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5年3月31日
地 ?點:山東濱州實驗中學
主 持 人:蔣文學 ? ? 評委:朱文業(yè)
正方代表:鄭偉岳(一辯) 王 悅(二辯) 李 廣(三辯) 王璐遙(四辯) 指導教師:趙連森
反方代表:尚陽陽(一辯) 陳聰慧(二辯) 司光宗(三辯) 彭夢杰(四辯) 指導教師:王清娥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評委、觀眾、親愛的辯手,大家好。繁體字是客觀存在的漢語文化現(xiàn)象。古人普遍使用它,作為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當今簡化漢字獨領風騷的時代,中國港臺及世界華僑居住區(qū)仍使用繁體字學習、工作、生活、印刷等。日前,導演馮小剛也呼吁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引起一些爭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今天,我們就以此為話題,辯論一番:到底該不該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首先有請正方一辯發(fā)言。
正方一辯:大家好,我方認為,恢復部分繁體字使用是十分必要的。第一,部分簡體漢字簡化程度過高,如“愛(愛)”“車(車)”“漢(漢)”“華(華)”等字均因簡化喪失了其本來的表達效果以及繁體字固有的形體美、構字美、意蘊美,于學習和記憶均有不利影響,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漢文化的傳播。第二,學生在漢字學習的時候,對不少簡體字只知其形,不知其義,既無內(nèi)涵,又無美感。如果適當增加一些有意義的繁體字,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些漢字的內(nèi)涵,在書寫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更有益于培養(yǎng)沉穩(wěn)平和、不急不躁的性格,君不見,大多數(shù)書法作品都是使用繁體字書寫的嗎?第三,我國港澳臺地區(qū)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國家都是使用繁體字,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能產(chǎn)生一脈同源的親切感,有利于與這些相鄰國家地區(qū)的交流合作。綜合上述,我方贊同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
反方一辯:恰恰相反,我方認為不應該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對方辯友所說的似乎合情合理,只不過看問題過于簡單。中國漢字作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確有其存在的文化價值,但是繁體字之所以被簡化為簡體字,這與歷史的進步和必然要求分不開。我方認為漢字的簡化是漢字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在文化的傳承中,它更有利于漢字的廣泛傳播,你覺得是一粒種子更容易傳向遠方,還是一塊石頭更容易傳向遠方呢?其二,簡化的漢字筆畫減少,可減少書寫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結構也更容易辨認,印刷時可采用更小的字體,節(jié)省油墨和紙資源。其三,每一種文字的完善和演進是為了更好的使用,漢字的簡化也正是為了適應更大范圍的交流。從長遠來看,簡化的漢字更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更能適應世界發(fā)展的大趨勢。因此,我們不贊同對部分繁體字的恢復使用。
正方二辯:對方辯友陳述觀點太過片面。眾所周知,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任何事物無法比擬的,而每一個繁體字都有著深厚的造詣?;謴筒糠址斌w字的使用,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我們的漢語知識,更能使我們在一個個靈動的字符中深刻感受一個偉大民族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正如列寧所說:“形式是本質(zhì)的,本質(zhì)是有形式的。”沒有內(nèi)容的文化是謊言,只有形式的傳統(tǒng)是偽造。我們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文化,而是內(nèi)容的豐富;不是記憶的工具,而是情思的載體。雖然漢字簡化極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但我們捫心自問,這便是我們想要傳播的中華文明嗎?如果說簡體字是樹的枝葉,那繁體字就是深入泥土的根。葉的凋落,荒蕪不了輪回的春夏;而根的阻斷,會阻滅了生的源泉。我們需要部分繁體字,正如樹需要根一樣。同樣,拋棄了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又怎能在世界之林中矗立扎根,強盛崛起。“文化是一種升華的東西,絕不是表面文章”。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有“見”的“親”,而不要無“心”的“愛”。飲水思源,做人不可忘本。若只追求形式上的簡單便否定繁體字的價值,未免太過膚淺片面。能震撼心靈事物的才是真正的財富,有傳統(tǒng)基礎的才會生生不息。
反方二辯:隨著“中國熱”的興起,漢字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也隨之增大。漢字簡化易識、易記、易寫,不僅有利于國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而且更能促進中國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全世界。對于是否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不能只看到它在華人聚集地的作用,更要考慮它作為世界性語言的發(fā)展趨勢。再者,繁體字及其知識如果進入語文教材,必然會加重中小學生的書寫、識記等負擔,而且會需要裁剪其它文體在課本中的比重,顯然不符合漢字在原有教材改革中的內(nèi)容要求。況且,在時間觀念如此被重視,生活節(jié)奏如緊張快捷的今天,漢字簡化已是大勢所趨。
正方三辯:對方辯友,你忘了金無足赤,玉有微瑕。你可知我們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從倉頡造字開始,到甲骨文、真草隸篆行,再到我們今天使用的簡體漢字,歷經(jīng)數(shù)千余年,可是文化氣息越來越弱,我們使用的先進簡體漢字只是為了傳播知識與信息,并非能體現(xiàn)出我們中國漢字的形、意、神,而繁體漢字正好彌補了這一點不足。繁體字傳承了我們中國漢字的精粹。部分繁體字固然有其弊端,但是我們武斷地否決了它,顯然是不對的。比如說現(xiàn)在有些學生總是忘記字的寫法,因為許多簡體漢字已經(jīng)脫離了本物的“形、意、神”,不利于學生們的理解記憶。再說,恢復部分簡體字的使用也有利于促進大陸與我國港、澳、臺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可以增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熱愛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可以提高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反方三辯:對方辯友,您認為恢復部分繁體字,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簡漢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所謂大道至簡,漢字簡化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播,降低其流通門檻,從而使人們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去傳承傳統(tǒng)文化,這又何談您所說的割裂傳統(tǒng)文化之說?世界需要簡化的漢字,這也迎合我們民族走向世界的趨勢。那么,部分繁體字的恢復還能讓她快捷走向世界,傳播文明嗎?換一句話來講,假若恢復部分繁體字,那么又會對現(xiàn)行漢字造成多大沖擊?祖先創(chuàng)造文字,先賢簡化文字,不就是為了讓后人更易掌握嗎?五指有長有短,才能存高低,或許有些人能夠通過自己來掌握這部分繁體字,但另一部分人呢,他們使用了多年的漢字突然被更換,怎么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國家用了多少年的時間才普及了漢字?先不提這部分人能不能掌握繁體字,教授這些人,又要浪費多少公共資源?這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到時,交流都成問題,還談什么弘揚傳統(tǒng)文化??梢?,宣揚恢復部分繁體字無疑是破壞傳播根基。
主持人:一路辯論,口吐蓮花;各執(zhí)所長,硝煙彌漫。下面有請雙方辯手總結陳詞。
正方四辯:眾所周知,中國漢字的演變經(jīng)歷了從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從根本上說,繁體字是民族精神和意志的體現(xiàn)。是繁體字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騰飛,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使用繁體字,可以讓我們積淀對古文化的認識,在一撇一捺、一點一橫中,蘊含著排列有序的結構美,舒緩流暢的韻律美。繁體字蘊意豐富,如“學”,讓腦子厚實;如“燈”,燈下苦讀能五子登科……而使用簡體字則會產(chǎn)生許多問題,如部分簡體字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xiàn)其內(nèi)涵及解釋字源、合并漢字導致歧義增加、喪失藝術美感、破壞漢字系統(tǒng)性、限制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和經(jīng)典古籍的使用和挖掘……現(xiàn)在全球華人僅有4000萬人使用,而中國使用繁體字的人數(shù)僅占0.92%,繁體字已經(jīng)到了亟待挽救的地步。現(xiàn)在部分中國人已經(jīng)逐漸西化,不重視春節(jié)、中秋節(jié),卻重視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民族意識已逐漸淡薄。試問,有一天,當你的子孫后代不認識繁體字,甚至不知道繁體字,身為一個炎黃子孫,文化喪失難道不使你感到羞愧嗎?我方強烈堅持恢復部分繁體字使用。
反方四辯:我方堅決反對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根本上是說民族意識和文化理念的延續(xù),是入腦走心的精神活動,最根本的是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而文字只是傳播工具,是一種交流載體,過分強調(diào)文字的符號意識是重表輕里的淺層思維的表現(xiàn)。綜上,漢字簡化只是簡化了書寫難度,并沒有丟棄它的內(nèi)在含義,也沒有背離造字“六法”?,F(xiàn)在使用的大部分簡化漢字仍然是遵循指事、形象、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六種方法組成,怎么能有割裂傳統(tǒng)文化之說呢?相反,我方認為部分繁體字的使用會阻礙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增加交流難度,縮小溝通范圍,阻礙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了加快我們中國文化的傳播,促使民族文化繁榮,我們應大力普及簡化漢字,以方便交流。我方堅決反對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
主持人:真誠感謝各位辯手流暢的表述、睿智的思考、辯證的思維。繁體字作為中華大地上的一道人文風景,魅力古已有之,甚至至今不衰。它作為一種符號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使用,也會產(chǎn)生一些在所難免的負效應。因此,充分發(fā)揮好它的雙刃劍的作用,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有批判地繼承,恐怕才是走科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