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園園+吳芳
【摘 要】家庭是社會組織的最小細胞,而婚姻是構成家庭的前提條件。由于中國的近代處在一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整體都處在變革過程中,婚姻生活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構成了社會變革中的一角。了解中國封建婚姻制度的特點,研究近代前八十年婚姻觀的變化歷程及原因,有助于我們從側面審視中國近代社會的整體變革。
【關鍵詞】近代前八十年;婚姻觀;變遷
任何一種制度、思想的變革都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中國近代前八十年的婚姻觀變遷是中國近現(xiàn)代婚姻制度形成的前提與開端,其在社會整體變革的大潮中艱難前進,最終作為社會文化變革席卷全國,對中國近代人性覺醒、婦女解放、平等自由等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的奠定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國封建社會下的婚姻制度
中國封建婚姻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必然產(chǎn)物,是由封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根源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婚姻的締結與解除體現(xiàn)的都是宗法制度和家族意義。
婚姻締結上主要形成了三大特點:包辦強迫、一夫一妻多妾和男尊女卑。包辦強迫性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體現(xiàn)的是封建家庭的家長制度和封建國家的宗法統(tǒng)治制度,子女權利和利益普遍被漠視,反映在社會倫理秩序上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禮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從夏朝時期就開始實行,體現(xiàn)的是家國相通、親貴合一的宗法制度,統(tǒng)治者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嫡長子繼承制決定了婚姻家庭中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男尊女卑則是封建社會長期的夫權統(tǒng)治所導致的男女不平等關系,封建婦女要遵從“三從四德”的禮序,而且,封建婦女對于家庭財產(chǎn)上只有使用權而無自由處分權。
從婚姻解除上來看,“出妻”是婚姻解除的主要方式,只有男子擁有這種特權,婦女不具備離婚權利,這也體現(xiàn)了男女的不平等關系。“出妻”的方式有七出、義絕和協(xié)離。七出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雹佟_@是丈夫休妻的條件;義絕即夫妻間或對族屬間的相互侵犯或亂倫關系。七出和義絕都體現(xiàn)了維護和鞏固家族倫常秩序的目的。協(xié)離即協(xié)商離婚,夫妻雙方同意達成離異,這是被當時律法所允許的。
二、近代婚姻觀變遷的原因概述
中國近代是封建制度沒落與帝國主義列強蹂躪下的時代,是各階級階層不斷探索與抗爭的時代,同時更是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的時代。在內(nèi)憂與外患的共同夾擊下,在保守與進步的徘徊中,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處在一個從傳統(tǒng)東方走向近代西方的漸變過程。
封建婚姻制度從家庭層面反映了傳統(tǒng)儒家的宗族統(tǒng)治和禮教思想,在反封建專制的政治變動下,工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自然經(jīng)濟的逐漸瓦解下,社會文化與生活的逐漸西化下,與封建傳統(tǒng)婚姻制度完全對立的西方近代婚姻開始被發(fā)現(xiàn)、認同、宣傳并吸收。封建婚姻制度是對人權的踐踏和人性的壓抑,在婚姻禮教束縛下的女人更是在身體和心理上得到了極度殘害。在民主、自由、人權、平等的西方文明影響下,婦女解放的呼聲開始出現(xiàn),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的近代文明婚姻開始被先進知識分子所追求并進行傳播與推廣,他們甚至直接將婚姻家庭變革同救亡圖存的社會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中國近代婚姻觀念的變遷既是由社會變革所以起得,又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推動著社會變革的發(fā)展。
三、近代前八十年婚姻觀的變遷歷程
近代婚姻觀念的變化及實踐經(jīng)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是與一次次的社會變革運動交織而行的。
(一)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nóng)民階級建立的太平天國,第一次作為一個政權將近代婚姻付諸法律和制度實踐。
太平天國時期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性文件,有關婚姻的法律和實踐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農(nóng)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產(chǎn)物。如在男女平等的主張上,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中就首次涉及:“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并之念?!痹凇妒钐鞐l》中的第七條也明確規(guī)定:天國男女都是“天堂子女”,因而是平等的。另外,對婦女的人權也給予法律保障,“女子喜纏足,……皆小人驕奢之習,理當禁止”,“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混雜。凡男人女人奸邪者名為變妖怪,最大犯天條”。再如有關維護一夫一妻制的規(guī)定上,韋昌輝和石達開就對嚴禁娼妓做出明確規(guī)定:“娼妓最宜禁也。男有男行,女有女行……倘有習與邪行,官兵民人私行娼宿,不歸條歸當娼者,合家剿洗,鄰佑擒送皆有賞,知情故縱者一體治罪,明知故犯者斬首不留?!碧教靽钠骄髁x色彩在婚姻上也有所反映,如《天朝田畝制度》明確規(guī)定:“凡天下婚姻不論財”,即反對以權勢和門第締結的封建買賣婚姻制度。為安民和聚攏人心,太平天國于1854年恢復天京城內(nèi)軍民夫妻家庭生活,并“許(未婚)男女配偶”,還設立“婚娶官”專門負責婚姻事務,“男女配合,須由本隊主稟明婚娶官,給‘龍鳳合揮方準”。在此規(guī)定之下,太平天國產(chǎn)生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張建立在男女自愿、一夫一妻基礎之上的“龍鳳合揮”結婚證書。而關于婚姻的解除上,“離婚不僅是不準許的,并且實際上也根本沒有人懂得或想到離婚這件事”。從封建婚姻的“出妻”條件上來說,這是對七出的根本否定。
這些先進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給太平天國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秩序,但是,由于小農(nóng)階級的局限性和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根深蒂固性,太平天國的領導階級逐漸被封建化,因此在太平天國運動后期,封建婚姻思想又被汲取和利用起來,先進的婚姻觀最終也沒有得到廣泛、有效的實踐。
(二)維新運動時期
在經(jīng)歷過洋務運動的西學洗禮和甲午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發(fā)起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運動。在西方文化尤其是“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下,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開始抨擊封建婚姻制度,倡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對于婚姻自主方面,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明確反對父母包辦,媒妁之言,提出夫婦者可合可離。對此,譚嗣同在《仁學》中提出“夫婦擇偶判妻,皆由兩相情愿”,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實行契約婚姻,自己選擇,自由同居,“不得有夫婦舊名”。而在女子地位上,梁啟超在《變法通議》和《倡設女學堂啟》做出具體闡述,主張興辦女學,認為女子接受教育,掙脫封建婚姻陋習之枷鎖,承擔賢妻良母之責,“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 遠可善種”,即將改良婚姻同挽救國家民族危亡和改造社會的政治訴求聯(lián)系起來。而對于“一夫可娶數(shù)婦,一婦不能配數(shù)夫”,康有為在《實理公法全書》中指出“更與幾何公理不合,無益人道?!薄安焕p足會”的設立和《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的實施,則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對婚姻改革的具體實施。
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對婚姻改革的主張和措施,正式開啟了近代婚俗文化的變革,這是反對封建專制,倡導平等自由的社會革命的預演。其以自主為原則,以情志為媒介,追求個人幸福的婚姻觀達到了19世紀進步婚姻觀的最高度,奠定了近代婚姻變革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不僅如此,其對婦女殘害的控訴還大大推動了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
(三)辛亥革命時期
隨著新知識分子群的出現(xiàn),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掀起了民主學說和婦女解放的兩股思潮,辛亥革命更是大開社會風氣,進一步將新式婚制推向流行,出現(xiàn)了比較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婚姻觀念。
辛亥革命的廣泛深刻性使整個社會風氣大變,在婚姻變革上,革命派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新式婚姻觀念。這一時期革命派開始揭露封建婚俗的弊端,如梁啟超的《禁早婚議》、陳王的《論婚禮之弊》、履夷的《婚姻改良論》等,均揭露了早婚的危害。革命派的新婚姻觀念變化主要包括:第一,“法制婚姻”取代“禮法婚姻”,主張有三:“一則結婚離婚,均可自由,兼可再嫁; 二則行一夫一妻之制; 三則男女同受教育,同入交際場。”②如民國初年國家制定的民法草案和地方制定的婚禮草案草規(guī),都對婚姻做出過規(guī)定。第二,革新婚制儀式,如有些地方結婚不再拜天地、鬧洞房,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紗,不坐花轎坐馬車,在教堂舉辦婚禮等。第三,反對早聘早婚,提倡少生。這一時期婚姻觀念的變化推動了文明婚姻的流行,但也只是在某些知識分子身上付諸實踐,且只流行于受西方思想沖擊較早較深的沿海城市,封閉落后的廣大農(nóng)村社會還處在封建婚俗的束縛下。除此之外,中西婚俗參雜也是這個時期的明顯特點。
(四)新文化運動時期
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將婦女解放和婚姻變革提到了新的高度。近代婚姻制度從太平天國運動到辛亥革命,在各個階級的探索與抗爭之路上得到不斷深化,但都擺脫不了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根深蒂固性。而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在民主與科學大旗的沖擊下,在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的摧毀下,婦女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由思想得以席卷全國。
這一時期,婚姻自由與婦女解放成為頗有影響的社會思潮同樣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第一,“人”的主體性意識的覺醒。新文化運動將“人”擺在思想啟蒙的中心位置,而婦女作為主體性人的解放,則要求在婚姻家庭中的徹底解放和男女地位中的平等。第二,社會團體活動和社會輿論的推動。如長沙女界聯(lián)合會把“須取得‘婚姻自決權,破除專制的陋習”作為其主要任務?!拔逅摹眻罂瘜橐鰡栴}的激烈討論和西方婚姻理論書籍的大量翻譯,使婚姻自由觀念得到廣泛傳播。第三,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工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自然經(jīng)濟的破壞,導致家族生產(chǎn)方式的瓦解和家長控制力的削弱,而大家族制度之上的封建風俗、禮教、政治、倫理也必然走向崩潰。“婚姻問題——自由結婚、離婚、再嫁、一夫一妻制,乃至自由戀愛、婚姻廢止”等“都是從前大家族制下斷斷不許發(fā)生的問題、現(xiàn)在斷斷不能不發(fā)生的問題”。
縱觀中國近代前八十年的婚姻觀念的變遷,雖然沒有使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得到根本、徹底的改變,卻使近代文明的婚姻觀念得以廣泛傳播,并得以繼續(xù)發(fā)展?;橐鲇^的變革是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結果,其作為不可替代的層面也推動了社會的整體變革。而在思想啟蒙層面,對于批判封建專制,否定傳統(tǒng)家庭主義,以及在爭取人權、自由平等、人性解放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釋:
①《大戴禮記·本命篇》.
②何震:《女子解放問題》,《天義報》第7—10期.
【參考文獻】
[1]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第1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97.
[2]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第2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36.524.
[3]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第1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79.
[4]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第3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28.
[5]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113.
[6]羅爾綱.太平天國史料考釋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338.
[7][英]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44.
[8] 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351.
[9]戴逸、王道成、朱述新、陶信成.梁啟超全集(第1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4.
[10]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1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83.
[11] 中華婦運史研究室.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