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大艷
摘 要:當某一種形式單一存在時,人們會感受到了阻力,就應該選取另一種形式為其助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地選用繪畫為其助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歌;繪畫
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選用圖畫,對于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激起他們的藝術情感,增加他們的藝術感受,往往能起到顯著的功效。
一、素描導入激趣
一年級學生學《詠柳》一詩時,怎么也不理解“萬條垂下綠絲絳”一句,教師靈機一動,拿起一支淺綠色粉筆,瀟灑任意地幾下勾畫,柔軟的柳條隨風搖動便被映入學生腦海中。很快,有很多學生就能描述出一幅初春柳姿圖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云南的歌會》中描寫了三塊內(nèi)容: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描寫的內(nèi)容很美,尤其是作者擅長于人物、環(huán)境、場面的描寫,能給學生以美的熏陶。但是,地處鄂西北山區(qū)的學生對云南的民俗、風情、服飾等知之甚少,因此,教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上次我聽課時,發(fā)現(xiàn)一位教師的切入點選得非常好,由一組精選的圖畫導入,頓時,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教師苦口婆心地分析、講解變成了學生信手拈來的嘴邊話。
二、借畫巧解難點
簡筆畫能變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巧記。我在教學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詞時,也借助圖畫,圖畫上呈現(xiàn)一幅幅與詞相關聯(lián)的景象,學生借助圖畫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當時孤立一人漂泊異地他鄉(xiāng)的游子之苦。
三、配畫提高能力
說明文教學是很枯燥的,如果能引入美術因子,一方面,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吨袊皹颉贰豆蕦m博物院》《說屏》等都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幾篇重點教學篇目。大多教師以往的教學總是按照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一一地教,新課改后,這種傳統(tǒng)的教法漸漸融入新的因素: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說、寫;繪畫能力強的則可以畫。我認為畫畫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為《中國石拱橋》配畫,如果沒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構圖能力,那就畫不出趙州橋、盧溝橋了;如果沒有較強的方向辨別能力、解讀能力就無法畫出龐雜的故宮博物院了。特別是綜合性學習這一塊,《戲曲大舞臺》中各類臉譜讓人眼花繚亂,但是自引入圖畫這一因素,促使學生上網(wǎng)查找資料,了解各種臉譜的象征意義及其畫法、代表人物,調(diào)動多種感官參與,我們走近了它,它便成了我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平時不僅要廣泛閱讀,還要多練筆,能寫能畫,全面發(fā)展,成為綜合型人才,借助美術圖畫把我們的課堂演繹得更精彩。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