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濤,朱廣軍,韓 光,李鳳昌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 1.神經外科 2.神經內科,盤錦 124000)
數(shù)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DSA)是當前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常見的檢查方法。腦梗死作為我國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常見病癥,具有高發(fā)病率及致殘率等[1-3]。全腦DSA可為腦梗死責任血管的影響診斷與介入治療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jù),然而全腦DSA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因此會引起某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為腦栓塞,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4]。因此,找出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腦栓塞的危險因素對患者給予正確的臨床治療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本研究對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腦栓塞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對象為2010年11月~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的312例行DSA術的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上通過的腦栓塞診斷標準及《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標準。通過行頭顱MRI與彌散加權成像(DWI)檢查,確定栓塞組患者59例,非栓塞組患者253例。
1.2 納入標準 主要包括[5]:(1)腦梗死經 CT 或者MRI證實;(2)經心臟聽診、心電圖以及動態(tài)心電圖等證實有栓塞來源性心臟??;(3)發(fā)病時間在6~72h范圍內,行DSA術的時間為入院6h內;(4)NIHSS評分在5~20分范圍內;(5)無肝腎功能不全者;(6)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主要包括[6-7]:(1)排除風濕性疾??;(2)排除肝、腎、痛風等疾病,卒中史只包括既往史;(3)排除由感染性心內膜炎、房間隔缺損、心臟腫瘤以及鈣化瓣膜的鈣結晶而導致的栓塞者;(4)對碘有過敏體質者;(5)排除嚴重的心肝腎臟功能不全者;(6)腦疝晚期,且腦干功能衰竭者;(7)不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研究方法 對栓塞組與非栓塞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收集。手術操作者要求:五年以上神經內科的臨床診療工作經驗;接受神經外科以及醫(yī)學影像學培訓等;從事神經介入診療時間三年以上。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mean±SD的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n(%)”的形式表示,分別采用t及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Pearson單因素分析 經Pearson單因素分析,栓塞組與非栓塞組在年齡、性別、高血壓發(fā)生率、頸動脈斑塊、空腹血糖、FIB、手術操作時間、抗凝藥物使用及抗血小板藥物使用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
2.2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對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腦栓塞的危險因素進行確定(見表1)。
表1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亞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行DSA時,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并發(fā)癥,腦栓塞就是其中的一種。國外研究者認為[8],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行DSA發(fā)生腦栓塞的風險顯著高于未行DSA患者。患者一旦發(fā)生腦栓塞,對臨床治療及其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對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腦栓塞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制定科學的治療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通過Pearson單因素分析與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對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腦栓塞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齡、女性、卒中史、頸動脈斑塊、空腹血糖≥11.1mmol/L、FIB≥5.0g/L、手術操作時間≥30min、抗凝藥物使用及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為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栓塞的危險因素。高齡導致腦栓塞的原因較多,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左心房逐漸擴大,左心耳流速減慢[7]。國外研究者Robert等報道稱,年齡在55歲以上的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行DSA后發(fā)生腦栓塞的風險顯著上升,年齡每增長10歲,腦栓塞的發(fā)病率升高22%[9]。本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生腦栓塞的患者年齡均在75歲以上,與Robert研究結果一致。栓塞組女性比例顯著高于非栓塞組,分析可能與女性自身激素水平低下以及紊亂等因素有關,此結論與Robert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筆者認為可能是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既往有卒中史的患者再次發(fā)生腦栓塞的風險較大,因此臨床上應該對卒中史患者進行積極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Dion等認為,高血壓是DSA后腦栓塞的一個危險因素,而本研究結果表明,高血壓并不是DSA后腦栓塞的危險因素,可能原因在于統(tǒng)計數(shù)量較小。目前,已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10,11],頸動脈斑塊是包括腦梗死與冠心病在內的各種腦血管事件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頸動脈斑塊也是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后發(fā)生腦栓塞的一個危險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空腹血糖≥11.1mmol/L是DSA致腦栓塞的一個危險因素,血糖同時也是很多栓塞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高血糖具有促凝以及抑制纖溶效應,可使血液處于高凝的狀態(tài)。同時,高血糖可使得血紅蛋白糖基化而使得組織缺氧與脂肪代謝亢進,且可以促使氧自由基產生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進而血小板出現(xiàn)黏附以及聚集功能增強,從而加速了血栓的形成。FIB是一種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質,廣泛參與血小板聚集以及凝血等過程,高FIB血癥可通過增加血液粘滯性、增加血管阻力以及降低血流速度等而加速血栓的形成,所以它與栓塞性疾病存在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性[12]。本研究結果顯示,當FIB水平在5.0g/L以上時,DSA后腦栓塞發(fā)生的風險性就會增加。本研究雖然證實患者的空腹血糖≥11.1mmol/L是DSA致腦栓塞的一個危險因素,同時也發(fā)現(xiàn)栓塞組糖尿病發(fā)病率高于非栓塞組,然而二者卻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此結果提示糖尿病并非為DSA致腦栓塞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此類患者則應珍惜DSA檢查的機會。本研究顯示,當手術操作時間≥30min時,腦栓塞的臨床發(fā)病率顯著增加。隨著操作時間的逐漸延長,導絲與導管之間的摩擦力逐漸增大,導管之中的血液更易發(fā)生凝聚而形成血栓,進而脫落且栓塞遠側血管。對于DSA后腦栓塞的預防首選采用抗凝療法,臨床實踐證實華法林可以減少約70%行DSA的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發(fā)生腦栓塞,且能夠減少患者的致殘率。雖然阿司匹林的臨床效果證明不如抗凝藥物治療的效果,但是阿司匹林也存在非常顯著的抗栓效果,其藥物作用主要是通過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以阻斷血栓素A2的生成,從而達到抗血小板的作用。因此,對于各種因素而無法使用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則可考慮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DSA致腦栓塞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是患者自身以及手術操作兩個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臨床上必須重視此類高危患者,且應慎重行DSA術。
[1]黃紅波, 劉庚勛, 李正賢. 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脂變化的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 8(3): 48-49.
[2]葉子明, 秦超, 劉瑩, 等. 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全腦血管造影致腦栓塞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4): 384-386.
[3]肖海. 青年腦梗死患者腦血管數(shù)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特點分析[J]. 河北醫(yī)藥, 2011, 33(18): 2772-2773.
[4]馮超, 黃敬, 劉學源. 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的影像學研究[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2, 6(5): 29-32.
[5]吳郁珍, 俞祥玫, 李諸安. 急診急性肺栓塞誤診防范[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09, 18(12): 1328-1330.
[6]王本國, 林棉, 楊楠, 等. 腦梗死后出血轉化與腦微出血及其它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 2011, 10(8): 805-809.
[7]楊松, 周志明, 張志強, 等. 缺血性卒中患者腦微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 2010, 9(1): 64-67.
[8]葛華, 鄭維紅, 王永堅, 等. 肺動脈栓塞致矛盾性腦栓塞的臨床分析[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2, 21(11): 1257-1259.
[9]任海艷, 林黎明, 彭芳.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改變及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塊形成和穩(wěn)定性的關系[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4, 27(5): 372-373.
[10]張艷, 盧紅, 張萍, 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與血清脂聯(lián)素、白介素-8水平的相關性[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 25: 174.
[11]秦宇, 呂田, 于紅玖. 內脂素與冠心?。跩].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09,36: 260.
[12]劉瑩, 賓建平. 新生滋養(yǎng)血管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中的作用[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9, 17: 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