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煒
〔關鍵詞〕天性;快樂;樂觀
在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康熙皇帝和韋小寶這一對“王子與貧兒”的友誼讓人津津樂道。盡管這是小說情節(jié),但不妨礙我們去思考幾個問題:身為當朝天子的康熙,怎么會與韋小寶這個出身妓院的潑皮無賴一見如故,還把他當成了自己的摯友呢?康熙能成為一代圣君與這段友誼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呢?
從小說結構的角度來看,康熙與韋小寶的友情,是全書的情節(jié)基礎,非寫不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作者寫大皇帝與小流氓的友誼,不僅合情合理,而且非常符合人性。表面少年老成的康熙皇帝,也有調皮搗蛋、貪玩任性的一面。作者通過這段關系的描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話題:如何對待孩子調皮搗蛋的天性。
幼年登基的康熙,其少年生活并不快樂。對此,書中有一段評述:“皇太子自出娘胎,便注定了將來要做皇帝,自幼的撫養(yǎng)教誨,就與常人全然不同,一哭一笑,一舉一動,無不是眾目所視,當真是沒半分自由。囚犯關在牢中,還可以隨便說話,在牢房之中,總還可任意行動,皇太子所受的拘束卻比囚犯還厲害百倍。負責教讀的師傅、服侍起居的太監(jiān)宮女,生怕太子出了什么亂子,整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太子的言行只要有半分隨便,師傅便諄諄勸告,唯恐惹怒了皇上。太子想少穿一件衣服,宮女太監(jiān)便如大禍臨頭,唯恐太子著涼感冒?!币虼?,金庸先生又說:“一個人自幼至長,日日夜夜受到如此嚴密看管,實在殊乏人生樂趣。歷朝頗多昏君暴君,原因之一,實由皇帝一得行動自由之后,當即大大發(fā)泄歷年所積的悶氣,種種行徑令人覺得匪夷所思,也不過是發(fā)泄過分而已?!?/p>
然而小說中的康熙又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的少年天性正被慢慢壓制的時候,他遇見了來自社會最底層的韋小寶。小寶初見康熙,不知其身份,說話做事毫無顧忌,與其比武時,更是心無忌憚,拼盡全力,全不似那些小太監(jiān),還沒等皇上出拳腳,自己先假裝跌倒。小康熙從與小寶的交往中體驗到了真實,有了更清楚的自我定位。對于他而言,韋小寶身上的市井之氣正是對自己被禁錮身心的一種沖擊和補充,這種放蕩不羈、自由張揚的天性是一種令自己羨慕不已的人生境界。因為孩子愛玩愛鬧、調皮搗蛋,乃是人之天性,皇帝乞丐,均無分別。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在“小桂子”一人面前,康熙才能如此輕松快活,隨心所欲,才能感受到作為一個孩子該有的快樂。所以,一場架打下來,兩人很快就成了好兄弟。正是有了這個好兄弟的陪伴,少年康熙才沒有完全失去一個孩子的快樂權利,才沒有因為天性受到壓抑而成為昏君暴王,而且在其帝王生涯中取得了與世矚目的文治武功。
愛玩、愛鬧,是每一個孩子特有的先天本性。這種天性里,蘊藏著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思維。但我們的生活中,不少家長評判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卻僅僅是“聽話不聽話”。為了安全,父母往往是一發(fā)現(xiàn)孩子的淘氣行為就馬上予以制止??墒?,強行的制止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在孩子的眼里,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能夠引起他們的好奇。如果生硬地剝奪其體驗的機會,又不給予合理的認知引導,往往會造成兩個結果:一是,這些孩子漸漸對周圍事物畏手畏腳,不愿嘗試,不會創(chuàng)新,拒絕主動,缺乏個性?,F(xiàn)在許多孩子怯懦而謙卑,習慣接受指令,缺乏冒險、堅強、潑辣、勇敢的素質,多數(shù)與父母的過度管束有關。二是,其中一些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視線,獲得自由,便開始如金庸書中所述,“大大發(fā)泄歷年所積的悶氣,種種行徑令人覺得匪夷所思?!边@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過于嚴厲的家庭教育有時甚至會使孩子產生暴力傾向。
那么,到底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愛玩愛鬧的天性呢?首先,要保護孩子享受童年快樂的權利。樂觀、陽光的心態(tài)是成就一個人的基本條件。這種心態(tài)的培養(yǎng),在童年時期最為關鍵。其次,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和鼓勵孩子的探索活動。作為家長,要從孩子眾多的好奇與興趣中識破和把握主導和本質,并加以鼓勵和重點引導,幫助其將這些興趣與好奇轉化為探究、求知的欲望,積極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獨特思維去認識、思考、懷疑自己所接觸的世界,用體驗和感悟豐富自己的認知,形成認知體系。
當然,保護天性不等于縱容孩子。一些確實有危險或者是會對孩子性格產生不良影響的事物,還是要用適當?shù)姆绞綄⒆诱f“不”。比如耐心幫其分析事物的危害,用積極正面的東西轉移其注意力等。
每一個孩子的少年天性都是一座寶藏。只要保護有方、引導得當,就會讓孩子有所成就,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創(chuàng)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濰坊,261031)
編輯/黃才玲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