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陽,王坤宇,高巍,李曉楠,高俊杰,劉 麗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yī)院老2科,鞍山 114000)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屬于原因不明的一種下呼吸道彌漫性炎癥性疾?。?]。本病炎癥侵犯肺泡壁以及附近的肺泡腔,從而導致了肺泡間隔的增厚以及肺纖維化的發(fā)生。目前研究認為,細胞因子反應在IPF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顯示,機體內缺乏Th1類細胞因子與纖維母細胞的激活、膠原沉積以及瘢痕的形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3]。因此,通過恢復細胞因子的水平,就能夠減輕肺基質的重構,從而起到抑制肺間質纖維化的發(fā)展。重組人干擾素-γ(IFN-γ)是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一種Th1類細胞因子,為了觀察IFN-γ是否具有治療IPF的作用,筆者在以激素為基礎的治療方案上加入了IFN-γ,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IPF患者100例,均為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IPF病例。IPF臨床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于2002年制定的IPF相關臨床診斷標準?;颊吒鶕朐汉笾委煼桨傅牟煌譃檠芯拷M與對照組,研究組給予IFN-γ聯合激素治療,對照組僅給予激素治療,每組50例。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2.6±9.1)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2.9±9.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IPF臨床診斷標準;②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③既往無結締組織疾病者;④入院后胸部X線未見明顯異常者;⑤精神正常,能夠配合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胸部CT以及肺功能的檢查。對照組:進行激素治療,予0.5mg/kg潑尼松口服,每日1次。在治療后的第4周末將口服的潑尼松劑量減半,并在3~4個月內將其劑量減至10~20mg/d,并維持該劑量進行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IFN-γ皮下注射,每次注射量為200U,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分別空腹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經離心機3000r/min離心15 min后得到上層血清,并進行Ⅲ型膠原(Collagen Type Ⅲ,Ⅲ-C)、IV型膠原(Collagen Type Ⅳ,Ⅳ-C)以及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水平的檢測;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胸部CT、肺彌散功能等指標的變化。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情況,將治療分為好轉以及無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數據的處理以及分析,計量資料用mean±SD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說明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胸部CT、肺彌散功能等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呼吸困難、刺激性干咳、活動能力以及肺彌散功能好轉率分別為52.0%、56.0%、60.0%、64.0%,對照組分別為24.0%、24.0%、28.0%、32.0%,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胸部CT、肺彌散功能等指標治療后好轉情況對比[n=25,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Ⅲ-C、IV-C、HA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Ⅲ-C、IV-C、HA水平差異均未見顯著性(P>0.05);治療后,研究組Ⅲ-C、IV-C、HA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Ⅲ-C、IV-C、HA水平比較(例,x±s)
目前,臨床對于導致IPF的病因研究較多,但至今為止,其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闡述。已有研究發(fā)現,IPF的病理改變主要是機體肺泡間質成纖維細胞出現增生、并逐漸發(fā)生膠原蛋白的沉積,最終導致肺泡氣體交換出現障礙,而臨床表現則以進行性發(fā)展的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征[4-5]。對于IPF急性發(fā)作期的臨床治療,研究認為激素可能存在一定的療效,其原因在于IPF急性發(fā)作期機體可能有肺泡炎的存在[6]。由于IPF在發(fā)病的初期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因此對于IPF的早期診斷率還很低。因此,一些患者失去了早期激素治療的時機[7]。一旦患者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多已進行纖維化階段。而在該階段,激素治療的療效并不是十分理想[8]。所以,臨床上對于IPF的治療,尚缺乏特異性治療的方法[9]。
近年來,病理學研究顯示IPF的發(fā)生可能與Th1/Th2細胞因子的失衡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10]。因此,通過失衡Th1/Th2細胞因子水平,理論上能夠起到抑制纖維化的進展。IFN-γ屬于Th1類細胞因子,研究顯示其具有抑制成纖維細胞增生、膠原沉積、促進成纖維細胞降解,抑制致纖維化因子TGF-β的產生以及活化的作用[11-12]。因此,給予IPF患者IFN-γ治療,能夠恢復患者體內Th1/Th2細胞因子的失衡狀態(tài)。
本研究就IFN-γ聯合激素治療IPF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進行了分組觀察。首先,在臨床癥狀、胸部CT、肺彌散功能等指標方面,我們發(fā)現經過IFN-γ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呼吸困難、刺激性干咳、活動能力以及肺彌散功能的好轉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IFN-γ聯合激素能夠較大程度上改善了IPF患者相關臨床癥狀以及肺功能。另外,我們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Ⅲ-C、IV-C、HA的水平進行了分析比較。發(fā)現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清Ⅲ-C、IV-C、HA水平具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IFN-γ聯合激素治療IPF能夠有效提高抗肺間質纖維化的程度,從而起到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的能力。
綜上所述,IFN-γ聯合激素治療IPF,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難、刺激性干咳等臨床癥狀,改善其活動能力以及肺彌散功能,且能夠有效改善肺纖維化的程度,值得推廣。
[1]Park YS Park CM Lee, HJ.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3, 107(2): 256-262.
[2]Sadraei, N. H., Riahi, T., Masjedi, M. R. et al.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 a referral center in Iran: Are patients developing the disease at a younger age[J].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2013, 16(3): 177-181.
[3]萬兵飛, 肖思科. 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意義[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9, 6(4):55-56.
[4]左瑜, 安媛. 結締組織病肺間質病變及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臨床試驗療效核心指標的評估[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4, (10):700-700.
[5]代麗, 黃英, 舒暢, 等. 兒童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16): 1236-1238.
[6]章春, 趙沈蓉. 血管趨化因子在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和肉芽腫性肺疾病中的發(fā)病機制研究[J]. 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 2014, 37(7):66-69.
[7]楊智, 劉曉慧, 符曉華,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239例痰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分析[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 08(1): 37-39, 42.
[8]鞠善良, 李超, 王在義, 等. N-乙酰半胱氨酸聯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療效的Meta分析[J]. 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3, 13(6): 717-722.
[9]Lee, JS., Kim, EJ., Lynch, KL. et a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autoantibodie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Respiratory medicine, 2013, 107(2): 249-255.
[10]趙靜, 劉瑞娟.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相關研究進展[J]. 山東醫(yī)藥,2014, 54(7): 88-90.
[11]干麗萍, 李時悅, 林心情, 等. 腫瘤標志物與特發(fā)性肺纖維化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3, 29(20): 3333-3335.
[12]F. Bonella, T. E. Wessendorf, U. Costabel et a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pirfenid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 DMW,2013, 138(11): 5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