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慧
互聯網正在變革中國的公益事業(yè),但無論是以BAT互聯網公司引領公益機構進行的“平臺+公益”的方式,還是以基金會為代表的公益巨頭運營項目互聯網化,主流的互聯網公益平臺更多是解決了公益項目的籌款、溝通和傳播渠道,而不是集中力量提供一個“人人公益”的解決方案。
“微公益”是未來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向,移動互聯網必將在公益事業(yè)上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一大批針對移動互聯網平臺、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輕型公益組織的涌現,這些倡導普通人從身邊小事做起的“微公益”組織,正在以充滿創(chuàng)意的方式凝聚普通個體的公益力量,傳遞小而不“微”的公益力量。而“米公益”就是這樣一家結合了科技和創(chuàng)意、針對移動互聯網人群的新型公益平臺。
目前還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念研究生的王子,一年半前和小伙伴做了國內第一款公益應用——米公益,用玩耍的方式鼓勵全民做公益。在這樣的應用里面用戶不需要花錢,只需要用手機完成對身心有益的任務就能夠獲得虛擬“大米”。用戶拿到這些“米?!本涂梢詢稉Q企業(yè)捐贈的真實公益物資捐出去。王子希望通過這種有趣的方式連接企業(yè)、公益組織和個人三方,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
跟很多大學生一樣,王子剛進入大學就開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在接觸公益的過程中,他發(fā)現這些分散的公益分隊是潛能巨大的公益力量。于是,學商科的他萌生了要建立一個專業(yè)化機構,去幫助這些體量較小的公益組織解決籌備和推廣的難題。2012年,懷著“要抓住大學的尾巴為這個社會做點什么”的愿望,王子和他的伙伴們決定把這一想法付諸實踐。
從策劃、組織、宣傳、尋找資源到落地執(zhí)行,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把公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都做到最好,并不是容易的事。當他人力物力資源與工作量不成正比,工作效率就會變得異常低下。 王子認為,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讓公益變得如何“碎片化”是非常關鍵的,要想實現“公益平民化”的構想,必須要想辦法介入個體的碎片化時間。
在米公益的模式中,有需要的公益組織可以主動聯系到米公益,爭取在平臺上推廣自己的公益項目。而項目的捐贈方-捐贈企業(yè),一般也是出于要參與公益的想法聯系到米公益,并成為米公益的合作伙伴。
打開米公益app,用戶可以發(fā)現有四個只需片刻即可完成的小任務,例如“米拳擊”任務是拿起手機揮動手臂出拳至一定次數,打敗手機中的小怪物就能獲得虛擬“大米”獎勵,而“米有氧”是記錄用戶每天的行走步數,步數只要達到一定量既可以獲得虛擬“大米”獎勵。
這些“虛擬大米”相當于虛擬的等價物,用戶可以在app上瀏覽目前正在籌款的公益項目,然后把自己的大米兌換成不同的捐贈物品,捐贈給需要幫助的群體。對企業(yè)來說,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該公益項目中的宣傳效果。
當項目從用戶的捐贈中達到了目標,捐贈企業(yè)就會向公益組織提兌現全部捐贈物品,項目就會進入執(zhí)行階段。如此一來,從項目的前期策劃、宣傳、籌集資金到對接捐贈對象等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都以最高效的方式打通了。
為了保證整個捐贈環(huán)節(jié)的公益性和透明度,米公益只負責對捐贈活動的設計和捐贈物資的眾籌工作,并不接觸企業(yè)捐贈的資源。所有的物資只由專業(yè)的第三方物流合作流轉。不過,包括籌款、執(zhí)行到反饋所有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會在米公益的app和網站上呈現,執(zhí)行一套“全民參與、全民監(jiān)督”的機制。王子認為,即便移動互聯網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公益的效率,但用戶更加關心的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信息是否更加透明,所做的事情是否真正幫助到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一粒米很小,但是當很多粒米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王子認為,米公益搭建起來的這個用“感性”內容孵化公益的模式,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業(yè),公益其實是需要體會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米公益app自2014年11月正式上線以來已經累計有9萬左右的用戶量,網站的每日訪問量可達2000。目前,“米公益”的團隊包括志愿者在內一共只有二十多個人,已經上線了103個公益項目,捐款金額超300萬,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