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琛子
(西華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930)
德彪西管弦樂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賞析與研究
向琛子
(西華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930)
德彪西作為20世紀初最杰出的作曲家,首創(chuàng)了印象主義音樂,其代表作《牧神午后》不但融入了浪漫主義后期音樂的成分,還融入了印象主義音樂的成分。這和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浪漫音樂有很大的不同,具有顯著的個性特征。
德彪西;牧神午后;色塊
德彪西作為20世紀初期最杰出的作曲家,首創(chuàng)了印象主義音樂,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但很好地吸收了傳統(tǒng)音樂的精華,而且還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其代表作《牧神午后》更是如此。
德彪西的管弦樂曲《牧神午后》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典型代表,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樂曲的靈感來自法國著名詩人馬拉關的詩歌《牧神午后》。作曲家德彪西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印象主義手法生動反映了詩歌的場景,在選擇樂隊時,主要還是仿照浪漫主義的樂隊,選用的樂器也是浪漫主義演奏者所用的樂器,在對樂隊進行組合時,只是進行了輕微調整。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英國管樂器,原因在于,德彪西認為英國管能夠產(chǎn)生婉轉﹑悠遠的聲調,這對印象主義音樂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并且,德彪西在演奏《牧神午后》時還使用了兩架豎琴,這延續(xù)了其固有的風格,原因在于他寫的和聲極其復雜,單架豎琴無法有效進行和聲演奏。此外,德彪西著力開創(chuàng)了樂隊的裝飾性寫法,對豎琴的使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德彪西組建樂隊的時候,仿照浪漫主義音樂常用的編制進行了微調,極大地豐富了樂隊的色彩。從樂隊的編制角度來看,《牧神午后》除采用了較為時尚的演奏技法外,和浪漫主義音樂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在后浪漫演奏技巧的運用上也沒有新的突破,并且德彪西在對音色進行修飾方面和后期的浪漫主義音樂不存在顯著的不同。
德彪西對傳統(tǒng)和弦的演奏技巧進行了革新,將傳統(tǒng)的音調進行合理的使用,確?!赌辽裎绾蟆肪哂胁煌趥鹘y(tǒng)音樂的獨特魅力,并將最好的音調和音色作為演奏所要產(chǎn)生的效果。摒棄了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音樂發(fā)展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音色和音調。在配器方面,摒棄了舊有的配器方法,對配器技巧進行了創(chuàng)新,從而產(chǎn)生了與眾不同的聲﹑色美感。
(一)對于“色塊”的追求。德彪西天生就具有敏銳的色彩感知力,他之所以能夠將各種各樣的色彩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對音樂的合理分配以及對音色的恰當處理。德彪西在選擇所需的音色時,和大多數(shù)浪漫主義作曲家不一樣的是,他使用了音色展開法,將隱匿在真實世界下的理想世界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牧神午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浪漫主義管弦樂作品將弦樂﹑木管﹑銅管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中,木管的重要性得到了顯著提升,擊打樂器和裝飾樂曲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豎琴﹑鋼琴在其管弦樂隊里發(fā)揮了獨特的功能,而弦樂重要性有所下降,僅僅是作為背景出現(xiàn),銅管樂器也是如此。德彪西對純粹的原生色具有濃厚的興趣,盡管也使用混合音色,但還是以木管組樂器的音色和聲為主,他大量地使用各種音色搭配技巧將世間萬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二)和聲、力度的創(chuàng)新。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包含了其對浪漫主義音樂進行的很多創(chuàng)新,此外,還對如何更有效地用美學表現(xiàn)音樂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第一,音樂不再過分追求抒情性。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有意淡化了個人情感的表達,著重借助音樂來刻畫瞬間的感覺,并期望能給聽眾帶來視覺的美感。它不是關注物體本身,而是關注物體周圍的背景,尤其是十分注重水﹑霧﹑光等自然現(xiàn)象的變幻莫測之感,以期能夠實現(xiàn)理想的音效,抓住瞬間感覺中可以給聽覺帶來享受的東西,所以,德彪西認為和聲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旋律。在進行和聲創(chuàng)作的時候,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塊狀和弦,并且將不同的音恰當?shù)亟Y合起來,打破傳統(tǒng)音樂準則的束縛?!赌辽裎绾蟆穭?chuàng)造性地將沒有規(guī)律的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作為音樂的背景,并對長笛發(fā)出的音進行修飾,將各種和聲進行合理的變奏,這樣就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所描繪的場景。單獨演奏管弦樂時,充分發(fā)揮鋼琴在和聲和音色調整上的優(yōu)勢,將水﹑云﹑霧等自然現(xiàn)象的輕盈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由于印象主義音樂淡化了音樂的邏輯和演奏動機,轉而關注背景的營造,而要真正實現(xiàn)這一點,就必須借助音響設備。當浪漫主義末期的演奏家仍然堅持借助鋼琴演奏出fffffff的高音時,印象主義音樂家轉而在弱音區(qū)pp﹑ppp﹑pppp中進行探索,在音響的微觀領域實現(xiàn)了突破,所以,細致且妙趣橫生的音色的變動就成為印象主義音樂家畢生追逐的目標。就《牧神午后》來說,其音響主要以弱音為主,盡管在某點會出現(xiàn)高音,也是瞬間就消逝了。
總的來說,德彪西在創(chuàng)作《牧神午后》的過程中,不但吸收了浪漫主義音樂的色彩,而且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印象主義音樂?!赌辽裎绾蟆吩谝魳方缇哂欣锍瘫囊饬x,它的出現(xiàn),為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全新的發(fā)展道路。
J6
A
1007-0125(2015)05-0059-01
向琛子(1975-),男,民族:漢族,籍貫:重慶萬州,學歷:本科,職稱: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理論,工作單位:西華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