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瑛 黃軼劼
摘 要:一代名臣管仲,以其千古卓絕的政治才能獲得了極高的歷史評價?!爸傧帻R”可謂深謀遠(yuǎn)慮、步步為營;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功不可沒。然而,面對這樣一位歷史能臣,孔子卻予以“小視”。綜觀二者治國之道與格局的差異,以及孔子對管仲“器小”的評價,不難窺探出孔子“小視”于管仲的緣由。
關(guān)鍵詞:孔子 管仲 治國之道 小視
管仲,東周春秋時齊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管仲輔佐齊桓公期間,在處理政務(wù)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就,更是為齊桓公“一匡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肮苤傧帻R”的成功,是通過五個戰(zhàn)略性的步驟有條不紊地得以實現(xiàn)的:(1)激發(fā)齊桓公的雄心壯志,使之立志于稱霸天下;(2)重整國風(fēng),推行富國強(qiáng)兵的大戰(zhàn)略;(3)存邢救衛(wèi),諸夏親暱而驅(qū)北狄;(4)遏楚尊王;(5)葵丘會盟。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齊桓公“九合一匡”的治國策略使各諸侯國莫不賓服于齊。最終,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也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獲得了極高的歷史評價,贏得了“春秋第一相”的美譽(yù)。對于他的政治功績,就連孔子也曾感慨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①然而,在《史記·管晏列傳第二》的末尾卻記載著這樣一句話:“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边@又是為什么呢?
孔子之所以“小視”管仲,可從如下三方面略加論述:
一、管仲的治國之道未免格局嫌小
首先,孔子認(rèn)為治國之道的兩大核心在于“仁”與“禮”——其中,“仁”是指當(dāng)權(quán)者應(yīng)以寬厚博大的胸懷來愛護(hù)民眾,即上級對下級要心存仁愛;而“禮”既是儀式、儀禮,同時也是社會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孔子實際上是在強(qiáng)調(diào)等級制度的尊卑有別,以及對恢復(fù)社會秩序的追求。在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紛爭的情況下,管仲明明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卻選擇了輔助齊桓公稱霸天下,卻無意致力于恢復(fù)周王室的正統(tǒng)地位,不免存在格局不大的嫌疑。
其次,孔子在世時也曾致力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一生周游列國,為的并不是成就哪一個諸侯國的霸業(yè),而是希望通過游說國君使自己的治國之道得以任用,由安一國之邦進(jìn)而達(dá)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對此,《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篇中有所印證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雹劭鬃诱J(rèn)為人總該是有責(zé)任感的,怎可自顧隱居山林,終日與鳥獸為伴。如果天下清明太平的話,那我也就不用到處奔走,想要改變這個局面了。
由此不難看出,孔子游走列國推廣自己的治國之道,為的并不是成就個人功名,純粹是為天下蒼生。而管仲則不同,管仲相齊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個人角度的考慮,從最初侍奉公子糾奪位失敗入獄時“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④就可看出他從政的出發(fā)點更多是為名揚(yáng)天下,而非民生大義。當(dāng)然,之后其治國政績也不能被抹滅,應(yīng)當(dāng)認(rèn)可。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管仲之憂,憂齊也;孔子之憂,憂天下也?!币婚_始二者從政的著眼點就不同,即便同樣身為憂國憂民的政治家,但格局也高低不同,自然無怪乎孔子小視管仲。
二、孔子提倡治國之道以 “王道”,而非管仲所倡導(dǎo)的“霸道”
孔子以君子之道治國,從仁、義、禮、智、信的角度入手,要求國君施行“王道之政”。也正是因為孔子嚴(yán)格以是否“有道”作為衡量治國要略的準(zhǔn)繩,在那個群雄并起的混亂時代顯得似乎“過于迂直而欠缺變通”,因而往往不為施政者所欣賞。
但管仲則不然,管仲也講求仁義道德,這點在他提出存邢救衛(wèi)、勸諫齊桓公毋與太子華合作中就能看出。但管仲為政施行仁義道德,是出于“稱霸天下”的政治目的而做出的考慮;在他看來,“有道”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xiàn)一匡天下的大計。對于管仲而言,仁義禮智只是佐政手段,而非目的,不然他也就不會在從政期間制定出諸如國營妓院這樣的制度了⑤。君子輔政以道義,小人輔政以利益。對此,在《史記·管晏列傳第二》中司馬遷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周室衰微,齊桓公明明有治國賢能,而為人臣子的管仲卻不勸勉君主行王道,反而輔之以霸道,這會不會是孔子之所以小視管仲的原因呢?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即便管仲的治國政績再如何顯赫,孔子怕是也難以認(rèn)同。
三、“不儉”、“不禮”與“器小”,是孔子小視管仲的又一個緣由
在《論語·八佾》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⑥意思是:“管仲的器量小??!他有三處豪華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人事機(jī)構(gòu)龐大且極其繁冗,實在是談不上節(jié)儉。國君王宮門口設(shè)立照壁,管仲府邸門口也設(shè)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會見時在堂上設(shè)有放置酒杯的坫臺,管仲府邸里也同樣設(shè)置坫臺。如果說管仲知禮儀,那還有誰不知禮儀呢?”由此可見,對于管仲鋪張奢華的生活作風(fēng)及僭越禮制的做法,孔子是給予了嚴(yán)肅否定的。
管仲作為齊桓公的相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當(dāng)時人們都認(rèn)為他立下了莫大的功勞。但他的用心是出于權(quán)謀功利的私心,并不符合圣賢大道。從管仲奢華僭禮的行事風(fēng)格來看,似乎更是印證了這個觀點。因此孔子評判管仲時說:此人雖然有大功,但是他的為人局量淺薄,規(guī)模狹隘,沒有正大光明的氣象,是器小的表現(xiàn)。
此外,管仲年少時與好友鮑叔牙合伙經(jīng)商,分錢時卻勻利不均。對此,雖鮑叔體諒管仲家貧一笑置之,但管仲這種貪小便宜的行徑不免有違君子之道,令人生出器局不大之感。在《論語·季氏》中有這么一句話:“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雹邔τ趪液腿嗣駚碚f,不必?fù)?dān)心財富不多,而需擔(dān)心財富不均。在崇尚君子之道的孔子看來,管仲分利不均的行為并不僅僅停留在好財?shù)膶用嫔?,更深一層體現(xiàn)出的是他在為人處世上格調(diào)不高的局限。由小見大,讓管仲這樣并不完全奉行君子之道的人輔政治國,想必其人也不會以正統(tǒng)大義治理國家。對此,孔子自然不免對管仲持有異議。
四、結(jié)語
由此,孔子之所以“小視”管仲,也就顯得有理有據(jù)、無可厚非了。對于管仲的歷史功績,孔子也給予了大力肯定,說倘若不是他幫助齊桓公完成霸業(yè),或許我們都已淪為蠻人統(tǒng)治下的老百姓了;但對于他在治國之道上存在的問題,也毫無偏私、直言不諱。對此,南公在這件事上點評道:管仲不過幫助齊桓公完成霸業(yè)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這樣的器局就嫌小了。
注釋
①出自《論語通譯·憲問篇第十四》第202頁.意為:“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fā),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tǒng)治下的老百姓了.”
②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第二》卷六十二第二一三六頁.
③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七第一九二九頁.
④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第二》:“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卷六十二第二一三二頁)
⑤ 《戰(zhàn)國策·東周策》有云:“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詳參《戰(zhàn)國策·東周策》卷一《周相呂倉見客于周君》節(jié)第一五頁.)
⑥ 出自《論語通譯·八佾篇第三》第三六頁.
⑦ 出自《論語通譯·季氏篇第十六》第二三七頁.
參考文獻(xiàn)
[1] 論語通譯[M].張葆全,譯析.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 (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戰(zhàn)國策[M].(西漢)劉向,集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商松石.孔子對管仲的評價[J].管子學(xué)刊,1989(4).
[5] 馮浩菲.關(guān)于孔子論管仲的爭議[J].文史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