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濤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部,廣東 增城 511370)
詞匯視角下目的語文本中的文化融合
——基于語料庫方法的《道德經(jīng)》翻譯歷時研究
許文濤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部,廣東 增城 511370)
運用語料庫方法,從詞匯角度對85個《道德經(jīng)》英語譯文的抽樣分析揭示了翻譯中存在一些歷時性變化:英譯文日趨凝練;譯文中核心名詞的文化歸屬性漸趨淡化;代詞使用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再到第二人稱為主。歷時性的變化體現(xiàn)了翻譯中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文化融合。因此,譯者要調(diào)和兩種文化,讓目的語文本的讀者獲得與源語文本讀者相同的或相似的閱讀體驗。
源語文化;目的語文化;目的語文本;文化融合;道德經(jīng)
本文的分析對象為62個版本的英譯《道德經(jīng)》,時間跨度為122年,即從1884年至2006年。在20世紀70年代前,人們翻譯《道德經(jīng)》的熱度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起至今出現(xiàn)了一股《道德經(jīng)》翻譯熱,僅2002年和2006年就分別有5個和6個譯本。
參考辛紅娟等(2008)關于《道德經(jīng)》翻譯的三次高潮和統(tǒng)計出的各版本的翻譯時間,為體現(xiàn)翻譯版本的歷時變化,本文抽樣結(jié)果為2個19世紀的版本,5個20世紀的《道德經(jīng)》英譯本(每20年抽出一個樣本),2個21世紀的版本,這9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譯文依次為Balfour、Legge、Suzuki & Carus、Waley、Lin、Feng & English、Cleary、Clatfelter、Fex。本文以9個文本組成參照語料庫,重點分析Balfour、Waley和Clatfelter3個版本。3個版本分別來自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能充分體現(xiàn)文化因素方面的差異。
詞表指的是詞頻表,按照使用頻率由高到低羅列了語料庫中的詞匯。詞表能提供諸多信息,詞表中的前段高頻詞匯說明了語言的共性、中段詞匯體現(xiàn)語料庫的實質(zhì)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者的水平,后段低頻詞匯屬于語言使用者的個性詞匯?!熬哂谐邚同F(xiàn)頻率的詞”被稱為主題詞,由這些詞構(gòu)成的詞表為主題詞表。主題詞分析是“一種通過詞匯分布觀察文本的視角”,文本層的主題詞分析提供了解讀文本的一個角度。本文將使用語料庫軟件生成觀察文本的詞表,并參照自建語料庫獲得觀察文本的主題詞表,根據(jù)主題詞表決定需要觀察的詞匯,然后再去詞表獲得有關信息,據(jù)此來分析3個譯文文本的特色。
首先將遴選9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英譯文本建成“《道德經(jīng)》英譯歷時語料庫”,作為參考語料庫,把要分析的3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譯文文本分別建成3個小型語料庫,作為觀察語料庫。然后,運用Range軟件獲得了文本的基本統(tǒng)計信息(見表1)。接著,運用AntConc軟件獲得3個觀察語料庫的詞表,并以“《道德經(jīng)》英譯歷時語料庫”作為參考語料庫,生成3個文本的主題詞表;最后,通過相互參照對比,從詞匯角度分析3個文本中的文化差異。
據(jù)統(tǒng)計,三個譯文中頻率在50次以上的高頻詞基本相同,因為高頻詞多為表達語法意義的虛詞,其頻率差異不大是目的語的語言要求,另一個原因是源語文本所代表的源語文化對翻譯過程的約束。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分析3個目的語文本中存在的文化差異,以觀察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翻譯中是如何運作的。
(一)表1顯示3個譯文的形符、類符呈現(xiàn)遞減趨勢,說明篇幅逐漸縮短
《道德經(jīng)》源語文本僅5 000多字,語言精練。隨著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人們逐漸了解中國文化。過去理解這一著作實非易事,因而譯者在翻譯《道德經(jīng)》時摻雜了譯者過多的解釋性內(nèi)容,這就是為什么Balfour譯文篇幅明顯長于后兩個版本。然而,隨著譯者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加深,源語文化的介入更加明顯,譯者在目的語文本中的用詞更凝練,形式上更為對等,風格上也更接近源語文本。
表1 三個文本的基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二)名詞體現(xiàn)了對事物或概念的認識
名詞的使用可反映人們的認識。Balfour譯文中的名詞tao、empire、state頻次明顯高于其他兩個文本。根據(jù)3個文本的詞表(略),Balfour的譯文中頻率比較高的名詞還有prince等。這些詞都是譯者缺乏對源語文化的了解而音譯或者用目的語中概念近似詞替代,目的語文化介入的痕跡相對明顯。Waley的譯文也出現(xiàn)了一些名詞,如power,這些名詞的文化歸屬性不明顯,目的語文化的介入作用已經(jīng)削減。從Clatfelter的譯文中所使用的名詞來看,目的語文化的介入已相對不明顯,這也是源語文化滲透作用增強的結(jié)果。
(三)Clatfelter譯文中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與其他譯文相比存在顯著差異
為對比3個譯文文本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分別統(tǒng)計3個文本的詞表中三種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
3個文本中第一人稱的使用頻率基本相當,Clatfelter的略低; Clatfelter譯的第三人稱也略低于其他譯文;而Balfour的譯文基本上未使用第二人稱,相反Clatfelter的譯文使用頻率極高??傮w來看,3個文本相差不大,Clatfelter的譯文略高。如果把不定代詞one、名詞people 和man的使用也考慮在內(nèi),則3個文本中的指代詞使用基本相當。
人稱代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不同視角:第一人稱是參與性視角,表明主體的參與;第二人稱是互動性視角,表明與讀者的互動;第三人稱是全視角,立足點在客體。中西兩種文化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方面存在差異。中國文化推崇“天人合一”,人是主體,而西方文化崇尚自然主義,這種差異在語言上體現(xiàn)為:中文較多使用第一人稱這種參與性視角,而英語多使用第三人稱,以凸顯其客觀性。以上關于人稱代詞的統(tǒng)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譯文逐漸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因而第三人稱的使用明顯減少。第二人稱的使用則說明譯者似乎在與目的語讀者就譯文內(nèi)容協(xié)商,這體現(xiàn)了更高層次上的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融合。
綜上,我們得出如下結(jié)論:(1)翻譯是一個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2)在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交融過程中,隨著以目的語為母語的譯者對源語文化的逐漸了解,目的語的介入作用逐漸削弱,相反源語文化介入更為顯著;(3)譯文是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兩種文化處于此消彼長的動態(tài)過程中。因此譯者的任務是盡可能將源語文本內(nèi)容傳達給目的語讀者,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閱讀體驗。
如果繼續(xù)對3個譯文文本中的高頻連詞、介詞、形容詞和副詞進行分析,我們?nèi)匀豢梢园l(fā)現(xiàn)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間的交融。
本文以《道德經(jīng)》英譯文本為研究對象,自建“《道德經(jīng)》英譯歷時語料庫”,重點分析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3個不同英譯版本的《道德經(jīng)》,運用語料庫方法從詞匯角度探討了《道德經(jīng)》翻譯中的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相互作用,從歷時角度為今后的《道德經(jīng)》再譯和其他典籍的再譯提供了參考意見,也為典籍翻譯批評提供一個新的量性視角。然而,本文選擇的譯文文本有限,難免以偏概全,因此,我們需要分析更多的文本來完善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
[1]王岳川. 現(xiàn)象學與解釋學文論[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208~210.
[2] 辛紅娟,高圣兵. 追尋老子的蹤跡——《道德經(jīng)》英語譯本的歷時描述[J].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80~83.
[3] 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 語料庫應用教程[M]. 北京:外語教學語言出版社,2010.
[4] 周志培. 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zhuǎn)換[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3.173.
2095-4654(2015)03-0008-02
2014-10-18
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科與專業(yè)建設專項資金項目(學科科研類)(2013WYM_0103)
H0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