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師亞
[摘 要]習作教學難和效率低下的原因與一線教師對作文認識的不到位和把握不準確有一定的關(guān)系。習作教學要定位于樂于表達的目標,把握文從字順的要求,采取自主自由的方式,遵循多讀多寫的原則,追求成文成人的境界。這樣才能突破作文教學難的的問題。
[關(guān)鍵詞]習作教學 目標 要求 方式 原則 境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01
語文教學中的習作教學歷來都是個“難題”。一方面,教師怕教,學生怕寫;另一方面,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寫得卻不能令人滿意。這自然跟習作教學本身就難于語文其他板塊的教學有關(guān)。但是,對一線教師來說,認識上的不到位和把握上的不準確,以致造成習作教學的“難”和效果的低下,恐怕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為此,筆者試著從以下幾點來談一談對習作教學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習作教學的目標:樂于表達
樂于表達屬于情趣范疇。雖說習作是技巧的事,但“技巧”總是與“情趣”休戚相關(guān),并且總是情趣“為上”,技巧“次之”。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語),“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文心雕龍·知音》)。因此,習作教學一定要重視情趣的引發(fā)與培育。但是,“樂于”不是快樂之意,即不是讓學生在習作之后產(chǎn)生表達的快感,而是喜歡、愿意之意,即在習作之前產(chǎn)生表達的沖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樂于表達又屬于“動力”的范疇,它是一種在習作教學過程中寄希望于學生能夠產(chǎn)生的寫作自覺。
“任務(wù)驅(qū)動”是樂于表達的范式。譬如,春游、秋游之際,讓學生推薦所游之地,提醒游中需帶的物品,或者設(shè)計游中的活動項目,并告知注意事項等,然后規(guī)定:誰的推薦地值得游玩,誰的設(shè)計活動有創(chuàng)意就采納誰的意見。又譬如,考慮到安全原因,學校取消了春游和秋游,于是讓學生給校長寫信,希望能以此打動校長,從而同意學生春游或者秋游。還譬如,把習作置于某種“需要”之中,如辦墻報之需、宣傳報道之需、公共設(shè)施之需、環(huán)境衛(wèi)生之需、禮貌節(jié)約之需、學校之需、社區(qū)之需、街道之需等,用習作去表達和落實這樣的需要。春游、秋游中的“推薦”“提醒”“設(shè)計”“告知”,希望能夠去春游、秋游而“給校長寫的信”和方方面面中的一些“需要”便是“任務(wù)”。在這些任務(wù)的“驅(qū)動”下,學生自然樂于表達了,因為這些都對學生有“好處”,都關(guān)乎學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yīng)多動腦筋,多實施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策略,讓學生樂于表達。
二、習作教學的要求:文從字順
“文從字順”強調(diào)的是低要求。其實,從“習作”這兩個字看,低要求也是應(yīng)有之意,“練習寫作”嘛。但是,我們有些語文教師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拔高”寫作的要求,如動不動就說開頭要簡潔,結(jié)尾要明快;動不動就說過渡要自然,詳略要得當;動不動就說要寫得美,寫得有趣,寫得生動……學生原本就怕作文,被教師這么一說,就更怕了。
筆者認為,小學生的作文能夠達到“文從字順”的要求就可以了。“文從字順”是從習作的基礎(chǔ)性、規(guī)范性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學生的習作在字、詞、句、標點的運用上要過關(guān),不能有很多的錯別字、使用不當?shù)脑~和標點符號,出現(xiàn)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語病。這是書面表達的“底線”,要考慮,要做到。當然,“順”也包含了習作的“條理”,即構(gòu)段謀篇方面的要求,但只是“通順”。通順者,語句流暢、表達連貫、段落清楚、結(jié)構(gòu)合理、章法自然也。
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文從字順”是習作形式的要求,而非習作內(nèi)容的要求。筆者始終認為,小學生的寫作,應(yīng)該是“形式”重于并高于“內(nèi)容”的。也就是說,我們在評價一篇習作時,看中和看好的應(yīng)該是它“寫得怎樣”,而不是“寫了什么”。這應(yīng)該是“小”(小學生)和“大”(大學生,當然也包括中學生)在寫作要求上的分水嶺。
三、習作教學的方式:自主自由
這有兩層意思:一是“自主”,二是“自由”。所謂自主,就是要讓學生自己支配寫作的一切,特別是在寫作情緒、寫作意愿方面,教師不能強迫,不要以命令的方式去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wù)。所謂自由,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對寫作的方方面面作出選擇,如寫作內(nèi)容的取舍、寫作時間的安排、寫作方法的運用、寫作體裁的把握和寫作速度的控制等,讓學生“我手寫我心”。但是,“自主”不是唯我至尊,把教師都撇到一邊去,甚至整個兒“隱去”,它只是在“要不要寫”上面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quán)。因此,對“自主”的方式來說,反而更需要教師的細心開導、耐心誘導、悉心指導和用心勸導。而“自由”也不是放任自流,想干嗎就干嗎,它只是在“寫什么”“怎樣寫”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靈活度。這種靈活度的“給予”,目的是讓學生更有東西寫、更愿意寫,并寫得更舒暢和寫得更好。
自主是“攻心”的,自由是“寄情”的。“心”誠了,“意”便定了,“情”有了,“法”便生了,自然,“事(寫作之事)”也就成了。
四、習作教學的原則:多讀多寫
“多讀多寫”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更是有效的方法。大文豪魯迅,人家向他求教寫作經(jīng)驗,他說沒有什么經(jīng)驗,“無非是多讀多練罷了”,一語道破了天機。文章的確是“讀”出來和“練”出來的。就“讀”來說,它是寫的伏筆。試想,如果一個人腦中、腹中沒有豐厚的語言積累,怎么可能“吐”得出東西來?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俗話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對于“寫”來說,作用的確不小?!熬殹蹦兀扛槐卣f了。任何技能都是在操練中形成的?!皩憽笔羌寄埽斎灰搽x不開操練。想要提高學生寫的水平,就得讓學生不斷地寫。有哪一位大作家不是這樣寫出來的?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的著名作家林清玄,讀中學時堅持每天寫3000字的文章,苦練寫作基本功,成功了;臺灣著名女作家吳淡如覺得每天寫3000字很難做到,于是要求自己每天堅持寫1500字,結(jié)果也成功了。因此,說到小學的習作教學,其實也是很簡單的——牢記并做好“讀”“寫”兩個字就行。但直言不諱地講,反思當下的習作教學,在“讀”“寫”這兩個字上,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缺陷。這便是我們提出要以“多讀多寫”為原則來把握習作教學的原因。
當然,跟“寫”有關(guān)的另外兩件事也得提及,即“修改”和“生活”。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所以,在練寫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修改習慣、修改技巧和修改能力的培養(yǎng)。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就沒有寫作素材,巧婦也會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是離不開生活的,生活充實到怎樣的地步,就能作成怎樣的文字?!币虼耍曌鹘虒W一定要想辦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借“生活”來打習作的“江山”。
五、習作教學的境界:成文成人
毫無疑問,“成文成人”的提出,就是想在習作教學中完成雙重使命:既練就寫作本領(lǐng),又學會如何做人。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即達到這樣的境界),“真”是紐帶。即在表達上要“真”,說真話、抒真情、立真志;然后,通過“真”的表達訓練,實現(xiàn)人的“真”——真心做事、真誠待人、追求真理。
這樣的習作教學境界,顯然是把“寫作”和“做人”合二為一了——寫作已不僅僅是寫作,習作教學也已經(jīng)不是僅僅為了“寫作”了。這其實也算不上是教法上的“革新”,而只是回歸到教學的“原點”。因為,任何一個門類的教學都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內(nèi)容的“教什么”;二是作為對象的“為誰教”?!敖淌裁础敝赶蛴凇皶保ň驼Z文來說,可以理解為“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為誰教”指向于“人”。沒有哪個學科或者哪位教師可以做到只管“書”不管“人”(沒有人,怎么教書),或者只管“人”不管“書”(沒有書,怎么教)。因此,人和書的“合一”是天經(jīng)地義、眾望所歸。
當然,就習作教學自身來說,“需要”也是一種境界。也就是說,我們要設(shè)法讓寫作變?yōu)閷W生的生活需要。要讓學生明白:每一次練筆,都不是“寫作”,而是實現(xiàn)生活中的一次需要。我們專門做過一個課題,叫做《“生活需要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小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6期發(fā)表,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的《小學各科教與學》2004年第11期全文轉(zhuǎn)載)。在課題界定中,我們作了這樣的描述:“所謂‘生活需要式作文,就是以‘生活為寫作素材,以‘需要為寫作目的,并把寫作過程‘演化為實現(xiàn)某種生活需要的一種作文方式,即:既要把作文演化為‘生活,又要把作文演化為‘需要?!薄吧钚枰健弊魑慕虒W的根本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隱蔽性,學生在每次寫作時,教師都自始至終不提“作文”兩個字,而只冠以“生活的需要”;二是情感性,致力于“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有寫作的需要和沖動。
這樣的“需要”實際上已經(jīng)為“真”鋪平了道路。因為,作為“需要”的習作教學境界,一方面使學生的表達有了真話;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需要”的表達訓練,使學生成了真人。
“需要”對應(yīng)于“成文”,“真”對應(yīng)于“成人”。在這樣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中,習作教學的境界便可進一步表述為:在“需要”的策略下實現(xiàn)“成文”的意義,在“真”的寫作練習中達到“成人”的目的。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