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慶
摘 要:改變初中語文教學中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的有效方式是開展實踐性課程,所以就要求老師不僅要掌握好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更應該養(yǎng)成過硬的實踐性能力。實踐性課程教學一方面是指學科問題的生活化、情境化、社會化,另一方面指學生自主參加一系列的實踐探究活動,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全力配合。有必要優(yōu)化課程設置,大力開發(fā)和開展實踐性課程。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性課程;古典詩詞
我國的第八次基礎課程改革在順利推進,新的課程標準,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新形勢和我們面臨的新問題,我認為上海市王港中學在原有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實踐性課程的開發(fā)就成了我們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作為漢語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國古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打牢“文化的底子”,并需要考慮言語教學的特殊性,從中國古代語文教育中吸取營養(yǎng),注重涵詠、誦讀等感性途徑的方法。本文就在初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如何構建教育實踐性課程作一探討。
一、探索開展初中語文教育實踐性課程教學的意義
開展初中語文教育實踐性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
1.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合作探究,整合資源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边@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我們的束縛。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在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比如,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試著將古詩詞教學與其他各種文體教學,其他各學科相結合,優(yōu)化課程設置。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fā)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紙雜志或者利用網絡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使學生在其他場合中也能運用古詩詞,又能使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為古詩詞的教學提供機會和平臺。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學生再學習古詩詞就顯得輕松而積極。
2.改革當前初中語文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弊端——方法創(chuàng)新,加強實踐
我國的基礎教育長期處于應試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之下,學生學習以考試為目標,直接導致目前基礎教育“重知而輕行,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的弊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脫節(jié),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強、適應能力差、發(fā)展的潛力低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尤其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古典詩歌,凝聚了中華五千年的智慧,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藝術統(tǒng)一,可以說讓人百讀不厭??墒菍W生由于生活時代的不同,對于古典詩詞的了解總是淺薄的,即便是這樣具有魅力的內容也往往陷入死記硬背、繁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怪圈之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反復地讀、背。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笨墒乾F(xiàn)代的教育不能僅僅是靠誦讀,更多的是學生自己的探究、理解。初中教學大綱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熱情,努力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钡?,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顯然是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的,所以我們對古詩詞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研究。
3.我國基礎教育實現(xiàn)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變——改變理念,增強師資
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我國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很深,素質教育名存實亡,要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變,任務非常艱巨。但同時,我國的社會經濟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經濟發(fā)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應用性人才?;A教育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轉變又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為此,我國基礎教育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八次課程改革。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實踐性教學模式正在被廣泛推廣,加強實踐性教學將有效地改變我國當前教育的弊端。
基礎教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師資。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現(xiàn)有教師大部分是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而實踐性教學是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指導現(xiàn)代教育下的實踐教學,很容易使實踐教學變質為“應試”活動?,F(xiàn)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做法,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要要求。實踐性課程的開展,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良,學生的學習提升,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發(fā)展趨勢,那么,學校教育資源的利用整合,師資的提高,教育現(xiàn)代的實現(xiàn)指日可待。
二、初中語文課程怎樣開展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一方面指的是學科問題的生活化、情景化、社會化,另一方面指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生活實踐、探究實踐,我國初中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迫切需要實踐性教學的應用,這不僅是教育改革發(fā)展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xiàn)全民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教育理論課程開展實踐性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的課題,需要教師、學生、學校等多方面的配合,真正要實現(xiàn)理論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就需要:
1.通過生活化的方式構建古典詩詞教學
(1)聯(lián)系時代精神,探索詩人的內心世界
首先,借助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這是詩歌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步,有了這一步,學生才能讀懂詩,才能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例如,當學生讀到杜甫的《登岳陽樓記》時,如果教師不說明詩人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學生最多讀出這是一首描寫自然風光的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但是,如果教師告訴他們杜甫所處的盛唐是一個繁榮、鼎盛的時代,然后加以引導,將繁榮的時代、壯麗的風光和浪漫的藝術手法結合起來,學生從中不難讀出詩人那種堅挺、豁達的人生追求。這樣不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杜甫的詩歌之精髓了嗎?所以這個背景的介紹是必需的。
其次,探索詩人的經歷,讓學生走近詩人生活。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一個人也不例外。詩人在經歷中成長,在成長中寫作。從另一個側面來說,詩歌就是屬于他們的凝固的歷史。比如,“詩圣”杜甫一生留給后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讀到《石壕吏》,我們仿佛和杜甫一同身處新安縣,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在給學生上這一課時,教師必須講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安史之亂的時期,“杜甫開始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奉贈韋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以至經常挨餓受凍:‘饑餓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懸百結?!薄_@段人生經歷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從而讓他的詩歌充滿憂國憂民的氣氛。
(2)聯(lián)系社會生活,理解詩歌的內容
首先,了解社會風俗,領略詩歌風情。社會風俗體現(xiàn)了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現(xiàn)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美麗誘人的風俗畫卷。詩歌中記錄了許多民間風俗,比如,在中學語文中,學生接觸到的有“楊柳”和“酒”兩個意象。這兩樣東西是送別詩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在中學詩歌中,教師會遇到一些有關風俗的詩詞,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過故人莊》等。他們怎樣才能把這種類型的詩歌講給學生聽呢?我認為,這種涉及節(jié)日風俗的詩歌,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樣過這些節(jié)日的。千萬不能讓學生把詩人那個時代的節(jié)日風俗當成我們現(xiàn)在的風俗。因為,風俗是不能超越時代的,人們在繼承它們的同時,也改變了它們。比如,《過故人莊》其中“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其中的“重陽”和“菊花”兩個意向,古時候的“重陽”與現(xiàn)在的敬老節(jié)有很大的差別。另外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的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事情。唐代的重陽節(jié)有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習慣,可如今的重陽節(jié)已經變成了敬老節(jié),現(xiàn)在的人們誰還會去登山,插茱萸呢?古今的差別會讓學生產生誤解。教師應該解釋清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正確地理解詩歌內容。詩人在重陽節(jié)登高遠望,遍插茱萸,心中蕩起了對友人的無限懷念之情。如果用現(xiàn)在的敬老節(jié)去理解,就鬧出笑話了。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清清楊柳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崩畎住督鹆昃扑亮魟e》:“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從這兩首詩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送別時的風俗習慣。楊柳的柳與留諧音,表達了詩人挽留友人的心情,酒則是用來餞行的。只有知道了這些含義,學生才能理解詩歌。
其次,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象,思考詩歌內涵。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向人們提供了美的同時,又記錄了歷史,再現(xiàn)了過去的社會面貌。我們從杜甫的“三吏”“三別”中聽到了安史之亂的“吏呼”和“婦啼”;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看到了邊塞“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的艱難環(huán)境;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感受到舊中國農民的深重苦難。這些是詩歌呈現(xiàn)給我們的,要理解詩歌內容,必須了解這些詩歌所關照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上這些課時,教師必須將詩歌與這些社會現(xiàn)象結合起來,否則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3)聯(lián)系自身情感,融入詩歌的藝術情景
首先,聯(lián)系人之常情,領會親情、友情的珍貴。人之常情包括很多,在中學詩歌中最常見的就是親情和友情了。比如,柳永的《蝶戀花》。詩人成功地刻畫了一個思念遠方親人的女性的形象。教師上課時,可以抓住思念這個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時候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正是對愛情憧憬向往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聯(lián)系自身實際,說出自己的故事。畢竟愛情是美好的,學生回答這種問題不會有太大的難度。談過之后,課堂氣氛也就相對活躍起來,這時,教師應該順勢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詩歌中來。有之前的環(huán)節(jié),這首詩歌就好理解了。
其次,聯(lián)系社會責任心。愛國、愛社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思想情感。中學教育時刻肩負著這個使命,我們的詩歌教學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就目前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有關這類的詩歌很多。比如,《破陣子》《訴衷情》《過零丁洋》《別云間》……教師上這種課,不應該僅僅將這類詩歌講得讓學生聽懂,還要注重他們這方面思想情感的培養(yǎng)和熏陶。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贝嗽妼懙么罅x凜然,深沉從容,最后兩句筆力千鈞,氣薄云霄,是留傳千古的名句。講解這種詩歌時,不能就詩歌講詩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比僅僅“盯住”一首詩歌談愛國、愛社會的效果好得多。
2.通過情景化的方式優(yōu)化課程設置
語文教育實施所需的實踐性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性課程才能養(yǎng)成。因此優(yōu)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性課程的分量就成為當務之急。
以語文教育學課程為例,從內容上講就構建了以完成語文課程目標為中心的體系,內容設計上以語文課程目標開頭,接著是語文教學內容和教材的處理和使用,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實施,最終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作結,構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在教學創(chuàng)新方面,我們應在注重學科理論品格的前提下,擠出時間留給學生說課和試講,并以此為媒介,引導和指導學生在課下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fā)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紙雜志或者利用網絡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就可以查到。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應該提倡。
3.利用學校教育資源,保障學生參加實踐性教學
上海市王港中學的教學設備不斷地改善,這也給我們教學實踐性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學校硬件設施完備,所有教室配備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閉路電視網、廣播網、校園網全面貫通。音樂、美術等專用教室配置齊全。學生藝術社團活動中心、多功能廳、圖書綜合樓、電子閱覽室等設施一應俱全。也要建立健全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標志,要讓所有學生能夠參與互聯(lián)網絡的學習。有足夠的圖書資料,滿足學生查找資料的要求。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傳統(tǒng)教育資源進行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報紙、雜志是教育理論課程開展實踐性教學的基本手段,必須培養(yǎng)學生利用傳統(tǒng)教育資源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多學科的整合,更加增加了學科活動的實踐交流的機會,使得語文教學更加切合實際生活,更加的多元融合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實施實踐性課程教學,教師就應該先了解和明白實踐性教學的內涵,在充分了解其內涵和真諦之后,教師就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語文修養(yǎng)水平,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將實踐性課程逐漸運用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指引,自己確定研究課題。研討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參與。學生通過教師的實踐性教學的引導,可以快速理解課文,并且能夠將自己的生活實際融入學習中去,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如果把每一次語文學習看作是人的生命過程中的“小場景”的話,那么每一次語文學習都貫穿著人對生命意義的探尋與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對話的生成并調控語文教學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其話題要在對話中不斷生成與調控。而過去,我們太注重自己對教學的把握與控制了,把教學當作表演“教案劇”的舞臺,從而步入了僵化、機械化的“死胡同”,難以自拔。其實,某次語文教學只能是一個可能世界,而不是一個必然世界,正如我們的未來世界一樣,站在現(xiàn)在的時空里所做出的判斷,只能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語文學習與教學是在師生、文本的對話中不斷尋找話題而展開的。生成與調控是新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我們要順應這一特點,把語文教學弄得有聲有色。
實踐性教學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促進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注重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當然,語文課堂的實踐性教學還處于探索研究的階段,之于問題,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該抱有嚴肅認真、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張瓊.語文教學與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2.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3]楊超有.教育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8.
[4]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