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
摘要:心理咨詢需要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的努力,而在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很多來訪者屬于被動來訪者,他們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阻抗影響著咨詢的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抗拒心理咨詢、沉默、回避問題等方面。咨詢師在面對阻抗的時候,需要掌握無條件積極關注、結構化、解釋等技巧來控制阻抗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心理咨詢;被動來訪者;阻抗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10302
1高校里的被動來訪者
心理咨詢是咨詢師運用心理咨詢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在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基礎上,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依靠咨詢師一方的努力,而且也需要來訪者的積極配合。因此在心理咨詢中,來訪者主動尋求幫助更能促進心理咨詢有好的效果。
然而在心理咨詢實踐中卻有不少來訪者屬于被動來訪者,或者說在心理咨詢初始會談階段是被動來訪者(周生江,藺桂瑞,2006)。在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很多來訪者都屬于被動來訪者。他們之所以來到咨詢室,是因為家長或老師希望他們接受心理咨詢來解決一些現(xiàn)實問題,于是學生被動地來到咨詢室,成為了“被動來訪者”[1]。
2被動來訪者的阻抗
在與被動來訪者共同工作的心理咨詢中,常常感覺到學生的“不配合”,或者感覺到咨詢很難有進展。在Langs看來,來訪者反抗心理咨詢的適宜程序并以此干擾領悟性效果的產(chǎn)生的所有努力,即為阻抗。(宋尚桂,2006)Rogers將阻抗看作個體對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緒體驗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個體的自我認識和自尊受到威脅。根據(jù)以往的咨詢經(jīng)驗,筆者將被動來訪者的阻抗表現(xiàn)總結如下[2]。
2.1言語、行為上的抗拒
Freud將阻抗定義為來訪者在自由聯(lián)想過程中對于那些使人產(chǎn)生焦慮的記憶與認識的壓抑,是指“當事人對精神分析的無意識逃避或轉移”。然而,對被動來訪者來說,他們的阻抗還包括有意識的反抗,他們會直接用言語或行為表達自己對于心理咨詢這種形式的抗拒。例如,某來訪者由輔導員帶到咨詢室,對輔導員要求他接受心理咨詢顯得不屑一顧,甚至在踏進心理咨詢室后立馬詢問“我是不是可以走了”;還有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多次提到他“心理沒有病”,除此以外,對咨詢師的言語回應較少,在咨詢結束時逃也般地走了。失約也是被動來訪者阻抗的表現(xiàn)之一。某被動來訪者,在約定時間沒有出現(xiàn),后來她解釋因事無法赴約,然后跟筆者約定之后的咨詢時間,可是接著還是發(fā)生失約的情況。
2.2沉默寡言,不肯述說
被動來訪者沉默不語是咨詢過程中常遇見的情況。來訪者不愿意與咨詢師交流他的思想和感情。對于這樣的情況,筆者會企圖與來訪者一起分析他沉默的理由,啟發(fā)他進行思考:“有什么問題想要跟我一起探討么?”“是什么原因使你腦子里一片空白?”而常常得到的答案是:“好像沒什么要說的。”弗洛伊德曾說過:只有在最深度的睡眠中大腦才會出現(xiàn)空白,否則,“什么都沒有”就是由阻抗引起的[3]。
2.3言談浮于表面
有時被動來訪者會談論很多外部事件,卻沒有深層表露和思考,缺乏內(nèi)省和沉思。他的敘述顯得枯燥、單調、厭倦和漠然,缺乏情感的表達,給人的印象是來訪者并沒有投入或遠離了他正在述說的內(nèi)容。有時又會用很豐富、浮夸的詞語表達,但并沒有引出新的回憶、新的內(nèi)省或明確的情緒體驗。
2.4回避問題或前后矛盾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被動來訪者的講述前后不一致。例如當筆者問到一個來訪者最近的睡眠狀況時,他說“很好啊”,可是他明顯顯得精神不濟。問起他的睡覺時間,他說是一直玩游戲到凌晨2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繼續(xù)玩游戲。當提到他與父母的關系時,他說“很好啊”。當要求他細說時,他好像已經(jīng)走神了,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他在思考,但是也并沒有給予更多的回應。
2.5急切地講述,阻止咨詢師的解釋
表現(xiàn)為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滔滔不絕地講話,不顧咨詢師的反應。在這樣喋喋不休的情況下,咨詢師講話的機會變少了。整個咨詢進程由來訪者掌握,他可以回避某些核心問題,轉移注意力等。有一個女生來訪者,經(jīng)常打斷筆者的話,自顧自地說很多,描述以往的經(jīng)歷,并且迫切地要求筆者給出具體的辦法解決她當下的難題,但不愿觸及心靈深處的困難。
3被動來訪者的阻抗原因探究
被動來訪者之所以產(chǎn)生阻抗,有以下原因。
(1)被動來訪者之所以來到咨詢室,是因為家長或老師把心理咨詢當作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家長或老師需要咨詢師跟他們站在同一戰(zhàn)線,滿足他們的愿望。如果被動來訪者與老師或家長本來就站在對立面,那么被動來訪者就會把對老師或家長的反抗轉移到咨詢師身上。
(2)來訪者不了解心理咨詢,把心理咨詢當作跟老師談話,不愿意跟老師這樣有權威形象的人交流心聲。甚至有被動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有誤解,認為只有精神有問題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詢,甚至還擔心自己做過心理咨詢就被當作成精神有問題的人,會被人嘲笑。
(3)咨詢會觸發(fā)內(nèi)心深處的痛楚。從咨詢的本質上來講,來訪者的阻抗源于其心靈內(nèi)部。認知治療家認為阻抗是保護個體對現(xiàn)實建構的方式。阿德勒也認為阻抗是保持關于自我、他人、生活的核心態(tài)度的自我保護方式(李萬兵,2002)[4]。長久以來賴以生存的模式面臨挑戰(zhàn),人總難免會抗拒。當談到使來訪者感到痛苦的內(nèi)容、或與此相關的重要事件和線索時,無論是主動來訪者還是被動來訪者,都會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抵觸。
(4)某些癥狀的存在滿足了某些心理需求。來訪者因癥狀的出現(xiàn)緩和了內(nèi)心的沖突,癥狀使來訪者獲得了好處,例如癥狀使來訪者得到了周圍人的關懷、照顧(譚雪晴,2007)。來訪者對這種獲益并非完全意識不到。如果病治好了,癥狀消失了,他將失去這種利益,并且要面對充滿矛盾與沖突的現(xiàn)實社會,這樣來訪者當然會對治療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阻抗[5]。
4應對阻抗的策略
(1)做好結構化工作。被動來訪者的阻抗很大部分源于他對心理咨詢的不了解,因此結構化是很重要的工作。咨詢師在開始階段應解釋咨詢的原因和實質,說明咨詢過程中的一些約定、規(guī)則或要求,承諾做好保密工作。當被動來訪者確定咨詢師會用專業(yè)的方式對待他,并且與他結成了工作同盟,建立與咨詢目標相一致的咨訪關系,他的疑慮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會削弱[6]。
(2)無條件積極關注。如果咨詢師把被動來訪者的阻抗看得過于嚴重,甚至對來訪者產(chǎn)生厭惡、不滿,就會影響咨訪關系的建立。咨詢師應無條件地從整體上接納被動來訪者,包括他的阻抗。無論被動來訪者表現(xiàn)出對咨詢的不滿或者對咨詢師的攻擊,咨詢師都表現(xiàn)為接納他、看重他、尊重他。這種態(tài)度會加深咨詢師和來訪者的情感聯(lián)接,有利于來訪者放松防備,進入到咨詢狀態(tài)中[7]。
(3)向來訪者解釋阻抗。當咨詢師意識到來訪者出現(xiàn)阻抗行為時,以立即、直接、開放的方式與來訪者進行討論。咨詢師可以指出來訪者的阻抗表現(xiàn),表示接受和理解,站在來訪者的立場上分析阻抗的原因,告訴來訪者阻抗不利于自己的心理成長,妨礙問題的解決。向來訪者解釋阻抗,了解阻抗產(chǎn)生的原因,以便最終超越破解阻抗,使咨詢?nèi)〉脤嵸|性進展(Sherry Cormier, Paula S.Cynthia, J.Osborn,2009)[8]。
(4)真誠地對待來訪者。咨詢師在咨詢中做真實的自己,不特意取悅對方,不因自我防御而掩飾、修改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不紋飾、回避自己的失誤或短處。(江光榮,2012)這會使被動來訪者感到咨詢師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交心的。咨詢師的真誠對來訪者來說具有榜樣作用,讓來訪者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咨詢師[9]。
(5)共同探討咨詢目標。被動來訪者來到咨詢室往往肩負著家長[10]、老師的目標,讓被動來訪者化被動為主動的有效方式就是讓來訪者參與到目標的探討和制定中,讓他知道在咨詢室里,他是重要的,比起咨詢室外的家長、老師,他對心理咨詢的影響大得多。這會激發(fā)來訪者的積極性,對心理咨詢產(chǎn)生向往,有承諾感。甚至在改變過程中經(jīng)受痛苦時,他也能承擔起這些責任[11]。
參考文獻:
[1]Beutler L E, Moleiro C, Talebi H.Resistance in psychotherapy: what conclusions are supported by research[J].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2002,58(2):207—217.
[2]Sherry Cormier, Paula S.Cynthia, J.Osborn.心理咨詢師的問診策略[M].張建新,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582—586.
[3]畢金儀.心理咨詢實用技巧(5)——心理咨詢就是戰(zhàn)勝阻抗(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6,24(22):51—52.
[4]陳漢紅.來訪者阻抗心理初探[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21(2):71—73.
[5]周生江,藺桂瑞.對被動來訪者心理咨詢的探討[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0(3):75—77.
[6]李萬兵.論心理咨詢中來訪者非自愿和抗拒的原因[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5):142—144.
[7]宋尚桂.心理治療阻抗現(xiàn)象研究評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6,(10):89—94.
[8]譚雪晴.心理咨詢中阻抗的成因與處理策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7,5(16):479—480.
[9]江光榮.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王銘,江光榮.會談中的來訪者阻抗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11]鐘思嘉,李艷苓,劉軍.個案為什么失約或遲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1):81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