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梅
摘 要:在國家倡導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安吉縣大力建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題的課堂文化背景下,讓學生學會學習顯得迫切重要。教師應在研究學生閱讀起點的基礎上,以“引導者”“協(xié)助者”的身份讓學生經歷有效的學習過程,成為真正的會學習者。
關鍵詞:生本課堂;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有效性
安吉縣大力建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題的生本課堂文化,要求將課堂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給我們帶來了三個核心概念:學生自主、問題解決以及學生中心。然而我們的課堂,雖然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了熱熱鬧鬧的自主學習活動,但是“在學習”不等于會學習,不等于真學習,也不等于有效學習。閱讀的“主體地位”形式掩蓋了許多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真問題,這個過程往往成了一個“暗箱”,教師看不到,也沒有給予關注?!皩W會學習”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本質任務。教師應在研究學生閱讀起點的基礎上,以“引導者”“協(xié)助者”的身份讓學生經歷有效的學習過程,成為真正的會學習者。
一、研究“自己走”的起點
每一位教師應力求進入孩子的內心去發(fā)現,從學生學的起點出發(fā),去逐步改進教師教的行為。“以學定教”,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起點、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收獲,才是衡定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
1.我們對班級學情了解嗎
我曾經將本班37名學生的導學稿自主學習部分情況進行調查,其中自己看書,自己分析問題只有11人,能分析大體到位的僅8人?!皠澇鲫P鍵詞句”這一情況,大段劃的約百分之十五,能劃出關鍵句的不足百分之四十?!跋胍幌搿杯h(huán)節(jié)大部分學生抄襲《跟我學語文》,自己沒有經過思考?!白x了本文,你有什么問題嗎”這一環(huán)節(jié),一半多學生沒有寫下疑問,學生寫下的疑問中一半多是沒有價值的問題,敷衍而已。這種情況如果不細致調查無法發(fā)現就不會發(fā)現,如果不好好引導,很多學生現在還處于“扶著走”階段,甚至永遠不會“自己走”。
2.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學生說:自己思考回答問題語文很難回答到位,展示時容易失分。語文記住了就能回答出來,記不住就回答不上了。硬自己思考問題,出力不討好。
追問我們的課堂,老師布置學生自主學習,知道學生怎么學習嗎?開始批注、圈畫,學生會嗎?課堂小組合作,拋開形式,學生真的深入、互動了嗎?學生的學習基本功沒有引起老師的足夠重視,對學生學的過程的忽視也造成在學中指導的缺失。
二、掌握“自己走”的方法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教師,他得學會讓他們學?!闭Z文閱讀教學要“授之以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語文不能僅限于積累知識、概念,而應該具有如何學習語文的素質和能力,為他們成為獨立生活的社會成員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好必要的準備。
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要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有這些方面:(1)培養(yǎng)學生讀書留痕跡能力,如學會選擇關鍵詞句,圈圈、畫畫、記錄點滴感受;(2)培養(yǎng)學生選擇使用能解決一切疑難的書籍的能力;(3)傾聽能力;(4)參與交流討論的能力。
如,教學魯迅的小說《社戲》時,我們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作者懷念的是什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怎么讀懂這個問題呢?因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沒有很好的形成,所以要注重方法的指導:讀什么?怎么讀?讀到什么程度?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自讀提示:(1)那晚的社戲好看嗎?從文中找到相應的依據。(學生在任何參考書都找不到標準答案。)(2)那晚的社戲相關的哪些地方還是很有趣的?讀一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讀一讀,在邊上寫寫自己的感受,再和同伴交流交流,試著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這既是讀書和小組交流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交流展示的基礎,學生先自讀自悟,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收獲,充實自己的感悟,并進行表達訓練,然后再在全班進行交流展示。
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體味蘇軾當時的心情嗎?有小組展示悠閑。老師追問:蘇軾為什么會如此之閑呢?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老師都會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為學生補充背景資料,帶領學生去體會。我認為,與其這樣“扶著學生走”,不如放手讓他們“自己走”。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資料。課上,我問他們:“如此之‘閑,蘇軾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安適自在呢?請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同伴交流交流,談一談。”有學生補充了寫本文時蘇軾正因寫詩被貶的背景,認為蘇軾是冤枉的、委屈的。再仔細品讀文章末“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弊屑汅w會“閑人”“耳”的含義。學生自主運用這些背景資料,真實形象地還原了歷史,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對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感悟得更深刻、立體了。
任何文學作品都是某個時代的產物,是有歷史背景的。因此,文本的背景資料是我們“知人論世”的前提。在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時,教師首先應讓學生有明確的方向,可收集作者介紹、寫作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評價等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關的資料,還要教會他們根據文本的疑點、重點、難點等切入點收集資料,從而最終為解讀文本服務。
三、激發(fā)“自己走”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技能不是教師“教給”的,而是他們在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學會”的。簡單說,就是讓學生自己在邏輯思維的道路上走一回。強調學生個體的親身經歷,而不是學生看老師走一回。課堂要讓學生經歷你接著說、你怎么看的過程。
如,教學《云南歌會》時,是校公開課。其中我設計了這個問題:云南的歌會寫了哪幾個場景?結果學生一站起來就說: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他的答案跟標準答案一模一樣,顯然是抄來的,如何辦?如果僅記住答案,學生的概括能力還是不會提高啊!我沉住氣,微笑著說:你從參考書中找來的答案吧?那你說說這個答案好在何處?那學生立刻思索起來,隨機說:用了對偶,句式整齊。我立即又問其他學生:有補充嗎?于是氣氛立即活躍起來,有的說語言簡潔;有的說用字準確;有的說用字生動,并舉例“漫”,生動寫出了女孩悠閑、快樂的姿態(tài)。大家討論得不亦樂乎,精彩的話兒從學生嘴里接連蹦出。我想這時我的學生的語文能力都進步了。
當學生有了閱讀的自我感悟之后,需要提供一個交流平臺,進一步豐富、提升自我學習,激發(fā)自我學習興趣。
如,教學《觀潮》時,在合作學習部分設計了這個問題: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寫出了江潮怎樣的特點?請你們小組給大家讀一讀。優(yōu)學組同學讀得不錯,聲音響亮,很有氣勢。點評時我班朗讀能手何宇恒(化名)同學給予優(yōu)學組很高評價的同時說:“我要和他們PK一下?!庇谑?,在同學評委的側耳傾聽中何宇恒進行了抑揚頓挫的朗讀,他讀得非常好,語調高昂,很好地體現了海潮的雄奇壯觀。讀完后,學生不禁熱情鼓掌。不料,何劍峰(化名)同學猛然站起來點評:“他讀得不夠好,沒有停頓?!蔽耶敃r沒料到,一愣,反應過來,馬上追問:“那老師慢慢讀好嗎?”我還未演示完,學生按捺不住,甚至等不及舉手,就喊起來:“不好,連成一氣有氣勢!”我靈機一動,又問那位朗讀的學生何宇恒:“最后一句你為什么停頓一下,讀得也較輕呢?”學生也露出驚奇的神色,何宇恒自信地大聲說:“結尾句的作用是概括上文,并呼應首句,所以我停頓一下,語氣也不用跟前面那樣高昂?!睂W生恍然大悟,我也不禁露出贊許的笑容。這樣的學習的本質是交流,是學習,是思維碰撞,是生成、深化,不是表演。
四、搭建“自己走”的平臺
作為教師,“扶著走”最終是為了讓學生“自己走”,實現自主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以學生為中心,看學生的精彩。我們不能讓學生失去了“自己走”的機會,這也時刻提醒我們要為學生搭建“自己走”的平臺。
如,教學《岳陽樓記》一文,走近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作者的人生經歷更提升了學生對作者、對人生的認識。了解了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學生對作者的寫作目的了然于胸。此時,教師作為一個聽眾,專心傾聽是最好的姿態(tài)。學生說到,范仲淹少有大志,借古仁人之說只是為了表露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范仲淹想告訴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且想用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樂觀情懷感染好朋友。范仲淹想告訴所有的人,生活中有歡樂也有悲哀,我們要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些語句從學生嘴里蹦出,是何等可愛、聰慧!教師只需用欣賞的目光注視他們走,何需再費力去扶呢?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尊重學生學的主體地位,要相信學生的無限潛能。對待學生不能總是抱著走、背著走、扶著走,而是要積極引導,“授之以漁”,勇于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在實踐中培養(yǎng)能力,提升素質,讓他們學會“自己走”,他們一定也會“自己走”!
參考文獻:
[1]柯領.追問教育的本質[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01.
[2]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5.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