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運++李月芬
摘 要 山萘即沙姜,原產于非洲及亞洲熱帶,我國南至西南部均有分布,喜歡生長于山坡上、林木下及草叢中,是多年生草本姜科塊莖植物,根莖塊狀,其性味功效猶如生姜,俗稱為沙姜。沙姜不耐寒,喜歡陰涼、溫暖和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沙姜用途廣泛,根莖藥用,既是人們食用的調味佳品,也是食品工業(yè)、醫(yī)藥工業(yè)重要原料。沙姜溫中、消食、止痛,主治心膜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和牙痛,用于胸隔脹痛、脘膜冷痛、消化不良。當地人種植、食用沙姜歷史悠久,每個農民家庭都有種植。沙姜在本地生長期約280 d,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種植,1月上中旬收獲,產量1 500~1 750 kg/667 m2。隨著近年沙姜市場價格的走俏,需求量的日益增大,當地沙姜種植熱情高漲,種植面積不斷擴大,667 m2產值4 000~5 000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種植前景。充分發(fā)揮當地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優(yōu)勢,根據沙姜的特性,因地制宜發(fā)展沙姜生產,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現整理介紹沙姜高產種植管理的主要技術要點,指導當地農民科學種植管理。
關鍵詞 山萘;沙姜;塊根;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8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013-02
1 特征特性
山萘俗稱為沙姜,多年生草本姜科,根莖塊狀,多數叢生,淡綠或綠白色,氣味芳香;葉片寬卵或園形,長7~15 cm、寬5~12 cm,質較薄,二枚葉對生,無毛或葉背有稀疏長柔毛,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葉緣及葉端紫色,有葉鞘1~5 cm,近乎無葉柄,第二至四片葉貼地生長,;苞葉披針狀,綠色,長約2.5 cm,花萼與苞片等長;花白色,穗狀花序,從葉鞘中抽花,頂生4~12朵,朝開晚謝,有香味,花冠管細長,2.5~3 cm,白色,花冠裂片披針形,長1.2~1.5 cm,唇瓣闊大約2.5 cm,白色、基部有紫斑;側生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狀楔形,白色,長約1.2 cm;雄蕊一枚、無花絲,雌蕊子房下位,花柱細長基部有二個細長棒狀物,柱頭盤頭,有緣毛;果為蒴果。沙姜性喜陰涼、溫暖、濕潤、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忌漬水,全生長期280~300 d。
2 種植技術
2.1 選種
沙姜產量與姜種質量成正比,俗話說種好一半姜,所以選好姜種是沙姜高產的關鍵。選取生長均勻、大小適中、表皮完好無傷疤、色澤光亮、姜肉新鮮、老熟且無病蟲害的姜塊做姜種。種前曬種1~2 d,促進種芽萌動,用福爾馬林100倍液或20%草木灰浸出液浸種15 min進行種子消毒,晾干后即可種植,667 m2用種量約150 kg。
2.2 選地
沙姜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田、旱地和坡地均可種植,但選地也是創(chuàng)高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宜選擇排灌方便、有陽光照射但日照時間較短、較陰涼、濕潤、土質疏松、肥力中上的砂質壤土、最好是新墾殖地種植,沙姜忌連作。
2.3 整地
沙姜田要翻犁過冬,種前10 d左右犁耙松碎土壤,除凈雜草雜質。種植前2~3 d整地,整地結合施用基肥,667 m2撒施進口復合肥75~100 kg或腐熟有機肥2 000 kg;整地同時進行土壤消毒,可用50%代森銨和50%多菌靈粉劑各0.5 kg對水400 kg噴灑土壤,再翻耕耙勻。沙姜忌漬水,必須起畦種植,畦寬120~130 cm、畦高20~30 cm,畦溝60~80 cm,畦面平整。
2.4 種植
沙姜喜溫暖不耐寒,適宜生長溫度22~38 ℃、在25~28 ℃生長最旺,種植季節(jié)性強,適宜在3月下旬-4月上旬種植,當地在清明節(jié)前后種植最適宜。姜種按姜塊的自然分叉狀掰成單瓣姜粒,種植密度根據土地的肥力,因地制宜、靈活把握,肥疏瘦密。穴栽,株行距20 cm×25 cm、穴深約15 cm,每穴播種姜2~3粒、品字型擺放、姜粒子 靠穴邊、芽眼朝兩側、用細土蓋種、回平姜穴平至畦面,667 m2用種量約150 kg,植約2萬株/667 m2。
3 管理技術
實行嚴格的管理措施是沙姜獲得高產的保證。
3.1 查漏補缺、確保全苗
種植后2~3 d,噴施丁草胺或乙草胺除草,用稻草覆蓋畦面,既可防止雜草生長、避免土壤板結、又能發(fā)揮保水和降溫作用。沙姜出苗后及時查漏補缺,發(fā)現缺苗要及早移苗補苗或補種,土壤板結應及時松土,以免影響出苗。
3.2 漬排旱灌、科學用水
沙姜忌漬水但喜歡濕潤,不耐漬也不耐旱,干旱抑制沙姜的生長,積水則容易引發(fā)沙姜瘟病和根腐,做到遇漬即排遇旱即灌。種后保持土壤濕潤,畦面泥土變白時灌跑馬水,當畦溝水淹至畦面4/3時,即排瀝溝里的水,即灌即排;雨天開溝排水,防止姜田漬水。
3.3 合理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重基輕追
按照“以有機肥為主、重施基肥、輕施追肥”的施肥原則,667 m2施復合肥75~100 kg或腐熟有機肥2 000 kg作基肥;追肥第一次在齊苗進行,667 m2淋人畜糞水175~200 kg或尿素10~12.5 kg;第二次在7月下旬姜葉封畦前,667 m2撒施漚制(土雜肥1 000 kg+花生麩30 kg+過磷酸鈣50 kg堆漚)的腐熟肥干肥;第三次在10月上旬,667 m2淋施漚制(人畜糞水1 000 kg+花生麩30 kg漚制)的腐熟水肥。追肥要根據田間姜苗生長的苗情苗勢,盡量輕施追肥、輕施氮肥、重施磷鉀肥,防止姜苗徒長。
3.4 適時中耕、及時除草、板結松土、見草即除
沙姜齊苗后即可中耕,見草即除,封行前可用小鋤輕淺松土,中耕松土結合施肥,姜葉封畦后切忌用鋤頭松土,避免鋤傷根系引發(fā)姜病,田間雜草用手拔除。
4 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沙姜蟲害很少,主要是鼠害。主要病害有沙姜瘟、根腐病、葉斑病等,嚴重影響沙姜的產量和質量,特別是沙姜瘟,發(fā)病嚴重時甚至造成絕收。綜合防治病蟲害,確保沙姜優(yōu)質高產。
4.1 沙姜瘟
沙姜瘟是毀滅性細菌病害,由茄科雷爾氏菌侵染引起,發(fā)病植株葉片萎蔫干枯、根莖腐爛發(fā)臭。主要防治措施:水旱輪作;高畦種植、杜絕田間漬水;發(fā)現病株立即拔除銷毀、病穴周圍用石灰消毒;5月底-6月初噴施生物農藥(盛豐1號)枯草芽孢桿菌或用“噻菌銅+30%苯甲丙環(huán)唑+再生”防治沙姜瘟兼治葉斑病等病害。
4.2 葉斑病
沙姜葉斑病多數由真菌引起,葉片出現黃色圓形或橢圓形斑點,斑點干枯后形成白色網膜或穿孔,導致根莖瘦小或腐爛。主要防治措施:注意選地、開通水溝、雨后及時排水,發(fā)病可用“睛菌唑”或“速凈”等殺菌劑防治。
4.3 鼠害
沙姜帶芳香氣味,老鼠喜歡挖食沙姜種,甚至造成嚴重缺苗。防治方法:沙姜播種后,在姜田周圍老鼠出沒地方,投放毒鼠餌誘殺滅鼠。
5 適時采收、加工出售
元旦前(12月中下旬)當沙姜葉變得枯黃時即可進行收獲,全棵挖起,擻落泥土,除掉地上葉片和塊根上的須根即成鮮商品姜,有條件也可加工成干品出售:清除凈姜塊泥土,用手工或機切橫切成厚0.3~0.5 cm的姜片,曬干或機械烘干即可。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