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人的各個臟器系統(tǒng)有病,都可能會危及生命,但有兩個臟器最為關鍵,在人的疾病轉歸上起著“多米諾骨牌”的作用。一是脾胃,你看那久病之人,一旦飲食明顯減少,吃不下飯,必是病情轉重的先兆;二是肺部,到了病情危重之時,一旦合并肺部感染或出現(xiàn)呼吸衰竭,往往是難以救治的先兆。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飲食減少多是脾胃功能不好的表現(xiàn),倘若脾胃功能衰竭,人不能從飲食中攝取營養(yǎng),就如燈燃脂膏,漸至油盡燈枯;而且各個系統(tǒng)器官由于能量供給不足,難以維持正常運作,就會問題百出、防不勝防。肺是人體直接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器官,病情危重時免疫力、抵抗力全無,猶如“不設防”一樣,面臨著各種致病微生物的侵襲,致使供氧能力下降;氧氣是人須臾不可缺的,缺少氧氣必然導致生命的流逝。
雖然脾胃和肺的作用功能各異,但按照耗散結構理論解釋,他們都是為人體引進“負熵”的。耗散結構是一種自穩(wěn)結構,會自發(fā)地產(chǎn)生“熵”,使結構逐漸變得無序,直至崩壞湮滅。因此,耗散結構需要引進負熵維持有序化和組織化。生命也是一種耗散結構,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就明確提出了“生物賴負熵為生”的名言,說人“要擺脫死亡……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huán)境中不斷地吸取負熵?!?/p>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令當代科學巨匠們仰慕不已,是那些蔑視傳統(tǒng)文化的所謂“精英”們難以理解的。因為那些科學巨匠們耗盡畢生精力所得到的結論,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中國古人早就有所論述。就生命是什么這個課題來說,我國古人認為,生命來自父母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氣(形成耗散結構),并需要后天宗氣(負熵)予以充養(yǎng);宗氣則是由脾胃消化食物產(chǎn)生的水谷精氣和呼吸自然清氣合成的。陳直則簡述為,生命(神)依賴于父母給予的先天之精和后天獲得的氣,兩者相輔相成。而后天之氣需要飲食來滋養(yǎng)。其中的道理機制如出一轍。
陳直生平不詳,僅知其宋神宗元豐年間為泰州興化(今江蘇省興化縣)縣令?!秹塾H養(yǎng)老新書》是一部老年養(yǎng)生專著,原名《養(yǎng)老奉親書》。元代鄒鉉續(xù)寫,并更名為《壽親養(yǎng)老新書》。保養(yǎng)脾胃,顧護陽氣,是貫穿全書的基本思想。尤其是老年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更需要保養(yǎng)脾胃,注重飲食。由此可見,保養(yǎng)脾胃是養(yǎng)生的重中之重,需要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