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倩 趙彥龍
摘 要 “邸報”是中國古代報紙的通稱。其實,古代報紙有多種名稱,如“狀”、“報”、“邸吏狀”、“朝報”、“塘報”、“邸抄”、“牌報”等等,“邸報”只是其中一種稱謂,以“邸報”為通稱乃約定俗成。①“邸報”這一名稱的出現(xiàn)年代,據(jù)焦中棟《“邸報”名稱首次出現(xiàn)時間新考》所得結論,“邸報”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田錫《咸平集》卷二十五《賀殺下王均表》中,時間是公元1000年。
關鍵詞 邸報;發(fā)展;價值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7-0055-02
1 邸報的概念
“邸報”是中國古代報紙的通稱。古代報紙有多種名稱, “邸報”這一名稱的出現(xiàn)年代,據(jù)焦中棟《“邸報”名稱首次出現(xiàn)時間新考》所得結論,“邸報”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田錫《咸平集》卷二十五《賀殺下王均表》中,時間是公元1000年。
從歷代邸報的內容來看,大概包括以下幾點:1)皇帝的起居言行。2)皇帝的詔令諭旨以及國家的重大決策、法令、政令等。3)有關官員升黜、任免、選拔、賞賜、褒獎、貶斥等之類的政務信息。4)大小臣工的奏章表箋。
2 邸報的發(fā)展歷程
2.1 邸報的產生
關于“邸報”的起源,流傳較廣的有兩種說法,以著名的新聞史學者方漢奇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報紙起源于唐朝,孫樵的《讀“開元雜報”》證實唐代確實有官方發(fā)布、抄錄傳播新聞的做法,內容是報道朝廷政事動態(tài)、皇帝言行等;另一種說法是早在漢代時已經有了古代報紙,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以戈公振為代表,主要根據(jù)是《西漢會要》第66卷“大鴻臚屬官有邸郡長丞”一句注:“主諸郡之邸在京師者也。按郡國皆有邸。所以通奏報,待朝宿也?!庇伞巴ㄗ鄨蟆蓖普撚雄?,實際上漢代的邸并無“通奏報”的功能,而且兩漢嚴禁“探報”并視“探報”為一項嚴重的犯罪,因此邸報在兩漢幾乎沒有生存的根基和環(huán)境,史籍中也未見關于漢代邸報的記載,故此說無法證實。
2.2 唐代的邸報
唐代藩鎮(zhèn)于長安“邸”中傳抄詔令、奏章等,以獲取信息。孫樵②《經緯集·讀開元雜報》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數(shù)十幅的簡明朝政公報的抄件,是我國最早的封建官報,稱之為“開元雜報”。清末民初孫毓修在《中國雕板源流考》一書中談到“近有江陵楊氏藏開元雜報七葉,云是唐人雕本,葉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錢,有邊線界欄而無中縫,猶唐人寫本款式,作蝴蝶裝,影漫漶,不甚可辨?!雹鄣ΩI暝凇队嘘P邸報幾個問題的探索》中對這段話提出了不少質疑,比如,孫樵明明說了是“抄件”,這段話又說是雕版,而且唐代還未出現(xiàn)蝴蝶裝這種裝幀形式。最終得出結論,楊氏所藏的印刷品《開元雜報》只是傳聞,如果確有實物,也只是古玩市場上的假古董。據(jù)筆者了解,《開元雜報》只在古籍中有記載,但并未流傳于世。在我國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fā)現(xiàn)的一份距今約1100多年(公元887年,即唐僖宗光啟三年)的手抄邸報,是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報紙,名為《進奏院狀》,現(xiàn)存于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內。進奏院狀的基本內容為諭旨、奏折、官方動態(tài)等。
2.3 宋代的邸報
宋代邸報的內容:“若朝廷之號令、政事、注擬、賞罰之類,皆付之郵傳,播告天下?!?/p>
宋代初期,京城地方當局各自編發(fā)進奏院狀,但宋朝皇帝為了防止地方割據(jù),對溝通中央和地方信息的進奏院進行嚴格控制并改組,改組后的進奏院成為了中央向地方發(fā)布新聞的工具,原本自行收集材料編發(fā)消息的進奏院也沒有了自主權,所有消息都由樞密院審核編定,進奏院與進奏官只負責提供材料和發(fā)抄。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趙昇在《朝野類要》一書中,將“朝報”列為文書的一個品種,并解釋道:“日出事宜也。每日門下后省編定,請給事判報,方行下都進奏院,報行
天下?!雹?/p>
南宋時出現(xiàn)了“小報”,⑤這是我國新聞史上將“新聞”一詞與報業(yè)聯(lián)系起來的最早記載。北宋末年一度又出現(xiàn)了“朝報”,它完全擺脫了朝廷的傳報范圍,以民間經營的面貌出現(xiàn)。報紙內容是根據(jù)“邸報”翻印的,并可在街頭公開出售。由民間經營的“小報”,出版機構稱作“局”。①
2.4 元代的邸報
新聞史學界普遍認為元代沒有邸報,雖然沒有邸報,但元代也有新聞傳播活動,在《元史》和一些元代法律書籍中,有不少關于查禁“妖書妖言”的規(guī)定,如禁止民間刻印的“小本”賣于市?!靶”居袃煞N”,一是刊載小說戲曲唱詞的,一是傳播新聞信息的。后者類似宋代的小報。②“小本”在民間私自雕刻印發(fā)。它們主要來自朝廷方面的消息,許多小本還有許多學術思想、科學信息以及經濟領域方面的報道,廣泛傳播。
2.5 明代的邸報
明代邸報記載了萬歷朝的實際情況。③現(xiàn)存的明代邸報集有《萬歷邸抄》和《弘光實錄抄》,為研究明代歷史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明代邸報的內容,比宋代更為豐富。有皇帝諭旨、宮廷消息、官員動態(tài)、軍事活動以及臣僚奏疏等,還有農事、天象、災害報道和社會新聞,如女性變男性、牲畜產怪胎等。尹韻公在《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中對明代的新聞傳播活動做了詳實的研究和論述。
2.6 清代的邸報
清代官方新聞傳播的渠道仍是邸報,它也有多種名稱,如邸抄、閣抄、京報、朝報、驛報、塘報等。抄發(fā)制度沿襲明代,即由通政使司、六科發(fā)抄,提塘官抄錄轉發(fā)。它的內容也是包括皇帝起居、圣令諭旨、官員覲見、典禮、官員任免等。
隨著人們求知欲的增強,清朝開始出現(xiàn)了大量的民間報房,北京的民間報房各自抄錄、刊印的邸抄都稱為“京報”。京報的內容基本是邸報的翻版,所以沒有受到政府太大的阻撓。
2.7 邸報的消亡
文永林在《中國最早的報紙—邸報》中說:雍正年間(1723- 1735),邸報正式停止發(fā)行。④筆者對此存疑,如上文所述,乾隆年間尚有京報的傳抄發(fā)行,而京報也是邸報的一種類型,何以得出雍正年間邸報停止發(fā)行的結論?筆者認為,清朝末年,中國不斷遭到殘酷的侵略,一些外國人開始在中國創(chuàng)辦報紙,以進一步侵蝕中國人的思想,比如《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計傳》、《東西洋考》等等,隨著中國一步步淪陷,殖民主義者取得了在華從事各種形式的侵略活動的權益,外國報紙開始在中國迅速發(fā)展,催生了中國近代報紙的產生,清朝末年,邸報也就隨之消亡了。
3 邸報的定位
首先,報紙的要素包括新聞、言論、副刊、廣告等,這些要素邸報一件也不具備,而且邸報最終走向消亡,并未步入現(xiàn)代化,從這一點來看,邸報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報紙;其次,邸報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官方文書,更像是一種只在官員之間傳播的官文書的集合。明《萬歷邸鈔》是明萬歷朝邸報編錄的舊抄本,其《影印說明》對邸報的定義如下:邸報,是我國古代官府傳知朝政的文書抄本和政治情報。明朝另一邸報編錄舊抄本《弘光實錄鈔》在《弘光實錄鈔序》中也是從“國史”的角度為之定位。而且從《萬歷邸鈔》和《弘光實錄鈔》的內容來看,都與新聞的關系不大,倒是官方和政治的色彩較濃一些。因此,筆者認為邸報不是報紙,而是我國古代官文書的集合。
雖然邸報并非報紙,但是它在古代也起到了一定的上傳下達的作用,而且用現(xiàn)代報紙的標準去衡量古代邸報也略顯嚴苛。從發(fā)展的眼光來看,邸報對現(xiàn)代報紙的鋪墊和催促作用不容忽視,如今尚殘存的一些邸報資料也成為了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政治、社會狀況的重要檔案資料。
4 邸報的價值
用現(xiàn)代報紙的標準去衡量邸報,固然是有很大的差距,但這種比較多少會有一些強求古人的意思。從現(xiàn)存邸報的內容來看,它不但有很大的信息傳播價值,邸報中的內容也是重要的歷史檔案,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和行政管理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4.1 信息傳播價值
新聞理論認為邸報是我國最早的報紙,由此可見邸報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價值。邸報的讀者雖然不是全體社會成員,但是它滿足了歷代知識分子主要是官員的求知欲,使他們及時了解朝廷動態(tài)和皇帝旨意,對于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無疑起了重大作用。邸報可以說是政府公報的前身。
4.2 文書檔案價值
從檔案學的角度來研究邸報得出結論,邸報實質是封建帝王的起居注、時政記以及大臣的奏折、朝廷法令的轉抄本, 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皇家檔案。這些檔案在轉抄的過程中規(guī)定,不許隨意篡改,有學者認為邸報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資料”或“政情通報”⑤。由此可見,邸報具有很重要的文書檔案價值。
4.3 歷史文化價值
經過幾個朝代的發(fā)展,邸報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明代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社會新聞。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當時人”記的“當時事”是對歷史客觀、真實的記錄對于我們研究新聞史和歷史具有拾遺補闕的珍貴價值。
邸報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發(fā)展的情況,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清代順治朝在擬修明史預備史料時,發(fā)現(xiàn)《熹宗實錄》中天啟四年十二卷和天啟七年六月一卷渺無蹤影,只好從《天啟四年邸鈔》中摘抄,以補所缺。明末歷史學家談遷在重寫《國榷》(原書稿被盜)崇禎朝部分時從梅村(吳偉業(yè)的號)那里借得邸報若干,“訪崇禎十五年之邸報”以補史實。并對《國榷》多所裁訂。可見邸報對修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yè)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10.
[2]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yè)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14.
[3]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yè)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17.
[4]孫毓修.中國雕板源流考.商務印書館,1930.
[5]趙昇.朝野類要.
[6]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13-114.
[8]王益民.系統(tǒng)理論新聞學.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119.
[9]熊輝.淺談明代邸報[J].文史雜志,2009(1).
[10]文永林.中國最早的報紙—邸報.蘭臺世界,2010,11(上).
[11]劉延苗,馬增強.宋明邸報內容之比較.新聞知識,2010(3).
[12]江紅.中國古代官報—邸報[J].出版史料年,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