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國,王甫亞,孫蘇亭,周宣業(yè)
(江蘇省沭陽縣仁慈醫(yī)院骨科,江蘇 沭陽 223600)
臨床經驗
骨折端骨碎屑植骨治療尺橈骨骨折27 例體會
朱宜國,王甫亞,孫蘇亭,周宣業(yè)
(江蘇省沭陽縣仁慈醫(yī)院骨科,江蘇 沭陽 223600)
目的 探討收集術中鉆孔內的骨碎屑并移植于骨折端對促進骨折愈合及預防骨不連的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間手術治療尺橈骨骨折27 例,男19 例,女8 例;年齡19~76 歲,平均43.5 歲。均行切開復位DCP鋼板內固定術,術中鉆孔時收集鉆出的骨碎屑并植于骨折端周圍。結果 所有患者隨訪5~15個月,平均8.2個月,均在8~16周內獲得臨床愈合,3~5個月內達骨性愈合。功能采用Mode評分標準判定,優(yōu)20 例,良5 例,可2 例,優(yōu)良率92.6%。結論 將鉆孔內骨碎屑移植于骨折端能有效地促進骨愈合,預防骨不愈合的發(fā)生。
尺橈骨;植骨;骨折;骨碎屑
尺橈骨骨折不愈合較為常見,其發(fā)生率有較大差異,為9%~16%不等[1]。為防止其發(fā)生,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間,手術時將鉆孔中的骨碎屑收集起來,在骨折復位固定完成后植于骨折端之間或周圍,得到回訪者27 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 例均為尺橈骨雙骨折,男19 例,女8 例;年齡19~76 歲,平均43.5 歲。左側11 例,右側16 例。粉碎性骨折23 例,單純性骨折4 例。均在中遠段者9 例,均在近段者7 例,錯落在不同平面者11 例。車禍致傷21 例,自行跌傷6 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均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加鉆孔骨碎屑骨折端及周圍植骨術。手術時機均在骨折后5~9 d。采用3.5 mm動力加壓鋼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
1.2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guī)攝患肢正側位X線片,了解骨折類型及錯位情況,做好術前相關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手術時機根據情況選在傷后5~9 d。依據骨折位置選擇切口,橈骨中上段者采用Henry切口,遠段采用橈背側切口,注意保護橈神經,尺骨切口采用后側切口。充分顯露骨折部位,注意保護軟組織,復位,持骨鉗臨時固定,選用3.5 mm DCP鋼板依據骨折塊的不同置于不同的位置,鋼板長度以保證骨折的遠近端骨折塊不少于3 枚有效螺釘為宜。用2.5 mm鋒利鉆頭分別鉆孔、測深、攻絲,選用相應的3.5 mm螺釘擰緊固定。每鉆一孔即收集孔周圍溢出及鉆頭側槽中的骨碎屑,置于小藥杯中待用,待固定完成,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后,將所集骨碎屑植于骨端縫隙及骨折周圍部位,置引流,逐層縫合切口。術后通常不加用石膏或支具。術后2周即開始練習手指屈伸活動和腕關節(jié)活動,4周后練習肘、肩關節(jié)活動,6~8周后逐漸加強旋轉功能鍛煉。
27 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隨訪5~15個月,平均8.2個月。骨折獲臨床愈合時間在8~12周,平均9周。骨性愈合時間在3~5個月,平均3.5個月,無一例出現延遲愈合及不愈合。功能采用Mode評分標準判定,優(yōu)20 例,良5 例,可2 例,優(yōu)良率92.6%。
典型病例為一48 歲男性患者,車禍致右尺橈骨骨折,傷后6 d行尺橈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加鉆孔骨碎屑植骨術(見圖1~2),骨折愈合良好,術后11個月取出內固定,功能滿意(見圖3~5)。
圖1 尺橈骨骨折術前X線片
造成尺橈骨骨不愈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管何種原因造成,其治療往往需要清除骨端纖維組織,打通髓腔,重新固定。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就是植骨,通常采用自體骨植骨。自體骨兼有骨誘導活性與骨傳導作用,且攜帶具有成骨作用的骨生成細胞,成骨效果最好,至今仍為“金標準”[2]。新鮮的自體骨不論皮質骨或松質骨,如經適當處理,其表面細胞可以存活并產生新骨[2]。有些作者為防止骨不愈合的發(fā)生,在一期手術時即取髂骨植骨或采用同種異體骨植骨。取自體骨植骨增加了新的創(chuàng)傷及相關并發(fā)癥;而同種異體骨的愈合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植入5年后可能只有20%的骨與宿主骨結合,且其并發(fā)骨不連接的可能達11%~17%[3],同時加重了經濟負擔,故此做法有待商榷。尺橈骨骨折的治療要求解剖復位、牢固固定,常用鋼板螺釘固定,鉆孔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將鉆孔時的骨碎屑及時收集并植于骨折端及周圍,起到了“廢物”再利用的效果。雖然沒有取髂骨的骨量多,且所得的多半是皮質骨骨碎屑,但其不產生新的創(chuàng)傷,不帶來額外的風險,不增加新的經濟負擔,有利于骨愈合,對減少骨不愈合的發(fā)生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本組27 例患者均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愈合,在3~5個月內取得了骨性愈合,也說明了這一點。 鉆孔的骨量其實也不是微不足道的,僅以單一尺骨干計算,鉆6~8孔,平均厚度3 mm,算得骨量為176~235.5 mm3,而在靠近干骺端或骨端處,骨量又要明顯多于此,就算收集到80%的骨量,亦可得136~188 mm3。這是按骨皮質量計算的,而骨質經鉆頭切削成蓬松的骨碎屑,則體積要遠大于此。
圖2 術后X線片示骨折縫隙內已植入骨泥
圖3 術后11個月復查,骨折愈合良好
圖4 術后11個月前臂外旋功能良好
圖5 術后11個月前臂內旋功能良好
注意事項:a)所用鉆頭一定要鋒利,只有鋒利的鉆頭才是將骨質旋轉著層層切削下來,且切削厚度較大,對骨細胞的破壞較輕。而鈍口鉆頭則非切削,只能算磨削,所致結果是鉆時長,產熱多,局部溫度高,勢必使骨細胞破壞,影響骨生成細胞的活力。b)及時收集并置于藥杯或密質容器中。每鉆一孔需及時將鉆孔周圍的及鉆槽中的骨碎屑收集起來,置于小藥杯等容器中,不要用紗布,因其易進入紗眼而致骨量流失,最好也不用巾單,因骨碎屑沾染后易粘附難分。c)在骨折復位固定完成并沖洗后再植入,否則易被沖走。d)骨折斷端間超過0.2 cm間隙會對骨折愈合產生不利影響[2],所以重點植入骨折端間隙內及周圍部位,尤其是粉碎性骨折不能達到解剖復位的間隙內。
所有骨干骨折均存在骨不愈合的風險,尤其是肱骨干、尺橈骨干、股骨干、脛骨干、鎖骨等,只要用鋼板、螺釘固定者,均可行此法收集骨碎屑,植于骨端,應該能有效地促進骨愈合,減少骨不愈合的發(fā)生。
總之,將鉆孔內骨質收集,重新回植,是在不增加任何創(chuàng)傷和成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骨折愈合的機會,縮短了骨愈合的時間,減少了骨不愈合的風險,是一種無本的收獲,也是一種有效資源的充分利用,無須高技術含量,不增加手術風險,只需多花一點時間就能做到,值得參考。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9:466.
[2]吳階平,裘法祖,吳孟超,等.黃家駟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758;2754.
[3]張鐵良,王沛,馬信龍.臨床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314.
1008-5572(2015)07-0634-03
R683.41
B
2014-10-23
朱宜國(1970- ),男,副主任醫(yī)師,江蘇省沭陽縣仁慈醫(yī)院骨科,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