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云彩
一、問題的提出
自江蘇省教育廳2009年實施教育新政,我市教育主管部門號召全市中小學要“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zhì)量”并提出了詳實的要求。全市各中小學在該精神的引領下,紛紛探索符合各自校情的教育教學之路,我校也不失時機,積極制定相應的教改方案,我校從2009年開始就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上課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自主互動學習型的模式。校長親自抓,經(jīng)過5年的磨合,現(xiàn)在我校約有90%的教師的觀念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得到了顯著的變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得到穩(wěn)步推進,這為我校推行“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下面筆者談談我校構建的自主互動學習型課堂的模式。
二、什么是“自主互動學習型”教學模式
“自主互動學習型”課堂,是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設計,教師是課堂上導學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是真正的課堂的主人。在考慮到學習結果獲得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習更多的體現(xiàn)出人文的含義,回歸教育的本意,也讓學生明白物理世界的和諧與親切,從而提高物理課堂的效率,課堂教學要求全面激活學生,高度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tài),模式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體現(xiàn)“主體性、合作性、開放性、鞏固性”教學原則。體現(xiàn)“輕負、高效、優(yōu)質(zhì)”有效課堂的目標。體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平等交流、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其實施過程大致分成三個程序即“學案導學,自學生疑——合作探究,討論提升——當堂反饋,感悟升華”的教學模式。
三、概念界定“自學生疑、討論提升,感悟升華”自主互動學習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預習階段的“自學生疑”,課堂學習階段“討論提升”和課堂鞏固階段的“感悟升華”。具體的操作過程為:教學流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目標。
1、學案導學,自學生疑
學生要能通過導學案的預習、自學 (可在課前或課堂),自己能解決部分問題,導學案中的預習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要通過預習培養(yǎng)學生課前、課堂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合作探究,討論提升
在學案導學和學生自學生疑的基礎上,教師要組織學習小組(可以是4~6人)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學生之間交流成果,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學習小組要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包括在探究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展示的方式要有效,展示的途徑要多樣,展示的效果要明顯。例如,學生自主學習“動能的表達式”并完成相應問題。
3、當堂反饋,感悟升華
通過針對性訓練,提高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反饋可穿插課堂或在最后完成,任何課堂均要有當堂反饋 (訓練)。在反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點撥、糾正。讓學生當堂小結、反思、感悟,提高能力。例如 (投影展示例題,學生分析問題,討論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一架噴氣式飛機,質(zhì)量m=5×103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的位移為L=500m時,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 (k=0.02),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引導學生審題并思考:(1)飛機的初速度多大?末速度多大?(2)飛機運動過程中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抽點學生敘述解題思路。有的可能用動能定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可能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教師引導)并正在屏幕上展示兩種解題過程。
小組合作討論:比較上面兩種解題過程,分析運用動能定律解題的優(yōu)點。
引導學生總結:1.動能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運動定律方便。2.動能定理能夠解決變力做功和曲線運動問題,而牛頓運動解決這樣一類問題非常困難。
四、實施“自主互動學習型”教學模式的反思
1、“自主、互動”學習方式由教學理念落實到課堂
“導學案”中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完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合作討論完成難點問題,學生在討論、交流、思辨的過程中學生問起來,動起來,從而實實在在的把這種學習方式落實到課堂。
2、提高了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通過對“自學生疑、討論提升,感悟升華”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與嘗試,充分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前有了預習的習慣,課堂上積極踴躍參加討論,課后做題也有了成就感,學習的自覺性與效率得到了提升,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3、充分的準備工作才會有優(yōu)良的教學效果
實踐好自主互動學習模式的關鍵是如何找到學生新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前的自學生疑部分對學生構建知識結構要有效,這便需要教師對高中知識融會貫通,對學情分析到位,課堂的交流提升部分對學生的知識的完善,取決教師對討論問題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容易了達不到提升的作用,難了學生又夠不著,激不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些都要求教師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方案,再依據(jù)學情的變化不斷調(diào)整,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1]吳良娟.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研究 [D].浙江師范大學:學科教學 (物理),2008.
[2]徐淑貞.鄉(xiāng)鎮(zhèn)初中語文有效教學芻議——以湄洲灣北岸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兩所學校的教學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