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雪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捌降取薄皩υ挕弊鳛橐环N新思想、一種新形態(tài),必將為我們的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值得認真地思考和探索。
一、師本對話:閱讀教學的基礎
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備課。于永正老師曾說:“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p>
師本對話首先要求教師以一種普通讀者的心態(tài)來欣賞文本,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
其次要求教師對文本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能輕易放過,要細細體會它們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再跳出具體的字句,整體把握文本的主旨。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必須做到懂、透、溶。懂,就是對文本的基本結構、基本思想、基本內(nèi)容等都一清二楚;透,就是對文本了解得詳盡而深入、熟悉而準確,能理清縱橫關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溶,就是教師的思想情感和文本融為一體,師本合一。
師本對話還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換位思考:如果讓學生們來讀這個文本,他們會怎樣解讀?他們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們會提出什么問題?如果發(fā)生理解偏差,應怎樣去引導?……
上好閱讀課,師本對話是基礎。畢竟具有高度、深度和廣度的師本對話,才能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適應動態(tài)、靈活掌控,才能在和學生的平等對話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生本對話:閱讀教學的前奏
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不同于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對話。新課標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就是要求在上課前,學生和文本“親密接觸”,為學習新知識而做必要的準備,類似于預習。
從形式上看,生本對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它是學生在沒有老師具體指導下感受文本的一個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和能力與文本對話,有選擇地學習文本中的知識。
從功能上看,生本對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學生憑著自身的經(jīng)驗和背景與文本對話,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為上課掃除了部分“攔路虎”,從而使課堂上的師生對話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生本對話”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筆者的常用做法——預習“四讀法”:
一讀,解決生字新詞。二讀,理清文章脈絡。三讀,思考課后問題。四讀,適當質(zhì)疑延伸。
“四讀”的實質(zhì)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在朗讀文本的過程中,把書面言語轉化成了有聲言語,隨著朗讀次數(shù)的增加,不斷調(diào)整著文本言語與誦讀出來的聲音形態(tài)之間的契合度,從而感悟文本的情意、韻味等。真正有質(zhì)量的生本對話,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諸方面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三、師生對話:閱讀教學的核心
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以文本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對話(其中還包含著生生對話)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也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中的“一問一答”,而是一個促使學生產(chǎn)生個性化的感悟、積淀語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動態(tài)的核心對話過程。理想的師生對話應是思想與思想的激烈碰撞、心靈與心靈的真誠溝通、生命與生命的精彩交流。這一過程如何實現(xiàn)呢?
1.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樂于對話
新課標呼喚課堂擁有民主、平等的氛圍,師生之間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間去,把知識的權威轉入到對話的情景中,引導學生交流閱讀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創(chuàng)設出一種平等的心靈交往的話語空間。
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習,才能心情舒暢,才能使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活躍的狀態(tài),才能樂想、樂說、樂于質(zhì)疑問難。
2.挖掘?qū)υ捴黝},讓學生自主對話
文本一旦由作者完成,就以物化的形式存在著。任何文本言語都不單是字詞句段的載體,其中必然充溢著作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中某種獨特的生命活動所產(chǎn)生的意味。教師應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對話點,搭建對話平臺,結合學生實際,指點迷津、提供資料、引領討論,適時調(diào)整對話方向,讓學生有話可對。
請看孫建鋒老師執(zhí)教《只揀兒童多處行》中的片段:
師:孫老師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課文的第六節(jié)(春光,竟會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它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fā)揮出來了?。┡c原著的第六節(jié)不一樣——“春光,竟會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這樣地潑辣,這樣地華侈,它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揮霍出來了!”請發(fā)表你們的看法!
(生有的認為原著好,有的認為改編的好。)
師:改編派(甲方)與原著派(乙方)陳述各自的觀點。
甲方:文章不是寫給兒童看的嗎?“華侈”,我們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學習。我方認為,“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這樣地潑辣,這樣地華侈”排比在一起,一氣呵成,情感貫通。
甲方:“揮霍”是貶義的,不如“發(fā)揮”用得好。
乙方:“發(fā)揮”,是有所限制的,顯得有些溫柔;“揮霍”是無所顧忌的,顯得很灑脫。還是用“揮霍”更顯得春光的飽滿,飽滿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拋撒。
生:(辯論中轉移了話題)我認為,課文的第四節(jié)“我們站了一會兒”讀起來有點別扭,改為“我們站了一會兒”較順口。
師:學習書本而不迷信書本,崇拜作家而不盲從作家,這是一種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zhì)。
“閱讀是人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痹趯O老師以比較為基本內(nèi)容的對話引領下,通過師生彼此的傾聽、爭論和言說,學生學會了理解與表達,在對話中發(fā)現(xiàn)自己,也發(fā)現(xiàn)他人,進而使感知更加敏銳、語感更加靈動、情感更加豐富、情趣更加高尚、視野更加開闊,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和自我的更新。
3.把握對話時機,讓學生對出精彩
教學中的師生對話分為兩種:一種是預設性對話,是指教師在師本對話過程中,圍繞教育教學目標所設計的課堂對話;另外一種是生成性對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因理解和感受的突變臨時形成的對話。不管是預設性對話,還是生成性對話,都應該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維度進行,要根據(jù)不同的時機和場合采取不同的對話形式和策略。
以下是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第一次抱母親》一課的片段:
師:同學們,歌德說:“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著紙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币簿褪钦f要讀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當我們用兩只眼睛去讀“重擔”這個詞的時候,它還僅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擔子嗎?母親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
生:是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人。
師:是的,她挑起了一個家庭。
生:挑的是母愛。
師: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愛把一個家庭承擔下來。還有嗎?
生:所有的負擔。要照顧孩子,要關心老人,要勞動,還要去掙錢。
生:責任,是必須承擔的責任。
師:說得好!這就叫用兩只眼睛看。你看:“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濕臥娘身。”——說的是母親撫育子女的艱辛;“兒病恨不將身替,調(diào)理湯藥不離身。”——說的是孩子生病時母親的焦慮和照料;“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是母親為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薄f的是兒女即將遠行時母親的牽掛。同學們,這就是母親肩上擔子中的東西,這就是她挑的責任——重大的責任。她挑的是大半邊天啊!母親是用八十多斤的身體承受著這么重的擔子?。。ù藭r,師把“重擔”和“89斤”這兩個詞用線連在一起。)當我們這樣理解了“重擔”之后,再來看“翻山越嶺”,還僅僅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座座嶺”嗎?
生:很艱辛地翻山越嶺。
生:越過一道道難關。
生:人生的坎坷。
師: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個個磨難。
生:走出一個個黑暗。
師:人生中有無數(shù)黑暗,無數(shù)的曲折。
生:走出了生活中的大山……
在對話中,教師體現(xiàn)主導作用,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雙邊活動,思維同步,互相呼應,配合默契。在有效的師生對話中,學生既理解了文本,又發(fā)展了文本,文本的語言在師生的對話中圓潤起來,厚實起來,充滿了文化的意味和生命的靈性,從而演繹了課堂教學的美麗精彩。
當然,要避免出現(xiàn)打著對話的幌子大搞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空洞無物的教學。作為教師,還要增強自己人格的魅力,錘煉自己的語言,這樣對學生才有吸引力。
保羅·弗萊雷說:“沒有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睂υ捠情喿x教學的一種方式,更是閱讀教學的一種境界,在文、師、生的對話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豐富語言的感受和表達,提升人生境界,從而實現(xiàn)各自的主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