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麗萍
(蘇州市相城區(qū)春申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初中語文教師有時真像慈父慈母喂食嬰兒那樣,總是盡最大可能地嚼碎嚼細嚼爛,生怕孩子哽著、噎著或者嗆著,結果咀嚼功能早已完備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咀嚼一切,甚至吞咽也漸漸費勁,自主思考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退化,枯燥乏味的念頭與日俱增。這樣的語文教師仍然未能領悟有一種意味深長的愛叫做放手的語文。
現(xiàn)在仍然有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喜歡自己唱獨角戲,什么問題都自己大包大攬,并未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角色——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有的語文老師這樣概括:一根粉筆教到底,一堂課灌到底。一節(jié)課下來即使聲嘶力竭,也根本不愿意或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主導學堂等。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提示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大膽放手,才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徹底告別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要能與時俱進,竭力提高服務水平,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大力引導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思維。俯下身來以對話方式傾聽學生心聲,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讓“演員”華麗轉變?yōu)椤皩а荨?,讓單向知識傳遞的“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堂”。
有的初中語文教師僅在開設公開課時讓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公開課后則常常喟嘆,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只是流于形式,實效較少等。究其原因,這些教師在家常生態(tài)課中很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未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卻想在為數(shù)不多的一兩次公開課中為所謂的高效課堂貪多求全,讓學生面面俱到地探究所有無論難易的知識點。殊不知,探究的內容應該是學生普遍具有的問題,宜少而精,需要老師在課前充分搜集、篩選、整理學情,尤其是學生最迫切又有典型意義的語文方面的精神需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碑斎唬踔姓Z文老師要在家常生態(tài)課中培養(yǎng)學生自覺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沒有這樣的良好習慣,則自然缺乏探究合作方法和能力,無法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也就無法發(fā)揮探究合作學習的效益。
有的初中語文老師干脆徹底“放手”,選擇盲目跟風,長期依賴慕課——為了增強知識快速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xié)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發(fā)布的、散布于互聯(lián)網上的大規(guī)模的開放課程。此等課程雖然可以突破區(qū)域限制,讓學生自由分享相對有限的經整合后的優(yōu)質資源;可以自主調節(jié)學習節(jié)奏的快慢等,但是,慕課失去了以往語文課堂中的歡聲笑語及相互感染的學習氛圍,失去了以往語文課堂中根據學生學情現(xiàn)場生成的精彩對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賈積有說:“對于慕課課程的學生言,他們的學術背景和學業(yè)文化準備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成果非常難以控制,也很難監(jiān)測?!焙喲灾?,慕課缺少針對性,不能分層教學,更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教學策略順勢而導,沒有徹底改變接受性學習實質,難以確保教學質量;老師則可能淪為視頻播放員和觀看者,逐漸喪失自己的思考。
初中文言教學不放過每一段落的逐字逐詞逐句的串講,至今仍然很受部分教師歡迎,因為這樣的課堂不用太多的附加備課準備和過多的課堂機智;更受學生“歡迎”,因為學生不用過多思考,只等老師的規(guī)范化譯文“新鮮出爐”就行。長此以往,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文言文甚至學習初中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窄化文言文學習內容。正如蘇州中學黃厚江老師所分析的,文言文的學習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 (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學作品),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它應該有豐富的內容,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學習幾個特殊的句式。試想理解詞義、句義和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方面,尚且不肯讓學生借助教材豐富的文本注釋和工具書合作探究學習,那在對文言文文學方面的欣賞上更不愿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這樣下去,學生進入高中后“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的現(xiàn)象何足怪哉?
教育社會學認為,同輩團體是一種重要的影響課堂效率的現(xiàn)實因素,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動態(tài)的集體能量,要使學生小集體成為認識的主體發(fā)揮作用。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你在給你的朋友一些幫助的時候,你的精神才會變得豐富起來。”其實初中語文課堂,無論是現(xiàn)代文閱讀方面的欣賞,還是文言文閱讀方面的欣賞,完全可以放手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彼此互動,促進其探究合作能力提高,培養(yǎng)其綜合能力,豐富彼此的精神世界等。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p>
我們不妨看看山東省昌樂二中的成功做法。該校大力倡導“271”高效課堂,即將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堂教學活動劃分為“271”三個部分:課堂上20%的時間為老師講解、引領、點撥的時間(課堂上老師講授不超過10分鐘),70%的時間用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學生自學、練習、討論、展示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10%的時間(課堂最后5分鐘)留給學生對當堂課所學內容鞏固、落實、拓展、深化、提高等。我個人認為,對于語文課堂時間的分割,不必拘泥于“271”形式,可以結合具體學習內容而更靈活。這種課堂模式的關鍵在于合理搭配的組內異質而組間同質的合作探究學習小組,語文教師綜合初中語文學科特點、初中生語文水平、學習態(tài)度、個性特點、交際能力、人際關系、學生編組意愿等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并且將小組相對固定。如果像大多數(shù)公開課展示的那樣,臨時按座位就近組合,則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缺少有效組織、有效管理、有效評價,教學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而合理搭配的小組往往能在組內討論時給每個成員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使學生較長時間維持在相對激奮的水平狀態(tài),無形中培養(yǎng)小組成員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小組討論后形成的小組意見,通過組與組間的交流,匯合成集體意見,常常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團隊協(xié)作的強大能量。
合作學習方式在運用推廣過程中面臨形形色色的問題,如只有小組之“形”沒有合作之“實”、合作小組成了某些學生的“避風港灣”、小組合作時間成為部分教師的休息時間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伴之間的交往對學生無論是智力還是個性發(fā)展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涿兰~斯也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一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腳步?!蓖榛ブ献鲗W習,就是一種能達到夸美紐斯所描述的理想境界的教育方法,如同桌之間的互助合作學習、課后好朋友間的互助合作學習等,這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有益補充,讓學生用智慧啟迪同伴,是對學生集體的再生性教育,同伴之間互助共贏的成功體驗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感恩等。
無論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1934年開始推行他的“小先生制”,還是現(xiàn)代學校里長期流行著的學生“結對子”學習,都是很好的同伴互助學習模式。在我國教育史上,同伴互助學習源遠流長,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的經典著作《學記》中就提及過“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學記》認為教育獲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互相觀摩、互相切磋、互相啟發(fā)、補偏救弊、取長補短。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存在于一種以他自己為中心的,不斷變化著的經驗世界里,每個個體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平時教學中,雖然同時同地同一個人教學同一個內容,但會形成學習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正好形成學習上的優(yōu)勢互補??偸且粋€人冥思苦想,就會“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羅杰斯還認為:同伴教學是促進學習的一種方式,而且對雙方學生都是有好處的。實際上,分享越多收獲就越多;不分享,則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什么。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教學模式中的“兵教兵”就是一種很好的同伴互助合作學習形式。洋思中學強調靈活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而“兵教兵”體現(xiàn)在“后教”環(huán)節(jié)上。針對學生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或訓練中存在的錯誤,教師引導學優(yōu)生與后進生搭檔,讓先會的學生懂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體驗不會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幫助不會的搭檔,而教師主要進行點評或適度補充更正。課堂外,教師指定一名學優(yōu)生幫一幫、帶一帶后進生,單獨輔導其薄弱環(huán)節(jié)。我認為,“兵教兵”是實現(xiàn)“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最有效教學策略。洋思中學的教學事實也證明,“一幫一”、“兵”教“兵”活動不僅能有效促進后進生轉化與健康成長,讓學優(yōu)生自己也有緊迫感,也能促進其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溝通能力大幅度提高。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也是同伴互助合作學習的無窮魅力。
放手讓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評價策略,如自評及互評等,能正確引導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及多重理由,并反思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流程。日積月累,學生能知己知彼,評判是非曲直,更重要的是能從對方評論中受到一定啟發(fā),時而茅塞頓開。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團隊合作精神,重視個體與他人協(xié)作共事能力,看重個體認真傾聽、及時概括和聽取隊友意見的能力。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顏氏家訓》的作者)強調:“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边@里說的“切磋相起”意味著共同探討、相互啟發(fā),意味著在相互切磋時互相評價,從而解決疑難、豐富知識、糾正謬誤、發(fā)現(xiàn)真理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倘若沒有經常性的互相評價,極易像顏之推所說的“謬誤差失者多矣”。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要 “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考慮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培養(yǎng)了自己改的能力,是終身受用的?!蔽铱偨Y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與葉圣陶先生有同感,意識到放手讓學生自我評價及互相評價顯得異常重要,否則事倍功半。令人不解的是,許多初中語文老師往往忽略學生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學生埋頭苦作后,語文教師就不遺余力地“詳批”、“精批”,甚至改錯別字、規(guī)范標點符號等。長此以往,語文教師整天為批改作文而手忙腳亂,但大多數(shù)學生只看看評分、讀讀評語而已,對老師煞費苦心的勞動無動于衷,并未從根本上觸動其提高作文素養(yǎng)?!度罩普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評價建議中說:作文“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引導學生自評自改和互評互改個人習作,既然是初中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義務,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自評自改和互評互改個人習作呢?首先引導學生自評,學會清晰闡述自己的寫作意圖,尋找習作亮點和不足之處。然后引導每一位學生結合其他學生的自評,既能客觀公正地宏觀評價,又能微觀點評其他學生的習作。如就某次習作或某幾篇習作,引導有的學生著重負責宏觀評價,評價文體是否清楚、琢磨主旨是否明確、透視結構是否清晰、審察選材是否妥當?shù)龋痪湍炒瘟曌骰蚰硯灼曌?,引導有的學生負責微觀點評,推敲和斟酌語言、檢查標點符號是否準確、有無錯別字和漏字,等等。自評學生結合形式多樣的他評,可以駁斥他評,維護原作;可以為他評點贊;也可以結合他評升格習作或進行局部增、刪、改、調,等等。
當然,立足于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同伴互助合作學習、學生自評及互評等課堂謀略與機智,可以結合學情,大膽放手,采取靈活多樣的開放教學策略,盡量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師生氛圍,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讓學生感受到中學語文悠長的回味。
[1]張仁賢.名師談高效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
[2]龔如君.讓語文教學有趣簡單高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黃昭明,戴禮章,黃瓊.走向高效課堂[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
[4]趙徽,荊秀紅.解密高效課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