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星
摘 要:歷史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載體,利用歷史史料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本文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為例,通過展示歷史細節(jié)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展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歷史細節(jié) 君主專制 探究
歷史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載體,利用歷史史料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教師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的教學中,通過展現(xiàn)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和軍機處的一些相關史料,能更好地描述當時的歷史,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體會君主專制加強的進程與趨勢。
一、展現(xiàn)明初四位宰相悲慘下場,激發(fā)學生思考廢相緣由
一般來說,學生對直觀具體的內容更感興趣、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師利用生動具體的史料來創(chuàng)設情境,把教科書中抽象的、冰冷的歷史概括,轉換成具體的、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進行探究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事件本身,激發(fā)學生一探究竟的熱情,使被動歷史學習的過程變?yōu)橹鲃託v史探究的過程。
【教學片斷1】“宰相制度的廢除”的教學設計
“宰相制度的廢除”的教學設計流程圖如下圖所示:
(1)展示材料:教師展示相關的細節(jié)材料,如胡惟庸毒死劉基或私自扣押奏章的具體事實、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并滅其九族的情節(jié)和明初四位宰相都不得善終的史實,渲染皇權與相權矛盾的歷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并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2)生成問題:通過閱讀上述材料,學生感受到胡惟庸不自量力、朱元璋手段殘酷的同時,必然會產(chǎn)生強烈的疑問——明太祖朱元璋為什么誅殺胡惟庸并滅其九族?明初四位宰相盡是如此下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合作探究:隨著材料的展示和問題的生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活動,并要求學生:①站在當時朱元璋的立場去思考他為什么這么做,采取了哪些措施?②回顧宰相制度產(chǎn)生、演變的過程,理解宰相對君主專制的雙重作用,體會政治變革受歷史、現(xiàn)實和個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4)領悟總結: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繼續(xù)從明太祖朱元璋的立場引導學生思考:①廢相后朱元璋的目的實現(xiàn)了嗎?②朱元璋又會面臨什么新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的是宰相制度廢除的影響,并導入下一學習內容。
本片斷中,教師補充展示的歷史細節(jié)材料,因真實、具體、生動而極具沖擊力和震撼性,必然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這里的問題不是教師設計、強加給學生的,而是通過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引發(fā)生成的,所以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成為學生自身體驗的需要,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還原朱元璋政務繁重的情境,啟發(fā)學生探究內閣職權
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類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利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來還原歷史人物遇到的問題,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探索、解決問題,使歷史學習的過程變?yōu)闅v史體驗的過程。這樣,不僅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真切地體驗歷史的發(fā)展,更合理地闡釋歷史事件。
【教學片斷2】“內閣的出現(xiàn)”的教學設計
“內閣的出現(xiàn)”的教學設計流程圖如下圖所示:
(1)還原皇帝面臨的問題:
教師展示材料:材料(一)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時間內,攬閱奏折1160件,處理政事339件,每天只睡6小時。材料(二)朱元璋自己作詩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p>
通過兩段材料,讓學生來概括宰相制度廢除后朱元璋所面臨的問題:政務繁重、力不從心,已經(jīng)影響國家的日常管理和自己的身體健康。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朱元璋陷入怎樣的兩難處境:①要設置機構安排人員幫助他處理政務以減輕工作負擔;②擔心會出現(xiàn)如過去宰相那樣權傾朝野的官員,威脅自己的專權。
(2)體會皇帝解決問題的思路:打開學生思維,思考當時朱元璋希望設置什么樣的機構來解決困境,如不給實權不給正式編制、文員組成的秘書機構、設置多名官員以便分散他們的權力、最終的決策大權堅決不放手等,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明朝設置內閣的思路。
(3)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①利用教材上的內容,請學生梳理內閣的設置、演變過程;②通過了解內閣大臣職權逐步調整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明朝皇帝們小心翼翼的行動正是加強皇權專制的內在需求。
(4)分析解決問題的得失:內閣的設置能否解決明朝皇帝們的煩憂呢?①請學生列表比較宰相和內閣大臣的異同點,總結內閣的職權、地位和作用;②通過內閣首輔張居正所作所為,啟發(fā)學生思考內閣的設置帶來了什么新的問題。
本片斷中,不管是用史料來還原朱元璋面臨的問題還是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思路、梳理內閣演變過程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試圖引導學生站在當時明朝皇帝的角度去思考、體會專制社會皇帝防止大權旁落的心態(tài)和智謀,從而認識內閣設置的原因、演變的過程和對明朝政治發(fā)展的影響。還需要說明的是老問題的解決還會帶來新的問題,正是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三、描繪軍機大臣工作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君主專制
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先從具體、感性認識到抽象、理性認識。歷史教學過程就是通過展現(xiàn)真實的、具體的歷史材料,讓學生形成抽象的、概括的歷史結論的過程。教學注重的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起初學生并不一定能自己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但必須相信和堅持:方法是在堅持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的,能力是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慢慢提升的。
【教學片斷3】“軍機處的設立”的教學設計
(1)教師展示材料:材料(一)清初沿明舊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材料(二)雍正七年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內閣距內廷太遠,皇帝不便親授機宜,故在此年元月,在內廷設立軍機處。設置問題:依據(jù)材料分析,雍正帝為什么要設立軍機處?并引導學生通過材料(一)認識其根本原因。
(2)教師補充展示歷史材料,如軍機大臣工作詳細流程、軍機大臣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的細節(jié)、軍機處“廷寄”制度等。設置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書本內容,說說軍機大臣的具體工作內容有哪些?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歷史材料,直觀了解軍機大臣的具體職責和處理政務的做法,處于感性認識階段。
(3)進一步設問:①概括軍機處有哪些特點?②軍機處的設置對清朝政治有何影響?本環(huán)節(jié)是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了解軍機大臣具體工作的基礎上,認識軍機處的特點和影響,讓學生深入把握軍機處的概念和皇帝與軍機處的關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本片斷中,描述清朝軍機大臣具體工作狀況的歷史材料,一定是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以便學生對軍機處的工作有直觀、真實的感受,然后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軍機處的特點和影響,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一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絕對不能省略或簡化。這是為了突破“軍機處的特點及其影響”這一重難點內容,也是為了提高學生概括歷史材料、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是為了訓練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素養(yǎng)。
總之,歷史教學的原動力只能是歷史自身,而歷史自身就是由諸多歷史細節(jié)組成的。歷史課應該在閱讀歷史細節(jié)的過程中走進歷史人物、感受歷史場景、體會歷史真實,從而使歷史課更具學科魅力和教學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