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孔柱
“文化”是個好詞,雅而美。不管什么東西,只要一套上“文化”,身價就漲了,名聲就響了。
即拿最平常、最普通不過的吃飯穿衣來說,也能生生吃出“食文化”,穿出“服飾文化”,喝出“酒文化”“茶文化”。
玩也能玩出“文化”。玩石頭的玩出“石文化”,玩集郵的玩出“郵票文化”,玩煙盒的玩出“煙標(biāo)文化”,玩古董的玩出“古玩文化”,就是大媽跳廣場舞也能跳出個“廣場文化”。
連社會上的混混,也有“痞子文化”,結(jié)幫拉派的也有“圈子文化”,誨淫誨盜的也有“灰色文化”,買官賣官的也有“厚黑文化”。
看看我們今天的生活環(huán)境,我們整天都處在“文化”之中,人人都標(biāo)榜自己是文化人。
可何謂文化?我們許多的“文化”人卻玩不懂了。
在中國古人那里,“文”與“化”本是兩個詞。文者,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后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內(nèi)的各種象征符號,進(jìn)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由倫理之說導(dǎo)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yǎng)之義,再逐漸導(dǎo)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而進(jìn),以進(jìn)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 ?;撸玖x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態(tài)或性質(zhì)的改變,后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拔摹迸c“化”合成為一個整詞,是在西漢以后,本義乃“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yǎng),后逐漸成為一個內(nèi)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xué)科探究、闡發(fā)、爭鳴的對象。
追溯“文化”之本源,簡而言之,“文猶美也,善也”,“以文教化”,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dāng)止,乃為文化。
按此文化本義,對照我們所玩,我們有文化嗎?我們是文化人嗎?
【王 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