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進
[摘 要]
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追求學生理性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價值訴求。歷史的簡約課堂要做到簡達、簡實、簡嚴、簡至。
[關鍵詞]
簡約課堂;歷史思維;價值訴求
歷史是什么?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在哪里?培根在《論讀書》中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英國著名歷史學家E.H.卡爾認為:“歷史是一種特別的概念,它構成了人類的理性?!蹦敲?,從這里出發(fā),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歷史就是應該變得更加富有智慧,能夠探求歷史紛繁復雜現象背后的理性,能夠探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能夠從歷史發(fā)展中汲取經驗教訓指導現實。這種對人類理性的追求和建構,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充分利用歷史課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追求理性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價值訴求。
我國已故歷史教育專家趙恒烈教授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獲取歷史啟示,提高歷史素養(yǎng),就得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謂歷史思維能力,它是一種歷史的認識活動,在這種歷史的認識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科學的歷史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用它來考查和解決歷史問題。這是發(fā)展歷史思維能力的關鍵?!?/p>
在傳統的歷史課上,歷史教師偏向于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史實本身,過分強調歷史人物的成長作為,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分強調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接受和記憶。即使是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完完整整地傳輸給學生的傾向仍然存在。因此,對歷史是什么的本質追問就決定了簡約歷史課堂的價值訴求:關注學生的歷史思維。
顧泠沅在《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一書里講過這樣一個事情。有教育家曾經對優(yōu)秀的高中生和史學家面對同一則史學材料時的行為進行比較。比較采用了一則北美殖民地時期的英軍中尉日記,結果發(fā)現,中學生和史學家在閱讀材料時的角度和方式是最大的不同。中學生從頭看到尾。史學家先看日期,分析與事情發(fā)生的聯系,同時對日記是否可以作為史料產生質疑。兩者閱讀方式的差異實質體現出來的是歷史思維能力水平的差異。因此,就這個現象而言:學歷史,首先是學怎樣進行歷史思維。教師在歷史課堂上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歷史思維,培養(yǎng)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否則就無從在歷史課堂中讓學生獲得真正的發(fā)展,就無法通過歷史課堂培養(yǎng)出有獨立見解、批判思維的學生。
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生態(tài)仍然是老師拼命講,學生拼命記。老師不假思索,照本宣科,滔滔不絕。學生不假思索,緊張勞碌,照單全收。這樣的課上完了以后,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零。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首先都要將自己從紛繁復雜的具體史實中跳出來,梳理出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探尋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而這需要教師和學生頭腦清晰、要言不煩。要做到這樣,就需要構建歷史的簡約課堂。
歷史簡約課堂的“簡”與“繁”相對。但簡約的課堂不是簡單的課堂。簡約的課堂應該符合:達、實、嚴、至四字要求。即簡達、簡實、簡嚴、簡至。
一、簡達
簡達,簡要通達?!笆±肀嬉?,時稱簡達?!焙嗊_的歷史課堂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此其一。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此其二。不是教科書上的所有結論都是對的,不是教師所講的都是對的。這應該是簡達課堂構建的第一要義。
例如,在學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的歷程時,筆者的家鄉(xiāng)南通具有非常豐富的地方史資源。末代狀元張謇和他的大生紗廠是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個微縮標本。因此,人教版教科書也使用了這則史料。而事實上,研讀大生紗廠的史料就不難發(fā)現,大生紗廠在一戰(zhàn)結束后仍然維持了相當高的利潤,原因有很多,其中它的地區(qū)優(yōu)勢和創(chuàng)辦者的特殊背景是重要原因。而大生紗廠的衰敗也不是因為帝國主義的卷土重來,主要是由于大生集團的規(guī)模太大,其他行業(yè)的盲目擴張拖累所至。因此,課堂上顯然不需要連篇累牘地講個不停,出示一張大生紗廠利潤簡表,學生就可以質疑教科書結論。在質疑探因之后,教師的思維點撥可以峰回路轉,從大生的特例和多數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發(fā)展情況進行對比,再引導學生全面看問題,認識到教科書的結論是建立在大多數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發(fā)展概況的基礎上的,所以教科書的結論還是對的,值得商榷的只是以大生為例在典型性上需要推敲而已。因此,簡達課堂看起來是簡單地勾勒了一個問題,其實,是教師進行慎思之后,對材料進行深度的解讀,才能夠在簡達的歷史課堂上,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二、簡實
簡實,簡要切實?!敖浟x簡實典古,有補世教?!焙唽嵉臍v史課堂要落實歷史學習的基礎目標。在選取典型的基礎之上,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流程進行簡化。內容不宜多,追求最樸質、最精當的才對,鋪陳知識,羅列觀點,對學生來講,除了死記硬背,毫無所得。例如,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教材從五四運動一直講到大革命的失敗。內容繁雜,如果照本宣科,不加簡實化處理,是很難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內完成的。在2012年南通市區(qū)評優(yōu)課比賽中,大多數選手都沒有能夠講完。講完的選手也是匆匆忙忙,浮光掠影,完成任務而已。實際上,如果進行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如果抓住“新”字為線索,難題就迎刃而解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際上在這節(jié)課中體現的是有了新的階級,新的政黨,新的革命形式,從而進行了新的革命實踐。這樣的簡實課堂實際上同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鞍研聦W到的歷史事實放在與其他諸多歷史事實的關系,揭示新歷史事實的本質,形成歷史概念。……”所以,簡實課堂看似簡化,實則厚重了學生的歷史思維,建構了學生的史識的形成,而不僅僅停留在史實本身。
三、簡嚴
簡嚴,簡樸而嚴謹。簡嚴的歷史課堂要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事實上,在我們平常的很多推論中,凡是那些沒有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進行的推論、性質都屬于經驗,這就是說,它們實際上是在同過去經驗有某些固定的結合或相吻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期望的習慣。凡是兩件事總是聯系在一起時,比如雷聲和閃電,就思維而言總有這樣的傾向,即閃電過后,我們總期望著雷聲的到來。”這是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中論述經驗思維和科學思維時提出的一種現象。事實上,在簡嚴的歷史課堂上,顯然需要教師進行科學思維的引導。在講述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發(fā)展時。對于井田制,學生明白了教科書的概念,這是一種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筆者在課堂上追問,這種國有制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公有制。這就是學生犯了經驗思維的錯誤了。國有不等于公有。奴隸社會國王代表國家占有土地,所以這里的國有其實是王有,從本質上講是私有。同時,教師又要講清楚,國有同樣不等于私有。在社會主義中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國有從本質上講是公有,因為此時廣大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簡嚴的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幫助學生提高思維品質。
四、簡至
簡至,簡練而周到。簡至的課堂指教師在追求課堂簡約時絕不為求簡而有所疏漏。不僅簡,還要周到。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胸中有丘壑”。既要做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還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尤其要能夠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因此,教師首先要有思維,要會思維,要能夠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例如,在講重慶談判時,一個很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向學生展示蔣介石在1945年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發(fā)給毛澤東的三封電報。從這三封電報中,設計好問題鏈,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究出很多相關的信息。首先可以看出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的政治態(tài)度,雙方的意圖和較量。再深入分析,還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更進一步還能夠認識到“當歷史事件由個人意志開始自然地運轉時,不管這意志是‘偉人的還是普通民眾的,歷史學家必定深入個人意志的背后,探究那些使個人意志、行為已經發(fā)生的原因。……雖然歷史從不重復自身,但歷史呈現著某些規(guī)律性,容許某些概括,這可以當做是未來行動的指南。”
“在講課中,教師和學生達到了最親密的接觸。指導兒童的活動,激發(fā)兒童求知的熱情,影響兒童的語言習慣,指導兒童的觀察等種種可能性,都集中在講課上。講課的方法是對教師能力的嚴峻考驗?!币虼耍處熤挥袛[脫紛繁蕪雜的表象,追求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實質,才能夠真正實現歷史學科培養(yǎng)目標的本質追求。大道至簡,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不可任性。只有構建簡約而彰顯思維的歷史課堂,才能實現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的價值訴求。
[參 考 文 獻]
[1]【英】E.H.卡爾著陳恒譯.歷史是什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趙恒烈著.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約翰·杜威著.我們如何思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