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學
摘 要: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入語文教學課堂,有效地轉變了教師的觀念和角色,多媒體所起到的組織、引導、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言堂、滿堂灌的狀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生動活潑的氛圍,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性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激情,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運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了、色彩豐富了、生動性增強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這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什么優(yōu)勢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學思路。老師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思路清晰時,課就上得很順暢,整節(jié)課顯得張弛有度,詳略得當;當思路不清晰時,就會覺得重難點把握不了。雖然也認真地備了課,也考慮了學生實際,但仍然可能出現(xiàn)上課時無所適從的情況。有了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運用,我們制作好課件再去上課,就能避免以上情況的發(fā)生。因為我們是按照備課教案自制課件,所以就能把無所適從的情況消滅在準備階段。對于青年教師,課件則是教學過程的預演,教師根據(jù)課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學思路了。
(二) 有利于解決教學難點。在課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決教學難點,教學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 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利用網(wǎng)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xiàn)存的資料(有影片、音樂、錄音、動畫、圖片等),幫助我們解決教學難點。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漿》一課中,根據(jù)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設計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到的劃船的景象,接著讓學生欣賞課件中劃船、賽龍舟的景象:五月的天空晴朗,萬里無云,太陽像個紅球,一點兒也不耀眼……微波蕩漾的江面,一切都那么安靜……畫面中從江面劃過一條小船,幾名同學坐在船上,劃著水,唱著歌,其中還夾雜著幾聲清脆的鳥叫。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很難體會這些,在聲、光、色、像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對“劃船”這一美麗的自然現(xiàn)象有所了解,感受到了蕩起雙漿的真實情境,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課文的有利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轉向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有利于發(fā)揮教學個性。我們既要講求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活動,就必須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們可以學生情況,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內容制作出有個性的教學課件。如有的學生好動,坐不住,我們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一些特殊的的音響效果,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若某一課所涉及的內容趨向專業(yè)性,我們就可以調用一批符合教材內容的素材充實進去,讓這堂課的課件具有它獨特風格,那么這堂課也肯定是別具一格了。沒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縛的就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自己。
在多媒體的應用上,多媒體教學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也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很不一樣。不是誰輔助誰了,而是二者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采用多媒體。這種多媒體教學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會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語文學科原來的一套東西紋絲不動,肯定只能和多媒體教學簡單“拼合”,或勉強“摻合”;如果多媒體教學不屑于關照語文教學的特點,就會成為累贅,成為勉強“貼”上去的負擔。所謂“整合”,就是必須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緊密融“合”。
怎樣開展多媒體教學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實驗呢?萬丈高樓平地起。多媒體教學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全方位著眼,又要一磚一瓦,從點點滴滴的實際做起。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繼續(xù)教育、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語文學習、語文考試評價,這方方面面都可以實驗,而且都不可或缺。試想:如果是沒有充分體現(xiàn)“整合”觀念的課程標準,能不能指導充分體現(xiàn)“整合”精神的語文教材的編寫?如果沒有充分體現(xiàn)“整合”的教材和教師培訓,能不能使學科教學充分體現(xiàn)“整合”精神?當然,沒有大量充分體現(xiàn)“整合”精神的課堂教學實踐,要產(chǎn)生充分體現(xiàn)“整合”觀念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須進行“實驗”。每個方面值得實驗的項目都很多。比如,消滅錯別字、掌握普通話讀音,一直是老大難問題,那么能不能通過多媒體手段的應用解決得好些?比如,學生作文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如果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會有怎樣的進展?比如,作為提高語文能力重要基礎的誦讀,多年來一直很容易被忽視,那么能不能應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生誦讀質量來一個大提高?比如,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與廣泛的語文資源和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得最為密切,那么能不能憑借網(wǎng)絡條件有效增強這方面聯(lián)系,從而為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創(chuàng)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語文能力是一種多維的能力,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趨向差異很大,這一直是語文教學難以因材施教的難題,那么能不能借助多媒體手段使學生的個性差異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發(fā)展?這些都是“教”和“學”方面專題性的、很值得實驗的項目。
近些年的課件中也有許多問題,我覺得其中最大的問題,也還是在“整合”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不足”。
一是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運用不足:或僅是“板書”搬家,把寫在小黑板上的內容挪到幻燈片上;或僅是書本搬家,把學生讀紙制品的書、作紙制品的練習片段,變成從計算機屏幕上讀書、作練習。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的直觀、形象、立體等綜合效應還遠沒有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多媒體教學在交互性、智能化、網(wǎng)絡化等方面的強大功能開發(fā)得很不夠。
二是對課堂教學需要考慮不足:目前與語文學科有關的軟件,開發(fā)的不算太少,檢索功能也相當完備,要想從一套大書里把用了某個字的例句通通調出來,也并非難事。但這種具有資料室搬家性質的軟件,在“整合”思想上較多考慮的是怎樣方便教師占有文字材料,較少或并沒有考慮怎樣進入課堂,因此還很難對課程整合發(fā)揮顯著作用。
三是對教改的追求不足。教改的根本意義是憑借一切可能興利除弊,實現(xiàn)教學優(yōu)化。那么,教學中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憑借多媒體教學能把哪些問題解決得好些?例如:怎樣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習慣?怎樣進一步體現(xiàn)因材施教?怎樣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怎樣開展“探究式”教學?一般說來,多媒體在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但若在課件設計時并沒有讓多媒體教學在這方面發(fā)揮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當然還有別的不足。但“三不足”是“整合”工夫不夠的主要表現(xiàn)。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學科中的運用,就是各種學科整合的實驗,對教師是一種挑戰(zhàn)。既要著眼于未來需要,又要切切實實做一點一滴的探索;既要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又要潛心學習老一代語文教育家們的寶貴經(jīng)驗;既要了解多媒體教學技術,又要用更高的標準重新深刻認識語文教學的精髓——這是在學習上、教學上,思想上一種全面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