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在科研的道路上當選院士不應成為一個人的最終目標,現(xiàn)在是我們國家海洋科技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我們責無旁貸。”這是吳立新在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所說的話,那年他只有47歲,是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回顧吳立新走過的路,坎坷的過程鑄就了他堅毅的個性,也引領著他走進海洋科學的殿堂,使他最終成為海洋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幼時記憶——父親是我的榜樣
1966年9月,吳立新出生于桐城市新渡鎮(zhèn)姚坂村一戶普通家庭,家里還有3個姐姐,1個哥哥。吳立新的父親在離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個小鎮(zhèn)做糧站站長,母親則在家務農(nóng)并專心照顧5個孩子,家里的開支大部分依賴父親微薄的工資,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即使是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父親依然堅持送孩子們去上學,因為他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回憶起自己的父親,吳立新說道:“父親很少過問他的學習,但老人身上有兩大優(yōu)點一直是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
每年夏天,父親工作的糧站都是糧食收購、儲藏的關鍵時期,一旦農(nóng)民送來的糧食含有雜質,父親都會親自處理。父親盡職盡責的處事方法和一絲不茍的精神,讓年幼的吳立新都記在心上。
另一個讓吳立新敬佩的是父親的無所不能,電工、泥瓦工、木工對于父親都不在話下。
所以幼年時的吳立新一直夢想著要成為父親那樣盡職盡責、一絲不茍且無所不能的人。
求學之路——不放棄就會看到未來
吳立新自幼學習刻苦,他以全縣前20名的成績完成了初中的最后一次考試。在老師和同學們眼中,吳立新可以憑此進入重點高中。可天不遂人愿,吳立新因體檢時視力不達標與重點高中失之交臂,后來幾經(jīng)周折,他才得以進入當?shù)氐囊凰胀ǜ咧小?/p>
在高中數(shù)學老師胡夢鐸的支持與鼓勵下,吳立新又重拾信心,刻苦學習,因為只有堅持才能夠看到美好的未來。
回憶起高中的生活條件,吳立新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苦,但艱苦的生活也磨練人的意志,讓我收獲了知識?!眳橇⑿聝H用了兩年的時間就讀完了高中,在1983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yè)。
入學時,全班30個人,吳立新的成績排在倒數(shù)第三位。但他經(jīng)過5年的努力,畢業(yè)時成績排在了前三名。
1988年,吳立新本科畢業(yè),憑借著自己的優(yōu)異成績,他被免試推薦到北京大學繼續(xù)進行力學方面的深造。
這期間,吳立新在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創(chuàng)建的湍流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是勛剛教授從事渦旋動力學研究,一直到1994年獲得力學博士學位。是勛剛教授早年曾留學德國,在導師的影響下吳立新也萌生了出國深造的想法。1994年,吳立新有幸作為國家放寬政策以來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國學習深造。他選擇羅格斯大學航天和機械工程系,在國際著名的計算流體力學學家Zabusky教授團隊從事渦旋力學方面的研究。
學術轉折——抓住機遇把握未來
在美國學習一年后,Zabusky教授主持的科研項目結題。吳立新面臨著新的選擇,一是選擇擁有豐厚待遇的日本的一所科研機構;另一個選擇是繼續(xù)留在美國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機會。最終,吳立新選擇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氣候研究中心John Kutzbach教授的帶領下繼續(xù)他的研究工作。
也正是因為這個選擇,吳立新完成了他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轉變,從渦旋動力學方向轉向海洋動力學研究。他不僅完成了從微觀到宏觀思維方式的轉變,也實現(xiàn)了從局部到放眼全球的視野轉換。之后,吳立新又從海洋動力學方向跨越到氣候動力學,他所做的“海洋氣候年代際變化研究”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力,發(fā)展的氣候模式動力實驗體系被全球多個著名的海洋與氣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10年的時間,吳立新在威斯康星大學不僅完成了學術方向的轉變,也收獲了許多比科研本身更寶貴的東西。比如如何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這一點為他日后回國成為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的學術帶頭人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回國研究——做好領頭羊
當初所學習到的技能在日后必定會有用武之地。吳立新等到了這個機會并且抓住了它。
2001年前后,國內各高校急需人才并開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制定優(yōu)惠的海外引智計劃。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推出“筑峰工程”引進人才計劃,吳立新從2005年至今一直擔任“筑峰工程”教授。2007年11月18日,由吳立新作為首席科學家的“973計劃”項目《北太平洋副熱帶環(huán)流變異及其對我國近海動力環(huán)境的影響》啟動。吳立新領導協(xié)調團隊的技能在此刻終于派上用場,2009年9月,他帶領的物理海洋學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個物理海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資助。2010年,吳立新作為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帶領大家朝著一個又一個的海洋學術課題發(fā)起沖鋒。
2012年他領銜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創(chuàng)新團隊入選科技部首批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2013年2月以吳立新為首席科學家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變化過程、機理及可預測性》獲得科技部立項,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啟動。吳立新由此成為中國海洋大學首位既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973計劃),又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的科學家。2013年12月19日,吳立新正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回顧過去,面對榮譽,面對失敗,榮辱不驚是最好的心態(tài)。吳立新的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是憑借著對科研技術研究到底的決心,他依然在科研道路上前行。展望未來,即使前方困難重重,每一次的探究都會有所收獲,每一次的收獲也都會使這個領域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