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圃
在寫作與繪畫之間,我常被問到哪個更重要,答案是都重要,就好比左手與右手。關鍵在于,哪個來了靈感與激情,哪個就擁有創(chuàng)作的優(yōu)先權。在這里,我先說說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點體會。
作家梅維絲·加倫特說過:“我仍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驅(qū)使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放著安穩(wěn)的日子不過,非要窮盡一生描述不存在的人物?!蔽覅s明白,文學于我,猶如老家的潮劇對于舊時的鄉(xiāng)人,能讓平庸甚至艱辛的人們看到另外的人生,喚起蟄伏在內(nèi)心深處的愿望、情感和想象,從而延展了生活和生命的時間和空間。我的寫作肇始于有“話”要說,并在這種敘述中找到自己人生更為深沉的體驗——寫作讓一個人得以生活在自己的信念里,用自己的眼睛去洞察他人的命運,并和各色人等一路行來,探索各自命運的不確定性。我最迫切想知道的,也正是未曾嘗試過的命運中的各種“可能”。這種“可能”與“不可能”引領著我往社會人生的更深層去剖析,讓我的思考與人生變得立體起來,不再是二維或者三維的,而是往更多的維度去拓展。這樣的寫作讓我和讀者都獲得了對生命的嶄新認識,雖然這種認識是有限的,有時甚至是歧義的。
毫無疑問,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生活的豐富性與人生百態(tài)本身就足以窮盡作家的一生,而我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擷取其中的一些旁枝末節(jié)。有時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建筑師,將現(xiàn)實的諸多材料組合運用,賦予它以新的生命和寓意,構筑起各式民居、風情街巷,讓更多的人進來觀光逗留,或者長久居住。
我的童年是在潮汕平原的一座古鎮(zhèn)度過的,由于地處城鄉(xiāng)交界,我既可以與鄉(xiāng)村的孩子一樣融入原野,也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小市民的生活氣息。對于故鄉(xiāng),她就像門前的樟樹林,特有的氣味纏繞著我的童年少年,并一直綿延至我的青年時代直至今天,給了我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獨特經(jīng)驗和解決生存的特殊智慧。對于每一位作家,故鄉(xiāng)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資源,不但可以回顧還可以遠眺,并通過人生的種種體驗賦予它專屬的想象,這是一種獨特的養(yǎng)分,一直滋養(yǎng)浸潤到骨子里,綿綿不絕。
無論是童年還是長大之后,我的周圍多是些命如草芥的小人物,表面上看時代的強音在他們的層面上被簡化,毫無回響,他們似乎成天糾纏于雞毛蒜皮的瑣事里,對生活的束手無策和倉促應對成了生命的常態(tài),但是永不磨滅的人性本身的對生存的渴望,又使他們的生命充滿了特有的張力,而超越時代意義的對命運的抗爭,更構成了一種沒有立場的立場,它是民間的,是底層的,是微不足道的,但同時也是神圣的,有了它生命才能夠展現(xiàn)勃勃生機,這也是我創(chuàng)作時所真正在乎的東西。
猶太人重要典籍《塔木德》中有言:“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所組成的,可是神為什么要讓人只能通過黑的部分去看東西?”“因為人生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蔽倚≌f里的人物,無不艱難地跋涉在生活那長長的隧道里,有的最終走到盡頭光亮乍現(xiàn),有的卻永遠被黑暗所屏蔽而無從追尋。我有個小說,題目叫《閉上眼睛你能看見什么》,它雖源于孩童的“腦筋急轉(zhuǎn)彎”,我卻能理解它更深一層的含義。我一直以為,在我們睜開眼睛時,現(xiàn)實的影像紛至沓來泥沙俱下,我們眼中的世界似乎再真實完整不過,然而眼見未必為實,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更需要的是我們閉上眼睛用心體察,也只有如此,現(xiàn)實中的夢幻、泡影才會如露如電般地消失,我們得以在萬籟俱寂中找到世界的本源,人性的本源,并用它去構筑內(nèi)心的世界,并將之最終投影至現(xiàn)實的人生,使萬事萬物纖毫畢現(xiàn)。
我以為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是有維度的,于時間的縱軸上能無限跨越,經(jīng)得起推敲和磨礪,歷久彌新;于空間的橫軸上能完全突破地域、民族、行業(yè)等,反映人生和人性的共性,喚起普遍的共鳴;于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能自由遨游,影響或改變?nèi)藗兊乃枷雱酉?。窮盡我的一生,也未必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但是我愿意,先閉上眼睛,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探究生活的細節(jié),并付諸筆端,還原真實的世界。
再說說繪畫,念小學時我接觸過一陣子國畫,初中開始學習西洋畫,大學念的是工業(yè)設計,近年來才又重新拿起畫筆。畫畫的作家不能說少,但畫到相當水準的就不多見了,久遠的有唐代的王摩詰,畫中有詩,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獨特的“禪境”;宋代的蘇子瞻,善畫古木叢竹、頑石亂絳,也畫過動物如螃蟹、人物如佛像等,且兩人都有重要畫論影響后世。當代的作家中也不乏王祥夫、馮驥才這樣的繪畫好手。
藝術如水,有其本質(zhì)而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繪畫與文學一樣,都是體現(xiàn)藝術精義的載體。應該說,繪畫是人類對精神世界的一種表達與傳承。通過這種途徑,有助于我們直觀地了解世界,了解文化與歷史。任何事物的發(fā)展皆有盛衰,中國畫也如此,它猶如鐘擺來回擺動——唐代以莊嚴寫實的貴族風格傳世,宋代董源、巨然等縝密經(jīng)營的偉構,以其雄渾浩蕩的氣魄帶給后人無比的震撼??涤袨樵鴮⒅袊媽W之衰落歸罪于元四家。我倒是認為,中國畫踏進頹勢與社會政治發(fā)展緊密相關,中間雖有過有力反撥,但總體走向坡路。元朝異族主宰中原,政制嚴酷,士大夫為保存氣節(jié)歸隱避世:黃子久隱居于富春江,吳鎮(zhèn)賣卜于錢塘,王蒙遁跡黃鶴山……一個個躲進了書畫里去,宣泄抑郁情緒,尋找精神皈依,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發(fā)軔于宋代的文人畫于是成其主流,大為盛行,其畫風由寫實走向縹緲,從密實落至空疏。一方面,文人畫家終于掙脫了當朝政治教化的梏桎,從藝術本體和人的主體價值意義上去認識繪畫功能,是一種人本主義層面的進步;另一方面,文人畫多抒個人胸中之郁結(jié),所言也是虛妄之志向,除了八大山人等寥寥幾位外,大多格局顯小,勁道不足,繪畫的功能逐漸退縮為文人的雅趣,中國畫強大的生命力被大大削弱。
到了近現(xiàn)代,時局動蕩,東西方文化交匯碰撞,每況愈下的中國畫卻涌現(xiàn)出一批天才畫家,他們將內(nèi)心的憂慮、悲憤或者愁苦訴諸于筆墨,進入心靈的深層。在這些畫家當中,幾乎無一不是“藝術叛徒”。齊白石開“紅花墨葉”一派,曾被譏笑為“農(nóng)家樣式”。曲高和寡的黃賓虹,也因那些“黑山”和“夜山”而不為人所識,在他的繪畫與畫理鮮有知音、生活一片冷寂時幸遇傅雷。浸透西方藝術觀的傅雷被黃賓虹的作品深深折服,那個他親自操辦的畫展,不僅成為了黃賓虹上半生的總結(jié),更是攀向絕頂?shù)拈_端。采用破筆大寫意畫山水的傅抱石也曾讓世人感到驚詫,其散鋒亂筆表現(xiàn)山石結(jié)構的“抱石皴”,倒助他打破傳統(tǒng)筆墨的樊籬。石魯堪稱東方的凡·高,以其野、怪、亂、黑的風格而遭到批判摧殘,幾度精神失常被強制關進病院,其畫風豪野強悍、雄渾壯美、驚世駭俗……貢布里希在《藝術發(fā)展史》中說得再明白不過,“整個藝術發(fā)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fā)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技藝只是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途徑,而擁有嶄新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意識卻等于換了一個頭腦,讓你從舊的母胎里汲收養(yǎng)分,最終蛻變而出,創(chuàng)造出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而不是跟隨潮流人云亦云。
對于當代的中國畫,大都不能令人滿意,不少畫家言必稱文化之偉大復興,殊不知藝術家的使命并不在于煌煌其言,而在于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藝術直覺與這個時代這個世界連通并對話。體驗之深淺、實踐之多寡直接決定藝術品質(zhì)之高下,只有體驗生命中的每個起落,才會讓人變得通透朗然,與自然、與普遍意義之俗世和諧共生。而對藝術如不潛心琢磨多作嘗試,也難以通過“形態(tài)”來把握這個你想要表達的豐饒世界。也有的畫家雖專注于“東方精神”,卻把這種精神簡單化、表面化了。一件作品有沒有東方精神的內(nèi)蘊,并不完全取決于作畫的工具材料,或者作品里所呈現(xiàn)的諸如民俗的花紋圖案、器物古董之類代表中國表象符號的東西,而是作品本身是否反映出本國本民族的思考、立場、生活模式和象征意味,傳達出有別于西方的另一種文明。也有的畫家干脆投入西方文化的懷抱,畫出一些連自己都看不懂的水墨“抽象畫”,卻自以為打通了中西文化之間的阻障。
當然,真正的藝術是不分東西沒有邊界的,是不能用條條框框加以限制的,全盤否定過去,勢必割斷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猶如“木水”失去了“本原”,而一味沉湎于傳統(tǒng),又會迷失未來。我比較贊同潘天壽先生的主張,既要“借古”又要“開今”,借古是手段而“開今”才是目的。
我的國畫作品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繼承先賢的筆墨精神,提倡筆墨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此類作品以寫意畫為主;中國畫與西洋畫不同,傳統(tǒng)的西洋畫多以科學為依托,強調(diào)嚴謹,看重造型能力;中國畫則多借重哲學和文學,講究的是個體對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國畫中最難讀懂的是寫意,它追求的是“神似”,即神韻。所以黃賓虹強調(diào),“寫生只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氣,還得閉目沉思,非領略其精神不可”。這種近似于悟道的方式,其目的正是為了“遺貌取神”。
我的另一類作品是吸收西方繪畫的造型等長處,賦予作品當代性,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進行寫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如果說第一類作品是對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追尋和依戀,那么第二類作品則是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是形成自己風格的必由之路。
西方現(xiàn)代美學把藝術定義為“有意味的形式”,而中國的“謝赫六法”早就把“意味”闡釋成為可感可知可行的東西了。我唯愿在往后的歲月里,既能夠在作品上建立起有別于他人的符號識別系統(tǒng),具有自己的面目,又能在形式中弛張著自己的心路痕印,發(fā)散精神感受與象征意味。中國畫一向所倚重的文化意蘊,正是為了寄托作者無限的思想與追求,以拙作《收獲》和《門外》為例,里面除了我對形式感和表現(xiàn)性的追求之外,還有其“言下之意”,比如作者對藝術的認知和往后探索的方向——《收獲》是希望自己貼近生活更接地氣,終生守護著藝術的園地;《門外》則是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對經(jīng)驗的恐懼,對技巧的警覺,保持對生活的陌生感和鮮活的感受力,能夠“洞燭幽微”,盡可能去表達肉眼所不能見到的或者是別人感受不到、不可復制的東西。我要經(jīng)常對自己說,面對藝術這座宏偉的殿堂,你永遠是個門外漢。
總而言之,無論是寫作或者繪畫,說穿了就是藝術家們找到的一種適合于表達自己強烈感受的途徑。劣作令人眼濁,好的作品卻往往叫人眼前一亮。為何能眼前一亮,那是因為它神完氣足、精光四射,那是因為它直指人心。當然,藝術的表達方式是多元的,同樣對它的理解也是多樣化的,如果一件藝術品還能讓人感到興奮的話,有時恰恰在于它無法讓人人都說好這一點上。往往是,引得起爭鳴的東西,更能讓欣賞者低回咀嚼,不釋于懷。從本質(zhì)上看,優(yōu)秀的藝術家其實并不期望人們發(fā)出一致的喝彩聲,而僅僅希望作品能夠引起別人足夠的關注和引發(fā)個人的思考,從而達到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
我是文化上的雜食主義者,傳統(tǒng)文化也好,西方藝術也罷,當然除了文學、繪畫,也還包括了音樂舞蹈戲曲攝影收藏等等,都拿過來為自己所用,融一爐而冶。而事實上,一位藝術創(chuàng)作者想要走得更遠,也是需要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啟迪、觀照、補給、滋養(yǎng)、促進、提升的。當然,作為本國本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理智上認同現(xiàn)代意識和西方美學觀點的同時,是不應當舍棄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精神的,相反,只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體悟,才能創(chuàng)作出與其他國家和民族風格迥異的作品來。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是孫過庭在《書譜》結(jié)語中所強調(diào)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傾注畢生精力,到最后才能獲得對書法的深刻理解和真正的把握。我以為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都如此,一個人只有將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生活、與自己的整個生命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作品與生命才能一起走向成熟,煥發(fā)光亮。
厚 圃,原名陳宇,居深圳。著有長篇小說《結(jié)發(fā)》《我們走在大路上》,小說集《只有死魚才順流而下》等,曾獲臺灣聯(lián)合文學獎、首屆廣東省小說獎、首屆廣東省青年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等,并入選“嶺南文學新實力十家”“聚焦文學新力量——當代中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實力展”等。近年來潛心美術創(chuàng)作,作品參加加拿大中國畫“風入松”四人展、“莊上雅集”八人展(石家莊)等。現(xiàn)為中國作協(xié)會員,廣東省作協(xié)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