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瑋
當?shù)厝讼矚g用玻璃杯泡茶,這樣可以盡情地欣賞恩施玉露秀美的葉底。碧綠的針形逐漸舒展開,露出中間嫩綠色的芽頭,形狀基本完整的芽葉沉入水底,層層疊翠,逐漸染綠了水的顏色,看起來就覺得爽口。
喝起來的確清爽,整體來說比炒青綠茶清淡,在香氣上也有很大差異,有一種類似海藻的氣味?!吨袊杞?jīng)》曾對此做過解釋,因為采用蒸汽殺青,蒸汽時間短,除了含有較多鮮爽型的滋味物質(zhì)之外,具有青草氣味的低沸點芳香物質(zhì)和具海藻氣的二甲硫還占有相當比例。另外,蒸青綠茶還帶有一些新茶香的芳香物,比如帶花香的物質(zhì)等,這些都令蒸青做法的恩施玉露喝起來格外特別。
湖北恩施全境的森林覆蓋率超過70%,雨中的茶山籠罩在濃重的霧氣里
拿出干茶來看,恩施玉露也絕對貌美。一根根條索清晰,顏色墨綠,筆直挺拔,形和色果然都如松針一般。尤其是有些炫技成分的上投法,把干茶從杯子頂端投進熱水里,一根根“松針”硬邦邦地像能相互撞出聲音,一滑進水里就邊沉邊開枝散葉,也是喝茶時的一大觀賞樂趣。人們描述恩施玉露的標準是“外形勻整,緊圓挺直;顏色翠綠油潤似鮮綠豆;香氣清高,滋味醇厚鮮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勻整”,幾乎囊括了所有對茶葉美的要求。
楊勝偉算了算說,現(xiàn)在能做恩施玉露的人不超過50個。退休前他曾擔任湖北恩施農(nóng)業(yè)學校的校長,不光在學校里培養(yǎng)學生,還常常去州里各縣市的大小茶廠做指導,在社會上也收了不少徒弟。對于恩施玉露這樣一種區(qū)域性極強的小眾茶來說,再沒有比他更權(quán)威的專家了。
這50個人又都集中在恩施市區(qū)周邊,“都被各個茶葉公司挖去管技術(shù)生產(chǎn),幾十年前的小作坊里都覺得做恩施玉露很難很麻煩,現(xiàn)在更沒有個人在做”。他能馬上數(shù)出這些師傅們的去向,因為恩施玉露的企業(yè)總共只有16家。幾年前,恩施市曾與重慶、湖南的茶葉企業(yè)經(jīng)歷了一場持久的拉鋸式爭奪,最終才將“恩施玉露”的品牌奪回,注冊為本地的地理標志產(chǎn)品證明商標。也就是說,只有在恩施市這個地理范圍之內(nèi)生產(chǎn)的恩施玉露才有資格打上品牌的印記。
我們找到的第一個制茶人叫蔣子祥,是恩施市芭蕉鄉(xiāng)黃連溪人,那里也是恩施玉露的發(fā)源地。1988年他14歲時,恰好楊勝偉帶著農(nóng)校的學生到他家附近實習,于是就很幸運地跟著楊老師學習如何制作恩施玉露。大學畢業(yè)后他分配到芭蕉鄉(xiāng)農(nóng)工商貿(mào)易公司上班,當時恩施玉露還處在“有人在做,但市場上沒有包裝、沒有牌子”的階段,他負責給鄉(xiāng)集體企業(yè)做包裝,打品牌出去推銷,到了2003年,辭職下海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茶葉公司,專營恩施玉露。
蔣子祥是恩施玉露第十一代傳承人中最杰出的一個,曾經(jīng)參與制定了恩施玉露的地方標準?!霸邗r葉的要求上要分成四個等級,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的鮮葉超過總量的95%,并且新鮮勻整,無病蟲葉和紅紫葉的是最高的特級,因為要搓成針形,初展可以讓芽葉包裹得更緊密,全是單芽也不行,顏色太淺,不符合玉露碧綠的要求?!?p>
蒸青之后的茶青重新變得汁水飽滿,翠綠盎然
恩施玉露是中國綠茶中蒸青的代表。蒸青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制法,在唐代時已趨于完善,及至宋代一直都是制茶的最主要方法。自唐至宋,貢茶興起,餅茶作為貢茶因此最負盛名,到了明代時茶人逐漸認識到,團餅茶在制作過程中水浸和榨汁都有損茶葉的香味,于是在朱元璋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后,蒸青散葉茶從此開始盛行。恩施玉露就是一種蒸青散葉茶。
恩施是歷史悠久的產(chǎn)茶區(qū),從宋代開始就有了茶葉生產(chǎn)的記載。至于恩施玉露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到了清康熙年間。蔣子祥在黃連溪的老家當年有位姓藍的茶商,壘灶研制出一種緊圓挺直、色綠如玉的茶葉,稱為“玉綠”,到了1937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黃連溪毗鄰的宣恩縣設(shè)廠制茶時,因茶毫白如玉,格外顯露,于是將其改名為“玉露”,并銷往襄樊、光化、豫西等地,甚至遠銷到日本。
原名玉綠的恩施玉露是清代40多種名茶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個使用蒸青制作的綠茶。至清時,炒青已經(jīng)成為綠茶的主要殺青技法,這種趨勢一直延續(xù)至今。楊勝偉說,除了恩施,只有浙江的平陽黃湯也是在使用古法蒸青做出的黃茶,其他一些地方做的蒸青茶,都是近幾年的新創(chuàng),無歷史傳承,也談不上規(guī)模和影響力。
蒸青的特性讓恩施玉露比大多數(shù)炒青綠茶的工藝要復雜得多。蔣子祥的工廠里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全部機械化的生產(chǎn),但為了展示傳統(tǒng)工藝,在幾個門市部特意設(shè)置了手工制茶的展示區(qū),在這能看到已在量產(chǎn)過程中被完全淘汰的原始蒸青灶。
從外觀上看,蒸青灶和普通的農(nóng)家柴火灶基本類似,只不過不再用農(nóng)戶蒸飯用的老式木甑,而是在灶臺上架一臺蒸青箱,里面放一只活動的蒸青屜。鮮葉攤放在曬席上散熱失水時,灶上已經(jīng)開始燃起大火煮水,為上面的蒸汽屜預(yù)熱。攤放完全后,沸水產(chǎn)生大量蒸汽時就可以上屜蒸青了。蒸青屜底部平鋪篾片,將鮮葉均勻地薄攤在上面,插入蒸青箱里,蒸汽時間只需要短短的一分鐘。
蒸出來的葉片十分俊俏。攤放后的芽葉本已蔫軟,這時突然又煥發(fā)了生機,蒸汽過后重新變得汁水飽滿,翠綠盎然,和炒青之后水分散盡、葉敗芽黃的頹勢有天壤之別,看上去就讓人增添了幾分喜愛。楊勝偉曾經(jīng)對蒸青后的葉片進行生化成分測定,這時雖然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催化活性被完全鈍化,但其表面水分反而增加了6%~10%,這也是制好之后的恩施玉露能夠保持色綠如玉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采用蒸青法,恩施玉露另一大特色是挺圓如松針的外形
但一次上屜的鮮葉最多只有半斤,這么蒸的確是太慢了。蔣子祥的生產(chǎn)車間里已全部改成了自動化的蒸汽設(shè)備,鮮葉從傳送帶上緩慢地經(jīng)過一只蒸汽滾筒,近一分鐘之后從另一側(cè)掉落進扇干槽內(nèi)。
恩施玉露真正的難度是在蒸汽之后。我們在屯堡鄉(xiāng)里找到老茶師雷遠貴,他在一家茶葉公司上班,公司還保留了后續(xù)手工制茶的環(huán)節(jié),他的手藝因此有了用武之地。他今年59歲,他的大伯雷大連是比楊勝偉還早一輩的老手工茶人。雷遠貴跟大伯學了恩施玉露的制作方法,很早以前是在家里的小作坊做,后來地方上茶葉經(jīng)濟不景氣,他改去種田,十幾年前才重新回到這個行業(yè)來。
和雷遠貴一起的共有5個師傅,他們分別在兩臺焙爐上作業(yè)。蒸青完攤晾扇干水汽后,幾個師傅要共同完成炒頭毛火、揉捻和整形上光等環(huán)節(jié)。
炒頭毛火的目的是繼續(xù)蒸發(fā)蒸青葉組織中的水含量,所謂的炒,其實是師傅把茶團在焙爐上拋撒和翻滾。長方形的焙爐就像北方農(nóng)村里的單人火炕,下面爐膛里燒火,給翻滾的茶團恒定的熱度,使其蒸發(fā)水分,相當于把炒青拆成了兩三步來完成。焙爐表面的標準溫度是140攝氏度,熟練的雷師傅也不免有被燙傷的時候,伸開手,好幾個手指尖都是繭子套著燙傷的大泡。5個師傅湊在一只焙爐前,將四五斤茶輕快地捧起高拋抖散,又要眼疾手快地將零散的茶葉收攏,以免有些葉片粘連在臺面上時間過長,枯黃焦邊。15分鐘拋炒之后,茶坯開始變得葉色暗綠,嫩莖出現(xiàn)了“雞皮皺紋”,雷師傅說,這時候再手捏茶坯,既不黏手,茶葉之間也不再相互粘連,說明含水量達到了60%左右。茶坯在頭毛火下爐后,需要再次攤晾,仍舊是均勻攤薄,大概需要半小時時間。
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和炒青綠茶同樣的揉捻。仍舊要用焙爐,把溫度調(diào)至90多攝氏度,先是單人默默地滾轉(zhuǎn)和摁壓,再幾個人分列對側(cè),像推石磨一樣往返滾揉茶團,每個人控制好手里的一團,同時要跟上別人的節(jié)奏,在枯燥的重復動作之后,多少活躍了車間里氣氛。揉捻的過程要進行40分鐘左右,這時茶坯已經(jīng)基本形成條索,含水量減少到50%,茶坯中的膠質(zhì)物也被逐漸碾破流出。
普通的綠茶揉捻之后基本可以松口氣了,但恩施玉露卻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接著是炒二毛火,兩個師傅配合著左右往返推鏟,讓茶團像滾雪球一樣翻動,在這個過程中,茶葉的水分繼續(xù)散失,茶條也逐步卷緊挺直。大約10分鐘,茶條從暗綠變?yōu)榱四G,條索緊結(jié)柔軟,微微有刺手的感覺,這時含水量進一步降到30%左右,之后又是30分鐘左右的攤晾時間。
真正讓恩施玉露煥發(fā)出神奇的是師傅們整形上光的高難度技術(shù),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恩施玉露才變成松針般飽滿筆直、葳蕤生光的形態(tài)。真的不是一根根捋直再添油增亮的嗎?好奇地耐著性子看雷師傅操作。
整形上光的工作量以“手”來計,一般男茶師可以掌控不到兩斤茶坯,按照1比5的比例,最后制出的一手干茶只剩4兩左右。整形上光有“摟、端、搓、扎”四大手法,一把散茶在他們手中變得整齊有序,先順著焙爐平面兜底,再翹起大拇指將手掌平順地按壓下去,兩只手來回倒并時不時將茶團扭轉(zhuǎn),茶卻像面團一樣一點都不會散掉。這個過程中最好玩的是“扎”的環(huán)節(jié),前面不斷揉搓后茶團已經(jīng)基本理順,整理成條形的草垛狀,雷師傅兩手往兩邊拔,把“草垛”一分為二,再重新混在一起繼續(xù)揉搓。他介紹說,這么做是為了將過長的茶條折短,彎曲的茶條也能隨之抽直,“恩施玉露是形如松針啊,當然不能那么長啦”??磶煾挡僮魇州p松,我也試了試,里面其實牽絆著很多力量,使一把勁,能看到被拽開的橫截面上茶條是長長短短地支棱著的。
這樣的反復揉搓和拉直要持續(xù)將近一個半小時。即使吹著風扇,但焙爐的溫度和持續(xù)的勞作還是讓他們汗流浹背。做完一手茶,幾個人圍在一起抽支煙解乏,像谷雨前最忙碌的季節(jié),每天從早到晚要工作十多個小時,但所有人加起來也只能做幾十斤而已。
老老實實地按照傳統(tǒng)技藝來做一手茶,工序繁瑣,至少要用4個小時,一整天的量也沒多大,所以恩施玉露從來就不是一種便宜的茶。20世紀60年代初,恩施玉露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但跟同時上榜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巖茶等等相比,恩施玉露的影響力顯然已遜色了太多。楊勝偉一輩子都在跟恩施玉露打交道,他認為成本過高是恩施玉露曾走下坡路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恩施是山區(qū),雖然很早就有機場,但以前幾天才有一班飛機,出貨量沒法保證。那時候只能靠汽車往外拉貨,舞陽壩的老客運站外面當時賣茶葉的人特別多。”楊勝偉回憶說,因為恩施玉露制作復雜,所以售價也比其他茶類要貴,60年代時,恩施茶麻公司門市部收購本地做的龍井、烘青和恩施玉露時,價格就已差距很大。龍井的收購價是每公斤3塊多,烘青只要一兩塊,但恩施玉露的單價就要達到六七塊。“那時候很多外地人臨走的時候都想帶恩施玉露,因為名氣大嘛。有些人就拿炒青加點水搓成松針形狀,還有用紅茶搓的,價格特別便宜,買東西的人著急走,又接受不了真玉露的高價格,久而久之,更沒人愿意做玉露了。那些帶著假茶葉回去的人,喝完肯定覺得不好,在外面又砸了恩施玉露的牌子?!?/p>
蔣子祥當時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是恩施市唯一一家有量產(chǎn)的恩施玉露公司。隨著80年代芽茶的興起,以及大宗綠茶生產(chǎn)普遍采用了機械加工的方式,恩施玉露緩慢、復雜、昂貴的缺點大大限制了它自身的發(fā)展,不光它是如此,全國各地的蒸青做法也都因此基本上消失了。
恩施在大山深處,21世紀初期,這里通往外面的都還是陡峭而狹窄的山路。據(jù)說很多高中生以為湖北民族學院應(yīng)該在武漢,報考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恩施,這些從江漢平原過來的學生每次坐車走山路總會有人嚇哭,因為從車窗望出去,路邊都是看不見底的萬丈深淵。交通的閉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恩施人對待外界的態(tài)度。
楊勝偉是“恩施玉露”權(quán)威的研究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的兩位茶學專家清水康夫和松下智曾分別兩次到訪恩施,在日本最高級的茶品也叫玉露,而且日本大多數(shù)綠茶仍舊沿襲的是唐宋傳過去的蒸青古法,他們都很好奇,在中國還能遺存下來的蒸青綠茶恩施玉露是什么樣子。楊勝偉回憶說,兩位日本專家的來訪并沒有受到地方政府的歡迎?!氨緫?yīng)是政府來組織接待,后來把任務(wù)直接交給了茶麻公司。90年代時大家都很保守,認為恩施玉露的做法應(yīng)該保密。但日本專家想看,沒辦法,就把里面的一些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取消,弄一套不完整的做法給日本人看。但兩位專家看完仍然覺得很好,清水康夫題了辭,‘恩施玉露,溫古知新,說明他承認恩施玉露比他們?nèi)毡救俗霾璧臍v史要悠久,他們有跟我們學習的成分。松下智回國后寫了一本書叫《中國名茶之旅》,他后來寄給我一本,里面寫道:‘恩施玉露有極好的香氣,并且其濃郁的味道比起日本的玉露有過之而無不及?!辈贿^這些交流就此截止,之后雙方再沒進行過互動。但楊勝偉仍自信地認為恩施玉露勝過日本?!叭毡镜挠衤稙槭裁匆陶陉幇?,我覺得是自然環(huán)境不夠好,光照太足,但我們有天然林,遮光效果好,不用遮陰,采的茶葉也是很綠的?!?/p>
恩施玉露從一誕生起就被視為一種名貴的優(yōu)質(zhì)茶,盡管生存艱難,但當?shù)刂覍嵎€(wěn)定的消費群還是讓它保留了下來。芭蕉鄉(xiāng)黃連溪的藍姓茶商在總結(jié)前人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出玉綠,這種手工技法先是經(jīng)過族內(nèi)的七代嫡傳,后在清末時被外姓人王乃庚剽學掌握,從此開始了玉露技法的社會傳承,同時藍氏家族反倒逐漸棄茶而另謀職業(yè),直至新中國成立前,藍姓中已再沒有人繼續(xù)從事這個行當了。
清末至民國初年之后,恩施玉露開始銷往外地,因其實為難得稀有之物,還曾獲得官方賜名“藍氏稀焙”。恩施市民風民俗史學工作者賀孝貴曾在10多年前走訪芭蕉鄉(xiāng)老人,寫了《恩施玉露茶史話》一文,里面記載了清末當?shù)夭枭獭皡怯琅d號”的歷史。這家以經(jīng)營恩施玉露為主的商號以人力肩挑背扛和騾馬馱運的方式外銷茶葉,還曾經(jīng)賒1000公斤玉露給當時正在湘、鄂西一帶經(jīng)營馬幫生意的賀龍,讓他賣錢去賠償一起人命官司。楊勝偉說:“雖然恩施的地理位置對茶葉販賣出去有很大影響,但這也在抗戰(zhàn)時期保護了恩施,當時重慶成為陪都,所有的茶葉都是靠恩施來供應(yīng)的,這反而促進了恩施玉露的發(fā)展?!?/p>
“在經(jīng)濟蕭條時,很多人還要來買玉露,這保證了玉露這種蒸青的做法還能繼續(xù)存在下去。比如,1958年有個上海的老師下放到我們農(nóng)校,直到70年代他才調(diào)回上海農(nóng)學院,他回到上海也一直酷愛玉露,每一年都托農(nóng)校一個搞后勤的職工幫他買,一直到他去世,年年如此,當時一年的茶葉錢就要花3000~5000元。有時候我們弄不到玉露,就找些學生來,在學校做龍井的鍋里抓條出來做,每次也要抓三四鍋那么多?!睏顒賯フf。
臺子茶與利川古茶樹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邊陲,西部和北部綿連重慶,南沿和西南角與湖南湘西接壤。恩施州屬云貴高原的東延部分,是典型的山區(qū),全州森林覆蓋率超過了70%。恩施兩市六縣幾乎都種茶,有趣的是,各鄉(xiāng)鎮(zhèn)常有自己獨愛的地方品種,比如利川市的霧洞茶,產(chǎn)區(qū)是利川忠路鎮(zhèn)的霧洞坡,據(jù)說早在唐時,該茶就已是朝中貢品,但去看他們的工廠,在鎮(zhèn)上一個破敗的小院里,生產(chǎn)規(guī)模不大,不過它至今仍是鎮(zhèn)里人最愛飲用的一種茶。
在楊勝偉他們還沒有爭取到恩施玉露的地理標志之前,該茶也一直只在城區(qū)周邊盛行,大概就與當?shù)馗鞑璋殉忠环降木置嬗嘘P(guān)。恩施市是恩施州首府所在地,周圍被三山環(huán)抱,北部是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巫山山脈,南部是武陵山脈,西邊夾一條方斗山,將恩施劃定中央,一條清江穿城而過。恩施玉露的茶葉產(chǎn)地就分布在城區(qū)周圍的山水云霧之間。
著名的五峰山距離老城區(qū)城關(guān)鎮(zhèn)以東只有一公里,田家茆、龍首山等五座山峰并立,曾經(jīng)是恩施市最著名的茶園,但可惜的是隨著市區(qū)的發(fā)展,這里已經(jīng)徹底變成了高檔住宅和商業(yè)新區(qū)。恩施玉露的茶園面積現(xiàn)在共有30萬畝,藍氏家族所在的芭蕉鄉(xiāng)侗族鄉(xiāng)是其中一個重要產(chǎn)區(qū)。芭蕉鄉(xiāng)在市區(qū)西南方向,容易到達的楓香坡等地都是茶區(qū),但更多的是在開展茶園體驗的旅游項目,這樣的環(huán)境對于專業(yè)的茶葉生產(chǎn)來說顯然不太令人滿意。
蔣子祥帶我們往芭蕉鄉(xiāng)人跡罕至的深處走。他為了尋找更適宜的環(huán)境栽培當?shù)匾吧呐_子茶,跑了很多地方,最后選中了芭蕉鄉(xiāng)蔣家坡的一塊地。臺子茶是恩施玉露最早選用的鮮葉,隨著育種技術(shù)的進步,國家級良種龍井43號和浙農(nóng)117也被公認為是制作恩施玉露的主選原料?!褒埦?3號的特點是香氣好,湯色清亮,但獨芽率低,葉底不夠勻整,做出來的形狀不是最好;浙農(nóng)117獨芽率高,形狀最好,但香氣不足;臺子茶介于兩者之間,葉底比龍井43號好,香氣比浙農(nóng)117足?!笔Y子祥認為臺子茶的綜合指標最高,所以花了很多力氣發(fā)展臺子茶園。
“臺子茶嘛,是長在坡臺邊角上的茶,也就是本地的野茶。”蔣子祥隨手一指,對面山坡上老百姓的農(nóng)田里東一棵西一棵形態(tài)各異的全都是。“剛解放的時候,我們走到最近的宜昌去也要花一星期時間,往返就是半個月,如果去買糧食,一個人最多扛100斤回來吧,一家人根本吃不了幾天。所以必須解決自己吃飯的問題,就把茶樹都砍了種田,田中間留幾行種點茶葉自己喝喝?!笔Y子祥覺得臺子茶比國家級良種更有優(yōu)勢,“本地長的茶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強。臺子茶的根系特別發(fā)達,土壤水分含量不足的時候也能長得很好。其他的改良品種就不行了,是一根獨根?!?/p>
他在蔣家坡選了一塊朝向東南的坡地?!霸诙魇┓N茶有優(yōu)勢的是800到1200米之間的坡地,同時要考慮局部的小氣候。一個是光照的時間,不能全天都照到,所以東南朝向的最好,午后基本上就是沉在云霧里了。而且必須要有水源,蔣家坡的水源充足,你看這股很大的就是從山上流下來的山泉?!笔Y子祥曾經(jīng)拿幾個地方的茶去做檢驗,發(fā)現(xiàn)品質(zhì)好的茶大多都位于恩施的硒礦帶上。恩施境內(nèi)的硒礦蘊藏量居世界第一,富硒茶是當?shù)刂饕暮镔Y源,雖然硒的含量并不會影響茶葉的香氣和口感,但富硒茶的概念還是在恩施很火。蔣家坡在探明的富硒帶上,沿路走能看到植被下面裸露的巖石,有些是灰蒙蒙的炭色,有些在陽光下微微泛著藍紫色的暗光,那些都是硒存在的標志。
臺子茶園需要花更多精力來照料?!拔覀儺?shù)匕雅_子茶也叫六兜茶,兜是說這些茶長得一簇簇,有大有小,品種差異很大,相互之間也沒什么聯(lián)系。但對我們做茶人來講,就必須克服這種差異性。”蔣子祥的臺子茶園全部采用有性繁殖,他說,“我如果也做無性繁殖,就變成州里用臺子茶培育的良種鄂茶14號了。無性繁殖雖然方便,但臺子茶本身根系發(fā)達的特點就沒了,所以我都用茶果來種,但這樣長出來變異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還要看情況,不斷地把不好的茶樹拔掉,一輪一輪地篩選,把比較接近的良種逐漸保留?!彼牟鑸@已經(jīng)長了四五年,逐漸進入了采摘期,“茶園6年之后才進入豐園期,到時候會長得很茂密,一排排之間只有一個人勉強通過的距離”。前期栽種時,每個土窩里要撒四五個茶果,大多數(shù)成活率都很高,長出來時已是濃密的一簇簇。
我們?nèi)サ暮髱滋?,遇上了連續(xù)的陰雨天氣。站在坡頂俯視茶園,那霧氣總像潮水般,一下子退了,扯出茶田里的幾抹綠色,又忽然靜悄悄地涌上來,擺出一種伺機將你撲倒的架勢,把眼前的整個世界淹沒在水霧之中。令我驚訝的是,我天天都會被各種當?shù)厝藛柡枚啾椋骸澳阌X得什么時候會遷都?北京的天氣是不是很糟?你們能呼吸得上來嗎?”他們的語氣里總是帶出一種優(yōu)越感,于是我也漸漸想明白了,放棄想尋找精耕細作,認真研究土壤、光照和茶樹管理的茶人和茶園的想法——對當?shù)厝藖碇v,“北緯30度的高山地帶,坡圓谷平,伏流百川,冬天-5℃到-2℃,高山上都會下雪,蟲卵會被凍死,基本不需要農(nóng)藥,化肥也不用,不是怕賣不出去,而是用上化肥茶的口感不好,要用雞糞、牛糞發(fā)酵的有機肥,配上油菜籽榨完油的油渣,這樣茶才好喝”。在天賜的茶樹天堂,還需如何?
恩施玉露的茶產(chǎn)地全部集中在恩施市區(qū)周圍
我們在雨中居然遇到一位采茶的老人,站在霧氣籠罩的茶海里,頭戴斗笠,身披著化肥袋子改成的雨衣,猛一看頗有遺世獨立的隱士之風。下雨天還采茶?原來他是想趁雨天把一些老茶樹砍掉,讓它們來年再長新葉子出來。立春前該做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快到谷雨,真是夠悠閑的,老人家呵呵一笑,伸出三個手指,“一年能賺3萬元”。這片茶園的收入已讓他很覺得安逸,種茶也相當自在。
雨天更覺得山中寧靜。位置高低不同的茶田周圍被政府規(guī)劃出保護林的范圍,這時只聽著畫眉和喜鵲恣肆地叫著飛過,路邊跑出來的山雞很蠢,只會往前跑,不知道跳到路邊樹林里躲起來。老人說,如果早上靜悄悄地跑到茶田來看,“野山雞飛得哪里都是”。他家住在山下的峽谷里,他指給我看他的房子,濃霧中實在看不清楚,只能依稀辨出一條被雨水打混的河流從山上流下,那就是清江了。山里人少,除了人在種茶,幾乎就是動物的主場。“這么說吧,除了大熊貓和東北虎,我們這里什么動物都有。蛇?當然有了,遇到了我就把它捉住,拿回去烤著吃特香。”
我們需要找到老樹茶,跑到州農(nóng)業(yè)局去問,經(jīng)濟作物科的工作人員推薦我們?nèi)ダǖ闹衣锋?zhèn),去年他們在那邊給200棵古茶樹掛上了保護的牌子,“其他地方也能零星找到,但忠路太偏僻了,古茶樹留下的比較多”。
我們坐高鐵到了利川市區(qū),接著坐車兩小時到了忠路鎮(zhèn)上,最后又換車走了40分鐘山路,這才到了胡家塘村。村長胡林美是村里少有的青壯年,因為兩個兒子讀中學無人照顧,5年前他放棄打工從外面回來,見多識廣的他理所當然就被選為村長。村里大多數(shù)是老年人,每年都是只賣鮮葉,能做茶的人不多,他騎著摩托車出去了好一陣子,才在村里要來一小包村民自己炒制的茶葉,原料就是后山上的古樹。他拿一次性的塑料杯給我們沖,水面上還浮出好多炒焦的黑渣子,做工果然是不敢恭維,但一喝味道卻極其好,十分鮮爽,香氣也悠長。
我們到村后面的農(nóng)田里看古樹,一棵棵隨意地杵在田埂邊,胡林美扒拉開樹枝看樹的根部,底部有腳脖子那么粗?!斑@棵少說有四五百年了。我們村姓胡的祖籍江西,都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遷過來的,來了有400多年,他們來的時候這些茶樹就在了?!边@些古樹大多長在坡地上一塊塊梯田的邊緣,“為了防水土流失才沒有砍掉”。我們陸陸續(xù)續(xù)找了幾十棵老樹,很多芽頭都長得很壯了,但還是沒人來采。“村里都是老人,這些茶根本采不過來。老樹的價格也不高,嫩一點的最多十幾塊錢一斤,而且長得位置不好,很難采,忙活一天只能賺幾十塊?!?/p>
胡林美讓我采一顆芽頭嘗嘗,“細嚼,回甜很好”。我嘗了下果然味道鮮嫩又清冽?!拔覀冞@是正宗的砂土壤,很適合茶樹生長?!焙置勒f,雖然霧不算多,但茶樹零零散散地生長在高大茂盛的茨竹、水杉、櫻花樹之間,遮陰很好。他帶我們?nèi)タ春笊缴系囊豢谒?。“茶樹長得好也是因為水源好。我們村的人都喝那口井水,是從山上冒出來的山泉,特別甘甜。”20年前,村里集資在山泉口上修了水井,連通管道讓泉水入戶,夏天的時候,老老少少就集中在下游的水邊乘涼玩耍,“莊稼都不需要山泉來灌溉的,每年的雨水足夠多”。
胡家塘村的老茶樹都被恩施的一家茶商收購了。后來找到這家公司,原來老板娘王姐的老家就在胡家塘村。“我每次回老家喝茶,都覺得比外面的要好喝。后來才知道,老家的茶是老樹茶,葉子比龍井43號要厚,梗也粗些,喝起來回甘更好。”她覺得古茶樹珍貴,就想著拿來做茶,去年州農(nóng)業(yè)局給古樹掛牌,也是他們?nèi)ジ粲跻Wo的。王姐的問題在于制作恩施玉露的技術(shù)能力,她只能少量地讓當?shù)氐牟鑾熓止ぷ鲆恍┏鰜?,作為高檔茶葉賣給極少數(shù)客戶。
湖北恩施全境的森林覆蓋率超過70%,雨中的茶山籠罩在濃重的霧氣里
楊勝偉是“恩施玉露”權(quán)威的研究者
蒸青之后的茶青重新變得汁水飽滿,翠綠盎然
除了采用蒸青法,恩施玉露另一大特色是挺圓如松針的外形
恩施玉露的茶產(chǎn)地全部集中在恩施市區(qū)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