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瓊
【摘要】奈達的讀者反應論認為翻譯的宗旨是以目的語讀者為本, 強調(diào)他們作出的反應須與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時所產(chǎn)生的反應基本相同。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漢語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意合。在意合概念提出后,學者們對意合的內(nèi)涵,現(xiàn)象、特點、規(guī)律以及意合手段等都進行過探討。本文嘗試分析了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并以讀者反應論為基礎(chǔ), 提出了具體的意合方法,認為在旅游翻譯中要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反應,使得其文本信息的傳遞與融合真正得以實現(xiàn)。
【關(guān)鍵詞】讀者反應論 意合法 旅游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04-02
一、引言
從20世紀60年代起, 就陸續(xù)有人提出在翻譯時要從讀者反應論的角度出發(fā), 充分考慮到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和接受能力這一觀點。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更是將其研究的重點放在讀者的反應及接受上, 強調(diào)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
鑒于英漢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巨大差異,譯者往往需要采取多種方法把英語語句分、拆、合、整,譯成符合漢語讀者思維習慣的譯文。而旅游翻譯文本往往又包含一定的文化、歷史、政治隱形元素,需要通過適當?shù)牡姆g手法切入性地體現(xiàn)在譯文當中,讓譯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盡可能小地感覺到語際轉(zhuǎn)換的痕跡。在翻譯中,了解兩種語言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雙語的思維方式顯得異常重要。本論文從讀者反應論出發(fā),結(jié)合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探討了意合法在旅游翻譯中的應用。
二、奈達的讀者反應論與旅游翻譯
奈達認為翻譯就是“再現(xiàn)最近似而又自然的譯文”, 其效用和認可度很大程度取決于讀者, 翻譯的宗旨就是以譯文讀者為本, 讓譯文的讀者與原文的讀者能獲得大致相同的感受(葉立剛,2008)。 奈達強調(diào)譯文讀者作出的反應須與原文讀者閱讀原文時所產(chǎn)生的反應基本相同; 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 譯者就應該對譯文的種種表達方式進行修改, 務必達到兩種反應基本一致。從某種意義上講, 這(讀者對譯文好壞的反應)好比進行市場調(diào)查, 測驗公眾對市場產(chǎn)品的反應。對某種產(chǎn)品, 不管理論上認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陳列時顯得多么美觀, 如果公眾反應不好, 那就不會被接受(譚載喜,1999)。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讀者反應論在翻譯中的重要性。
旅游文本作為一種對外宣傳的有效方式,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傳遞信息吸引游客并推介文化。所以說旅游翻譯不只是兩種語言間的轉(zhuǎn)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為了確保旅游文本在譯入語語境中的宣傳效果,實現(xiàn)吸引游客的目的,譯者應結(jié)合翻譯目的,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反應,把源文本信息轉(zhuǎn)換為符合譯入語讀者的文本。
三、意合法
英漢語言的不同主要是由兩個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jīng)Q定的,主要體現(xiàn)在對天人關(guān)系的認識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diào)思維上的整體觀,把天、地、人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注重整體思考,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規(guī)律。而西方人強調(diào)“天人相分”,認為世界的組成部分是相互獨立的, 重視個人的理性,其思維方式具有理性和分析性借助邏輯在論證和推演中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在語言上,漢語重視意合,依靠時間順序或者事物發(fā)展順序形成邏輯關(guān)聯(lián),語言成分之間的結(jié)合不受形態(tài)成分的約束,往往憑借語境及語感來完成對全文的理解。相反,英語是一種形態(tài)語言, 重形合,形式嚴謹,結(jié)構(gòu)清晰。而意合法正是為解決譯者所面對的這種語言差異而提出來的。
所謂意合是指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的意義或邏輯聯(lián)系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連接(劉宓慶,1992,18-19),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詞與詞、句子和句子之間的組合往往在外部形態(tài)上沒有明顯的標志。漢語重意合,強調(diào)意義連貫,不要求結(jié)構(gòu)整齊;而英語是形合語言,要求結(jié)構(gòu)完整,遣詞造句注重形式的轉(zhuǎn)換,在翻譯時就要采用一定策略,調(diào)整句法結(jié)構(gòu),使譯入語讀者更能接受。
四、意合法在旅游翻譯中的運用
漢語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 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tǒng)形.重意合而不重形合, 詞語之間的關(guān)系常在不言之中, 語法意義和邏輯聯(lián)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 漢語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
1.語序調(diào)整。
例1:It cannot be emphasized too much that the successful sale of services depends on pleasing the customer.
譯文1:成功銷售多種服務,依賴于顧客的滿意度,這一點再怎么強調(diào)也不會過分。
譯文2:要想成功地出售各種服務,關(guān)鍵在于使顧客滿意,這一點強調(diào)再多也不會過分。
例1中的劃線部分是典型的英語形合結(jié)構(gòu),運用了形式主語,真正的主句放在后邊作為“尾重”,這一結(jié)構(gòu)反映出英語中的信息中心都是末端中心和句尾重心,也就是傾向于將新信息或最主要的部分安置在句子的尾部。因此英語句子的特點是句首封閉性,句尾開放性。而漢語則恰恰相反,表現(xiàn)出句首開放,句尾收縮的特性(郭富強,2009,89)。在譯成漢語時就需要把英語中的尾部信息提到最前面。另外,此例還將被動語態(tài)轉(zhuǎn)換成漢語中常見的主動語態(tài),這也反映出中國的人本文化。譯文2顯然在邏輯的銜接上比譯文1 更為自然,可見意合手段的重要性。
2.緊縮句。這類意合句式是由復句緊縮而成的。緊就是緊湊,取消各分句之間的語音停頓,讓它們緊緊地挨在一起;縮就是壓縮,略去原來分句的一些詞語,讓它們更簡約。
例2:Sitting in the north of the Pacific Ocean, the string of Hawaii islands has some of the most beautiful beaches on earth. With pure white sands lined with green cliffs, in summer the sea is great for surfing, swimming and diving.
譯文1:坐落于太平洋北部,夏威夷群島有著世界上最美麗的海濱。夏日里,潔白沙灘加上碧綠懸崖,使這里特別適合沖浪、游泳和潛水。
譯文2:夏威夷群島位于太平洋北部,擁有世界上最迷人的海灘。潔白純凈的沙灘,綠綠的懸崖,夏天,這里是人們沖浪、游泳和潛水的圣地。
例2:中的劃線部分是英語形合的一些手段,運用了非謂語動詞和介詞短語來實現(xiàn)邏輯上的銜接。譯文2徹底擺脫了原文的形式束縛,將語法含義和邏輯關(guān)系隱藏在字里行間,使得“is great for”的表達沒有譯文1那樣生硬。
3.反復、排比、對偶、對照以及四字格。這些漢語句式詞句整齊、勻稱和簡潔,往往不用關(guān)聯(lián)詞。
例3:The mild climate, green trees and charming flowers offer beauty and harmony to tourists all year round.
譯文1:氣候溫和,樹木青翠,花朵迷人,讓人全年陶醉于其中的美麗與和諧。
譯文2:夏威夷的氣候溫和宜人,樹木蔥綠,鮮花綻放,一年四季都令人有賞心悅目的感覺。
譯文1 和2試著用四字格來轉(zhuǎn)換英語中的各種詞組,為渲染夏威夷的美麗,兩位譯者都用漢語中常見的主謂詞組來替代英語中的形容詞詞組。而在翻譯“beauty and harmony”這一并列名詞詞組時,與譯文2 中“賞心悅目”這一成語相比,譯文1的“美麗與和諧” 顯然要遜色很多,對旅游宣傳的效果也不大。
五、總結(jié)
考慮到英語重形合和漢語重意合的差別,翻譯時必須充分考慮到目標語讀者的認知期待與反應,對目標語的銜接方式做一些調(diào)整,使文本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在英漢互譯中,應培養(yǎng)句法結(jié)構(gòu)上形合與意合差異的意識,遵循英漢語言各自的句法特點。在把握這些特點的基礎(chǔ)上,運用邏輯手段,對譯文進行并句、調(diào)整句序等一系列方式,以期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英譯漢時,要注意“由顯變隱”、“化整為零”。由顯變隱是指把英語中各種句法連接手段都絲毫不差的翻譯過來,而應注意以意統(tǒng)形?;麨榱憔褪窃谟⒆g漢時要破句重組,化繁為簡,采用分解、拆散、重組的變通手段進行靈活處理。而漢譯英要注意“由隱變顯”、“化零為整”。由隱變顯就是要把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中意合的隱性連接手段,在譯文時運用相應的連接詞將它形合顯性化表現(xiàn)出來。所謂化零為整是指,把漢語的分句或散句在譯成英文時化簡為繁,組合成復合句或長句。在旅游翻譯中,譯者要時時以讀者反應論為指導,并學會靈活運用意合法,有助于實現(xiàn)旅游宣傳的效果,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郭富強.《漢英翻譯理論與實踐》[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89.
[2]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劉宓慶.《漢英對比與翻譯》[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潘文國.《漢英對比綱要》[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5]任曉霏. 從形合和意合看漢英翻譯中的形式對應[J]. 中國翻譯.2002 (5) .
[6]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
[7]葉立剛.古詩地名意象英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基于讀者反應論[J].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