiàn)象以及日本歧視懷孕女職員的角度呼吁關注女性權益,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男女平等。這兩個視頻發(fā)布后,社會反響非常積極,SK-Ⅱ被認為是真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
通過以上事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希望僅僅通過道德的約束來實現(xiàn)公司的社會責任是不切實際的,而如果通過政府的行政行為又難免會影響公司的合法權益。因此,最為合理地選擇就是通過法律規(guī)范對公司社會責任進行約束,司法途徑是實現(xiàn)公司社會責任的最切實可行的路徑。
道德約束過于軟弱,行政手段又過于嚴苛,考慮到社會現(xiàn)實迫切需要,公司社會責任條款司法化可謂是迫在眉睫。但是,與此同時,盡管司法是最優(yōu)路徑選擇,我們仍然應當對公司社會責任進行科學的認識,明確在司法中適用這一條款的限度。
目前,公司社會責任的責任主體尚不明確,這就使得這一條款在司法實踐中難以進行適用。因此對于公司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的情形,可以選擇進行公益訴訟。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相應的公益訴訟機制還未健全。這就需要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斷進行探索以保障公司的社會責任的實現(xiàn)。(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注解:
①謝文哲.論公司的社會責任[J].法治研究,2008,01:3-8.
參考文獻:
[1]周友蘇,張虹.反思與超越:公司社會責任詮釋[J].政法論壇,2009,01:57-63.
[2]時建中,楊巍.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學再分析——兼評《公司法》修訂中的公司社會責任條款[J].經濟法論壇,2009,00:205-233.
[3]胡曉靜.論公司社會責任:內涵、外延和實現(xiàn)機制[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0,02:69-77.
[4]王保樹.公司社會責任對公司法理論的影響[J].法學研究,2010,03:82-91.
[5]劉萍.公司社會責任的重新界定[J].法學,2011,07: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