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萍
摘 要:概念整合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對詩詞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可將詩詞研究從傳統(tǒng)的美學、文體學解讀上升到認知層面,是對以往詩詞印象式審美批評的超越。在中國古典詩詞的寶庫當中,尤其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李煜可謂登峰造極,其絕名詞《虞美人》則是一朵熠熠生輝的文學奇葩。在概念整合理論的觀照下,以《虞美人》作為個案研究,基于單域整合、意象整合、虛實整合、隱喻整合維度對其進行文本解讀,可促使對李煜詩詞閱讀研究的認知轉向,為同類詩詞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概念整合;《虞美人》;認知轉向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5-0169-03
一、引言
法國作家繆塞爾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王國維則喟嘆“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盡管歲月荏苒,韶華飛逝,南唐已堙沒在了歷史的重重云煙之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朝代及其身份或許已經(jīng)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化,但是其凄楚婉轉、韻味深刻的詩詞在文學的長河中流淌不息,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藝術氣息,在藝術的殿堂里熠熠生輝,引人矚目。尤其是他的詞作《虞美人》,更是中國婉約詩詞中的代表作,是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盡管寥寥56個字幾闋小令中調(diào),卻字字血淚,發(fā)自內(nèi)心,從文字中我們瞥見了他那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哀嘆命運、思念故國的情感。該詞全文如下: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一千零四十多年前的七夕夜,李煜融情于景,以問天、問人,最后自問的方式起文,把朝都淪陷、國破家亡、自身已成階下囚的悲楚凄婉的感受融于《虞美人》中,并且命樂伎唱誦聊以表情。怎料,宋太宗趙匡胤聞后勃然大怒,把《虞美人》作了一番自我注解,最終把李后主鴆毒。所以,這首《虞美人》成為了李后主的絕命詞和代表作,同時也是唐宋詩詞的代表做之一,他真可謂“薄命君王,絕代詞人”!下面,本文嘗試就概念整合理論對《虞美人》進行分析,回望后主詞作的文本解析及其解讀理據(jù),一方面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賞析《虞美人》的文學藝術之美,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認知機制在文學作品解析的理據(jù)作用。
二、概念整合的定義
Fauconnier(??履嵋┯?985年出版的著作Mental Space最先把心理空間定義小概念包,這些小概念包是以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此后,福氏和Tunner從1993年開始著手將Lakoff建立的“概念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而非言語修辭方式,是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這一映射模式改進為這一映射模式改進為由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輸入空間Ⅰ(input spaceⅠ)(也稱源心理空間source mental space)、 輸入空間Ⅱ(input spaceⅡ)或稱目標心理空間(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間(blending space)構成的四空間模式。由此將心理空間理論發(fā)展成了概念整合理論。
1996年,福氏又與長期合作者Turnner完整又清晰地建立了概念整合模型,并在1997年《思維與語言中的映射》(149-155)詳細論證了四種空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這個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四個心理空間的映射方式:兩個輸入空間的相關內(nèi)容與結構由類屬空間決定并進一一對應關系的向合成空間的投射,之后這些相關內(nèi)容和結構在合成空間進行“組合”、“完善”、“擴展”并產(chǎn)生層創(chuàng)結構。
輸入空間的對應關系皆由跨空間映射完成,其結構選擇性地被映射到合成空間,合成空間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而不斷發(fā)展,并可能投射到推理與其他結構的輸入,歸結而言,概念整合的四個空間彼此聯(lián)系,相互作用,由此構成了概念整合網(wǎng)絡。1998年,F(xiàn)auconnier與Turnner又提出了概念整合網(wǎng)絡的四種類型:簡單型、鏡像型、單域型和雙域型。
本文就概念整合為理論框架,以《虞美人》為語料,經(jīng)過分析解讀,從而闡述李煜情感表達的動態(tài)過程,為古詩詞的賞析提供新視角。
三、對《虞美人》的概念整合分析
(一)單域整合
按照概念整合網(wǎng)絡分類理論分析,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到的概念合成是單域型的:盡管輸入空間的內(nèi)容和結構是多樣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內(nèi)容和結構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間,而是僅有一個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在合成空間進行擴展。盡管《虞美人》中標題“虞美人”空間組織結構內(nèi)容包含了三個方面:
1.人名?!稘h書·項籍傳》最先出現(xiàn)了“虞”姓美人的記載?!妒酚洝ろ椨鸨窘?jīng)》中描述到:虞美人,秦末人,是楚霸王項羽的寵妃虞姬的稱呼。虞姬貌美,善劍舞,與項羽伉儷情深,已近形影不離。楚漢大戰(zhàn)之際,項羽被困于垓下,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舉杯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聞歌而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备枇T,拔劍自刎,死后葬于垓下。
2.植物名。在古代,人們賦予了這種“虞美人”這種植物以傳奇的色彩。據(jù)傳,在楚漢大戰(zhàn)中,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窮途末路之時,虞姬為了絕項羽后顧之憂,使其不受拖累而成功渡過烏江,虞姬憤然拔劍自刎——這是何等英烈的壯舉。但凡是壯舉,人們總是喜歡借助實物或傳奇事件進行祭奠和緬懷。恰巧在虞姬命隕之地,一種艷麗的花朵絢麗綻放,人們便以“虞美人”命名之,以示對虞姬美貌和壯舉的紀念。因此,“虞美人”盡管只是一種植物,但是卻與美艷佳人“虞姬”有關聯(lián)。因為霸王兵敗、虞姬自刎的故事,虞美人的花語就攜帶了生離死別、悲歌的寓意。
3.詞牌名?!坝菝廊恕弊钕仁悄锨蠀螌m、北曲正宮中較為常見的字句格律的引子。最初是為了歌詠虞姬而作,所以曲調(diào)的亦以《虞美人》命名。由于曲牌《虞美人》平仄相對,韻味十足,因此對唐教坊曲的影響相當深遠,以后亦有更多的詞引用該詞牌。
盡管“虞美人”的三種組織結構和虞姬都具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李煜的詞中“虞美人”這個標題的涵義僅僅是其作為詞牌名的輸入空間結構投射在整合空間成為了兩仄韻轉兩平韻的詞牌,構成了可配樂歌唱形成固定曲調(diào)的音韻基調(diào)。
(二)意象整合
“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的意境,“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與“象”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意象”。從概念整合的角度而言,“意象”的構造就是把“意”與“象”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復合空間研究,也就是概念整合空間。意象是人類對世界的體驗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組成,是概念形成和擴展的基礎?!队菝廊恕窐嬙炝舜夯ā⑶镌?、小樓、東風、故國明月共五種意象,勾畫了詞人李煜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移情入境的意境。
按照Fauconnier&Turnner的四空間整合模式,《虞美人》中的五種意象屬于源心理空間的范疇;意象的涵義被映射到目標心理空間。這些意象在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映射機制為:、a“春花” a'季節(jié)更替;b“秋月” b'團圓;、c“小樓” c'限制自由的處所;d“東風 d'春天的氣息;e“故國明月” e'懷念故鄉(xiāng)、懷念親人。輸入空間I的內(nèi)容a—e及輸入空間Ⅱa —e'分別向類屬空間發(fā)生投射,兩者依據(jù)自身在類屬空間內(nèi)容與結構在合成空間組合、完善、擴展成為意象的層創(chuàng)結構。
借助《虞美人》意象的四空間映射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李煜的情感表達。我們知道,“春花秋月”無疑是自然美景。然而美艷芬芳的春花,皓皓秋月,不也正是自然時序變幻的象征嗎?但是詞人李煜只看見人生的無常。春花秋月常相似,而詞人由于從國君淪落為階下囚,往昔的快樂已經(jīng)隨風而去。春花秋月如此美好的事物,反襯了詞人當前極度落魄的現(xiàn)狀。詞人雖名為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其與愛妻小周后周嘉敏呎尺天涯卻不得相見。于李煜而言,“春花秋月”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諷刺,一種情感的折磨,所以希望此景早早結束。“東風”表示季節(jié)更替,“又”字作為“小樓”與“東風”的銜接字眼,自然界的良辰美景,也會被人的惆悵情緒所掩蓋。究其緣由,即使詞人懷舊情懷的升騰而起,思念故國的苦楚令其內(nèi)心隱隱作痛。
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季節(jié)的變化深化了李煜無限的時世變遷的感慨,映襯了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的現(xiàn)實。
然而春花秋月,并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照樣周而復地出現(xiàn),東風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風月花草,也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李煜身為國君的年代,是南唐故國江山壯麗的圖景之一。而如今,春天依然如期而至,“小樓”、“東風”卻不再是閑情雅致時候的美的享受,卻反而是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的導火索?!按夯ā?、“秋月”“小樓”“東風”“故國明月”固然都是曾經(jīng)在故都金陵所見過的景,源心理空間及目標心理空間的內(nèi)容都是不變的,但是類屬空間的投射內(nèi)容已經(jīng)演變成為了都被映射成:伴隨著自然時序的變化,又一年的春風吹拂,花兒又將綻放。但是人精神上的痛苦,卻沒有像自然景色一樣被更新。反而,這種痛苦總是持續(xù)不斷,使被囚居他鄉(xiāng),不再被珠圍翠繞的瓊樓玉宇所包圍,“普天之下莫非黃土”、“一呼百應”的帝王生活不復還的苦楚難以派遣,詞人如何不觸景生情,如何能寐?
(三)虛實整合
虛景和實景相互映襯的巧妙構思地體現(xiàn)了李煜的作詞的心境。虛景當中的“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和“一江春水”構成了作者關于心理空間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則是南唐故國的的景色?!按夯ㄇ镌隆?、“小樓”、“東風”和“明月”的實景空間與回憶空間相互映襯,同時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演繹了“物是人非”的自然永恒和人生無常的翻天覆地變化。
“往事知多少?”的“往事”幾乎涵蓋了回憶空間的內(nèi)容,其輸入空間的范疇非常寬泛,我們要配以李煜的人物傳記才能深入解讀其映射內(nèi)容。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奢華,詞的題材相當狹隘,大多涉及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其作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亡國后,他“日夕以淚洗面”,做出了泣血以歌的婉轉哀怨絕唱,意境深邃,多表達思鄉(xiāng)之情、亡國之恨??梢?,“往事”可指李煜的人生抱負、個人情感經(jīng)歷、身世經(jīng)歷、政治生涯等。物質(zhì)上,“往事”指李煜尊為皇帝時候錦衣玉食、后宮佳麗簇擁歡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坐廟堂,萬臣俯首膜拜的一國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精神上,“往事”包括歡樂、自由的享受、尊嚴的獲得、生存的安全感的保障。
“雕欄玉砌”的輸入空間是故都金陵的建筑物?!爸祛仭敝复髮m佳麗的容顏、詞人的容顏,國家的容顏。一個“改”字,道出了類屬空間所指代的詞人境況的轉變?!案摹钡膬?nèi)容包含了虛實景象,并且是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向衰敗的轉變。詞人往昔宮殿的顏色——朱紅,已經(jīng)陳舊褪變,宮中紅粉佳人的容顏也逐漸衰老,魅力不再。所謂國土更姓、山河易色呀,好一片物是人非的景象。李后主的感受,無非惆悵不堪。
虛實兩個輸入空間最終實現(xiàn)了有選擇地向整合空間映射,表達了詞人李煜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國之痛。通過虛實空間整合的解讀,可以透析到李煜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痛楚,以詞陳情,固然是人之常態(tài)。但是李后主畢竟曾經(jīng)是一國之君,難免有復國之念。宋太祖為絕后患,順《虞美人》表達的“東歸故國”之意,因此鴆毒李煜,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就此被斷送。
(四)隱喻整合
詞的末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浸染了李煜的泣血之愁,這一字一淚,泣以血歌。這種愁的內(nèi)涵有: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鄉(xiāng)之苦,但是這種愁的情感原本是抽象沒有具體形態(tài)的。作者卻新奇地把愁隱喻為一江春水,江水奔騰流淌,一瀉千里,寫出了愁緒得深廣、多;此外,愁情是抽象的,沒有體積,沒有重量,而江水是有形可感的,李煜把抽象的愁緒化為有形的春水,晝夜不停,長流不息,無窮無盡,寫出了愁緒的連綿不絕、無盡無休?!俺睢钡碾[喻把無形的愁思賦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達了感情,“暗恨”變?yōu)椤氨藜印保胁活櫼磺械母星闆_動。長江是故國的標志性景觀,以此寄托懷念故國的愁思,情感更顯真摯。此外,詞人還把這種愁絲形象化,具體可感。盡管愁作為一種情緒,只可感覺而不可摸不可觸,其內(nèi)涵也沒有明確說明。但是通過隱喻整合,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有了外在和內(nèi)在的形態(tài):愁像長江里的春水一樣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水一樣延綿不絕。
在此,李煜使用的是概念隱喻的方式,把憂愁隱喻成為可以丈量的事物,所以才發(fā)出了“幾多愁”的反問。這里的兩個輸入空間分別為憂愁與可丈量的事物,類屬空間的內(nèi)容為可隨著不斷淤積變得越來越多的惆悵,可知可感、可觸可摸。在此,對“愁”的隱喻過程即使概念整合得過程:這里的兩個輸入空間是憂愁與向東流去的春江水,類屬空間的內(nèi)容是連綿不絕流動的液體,合成空間的內(nèi)容是綿綿不斷的憂愁是向東流去的春江水這一隱喻。
四、結語
本文從概念整合的理論角度對《虞美人》進行解讀,挖掘了該首詞的單域整合、意象整合、虛實整合、隱喻整合的內(nèi)在理據(jù)。由于概念整合理論的滲入,《虞美人》的審美意義在理據(jù)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深入挖掘,促使了詩詞閱讀研究的理據(jù)轉向,是文學研究本體論意義上的提升。當然,對《虞美人》一詞的理據(jù)研究只是探析了李煜詩詞創(chuàng)作的冰山一角,意欲更全面地理解和賞析李煜的作品,亦或是理解同類詩詞,則還有待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理論切入。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 G. & Turnner, M.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Goldberg, A.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96.
〔2〕Fauconnier, Gilles ( [1985] 1994) Mental Sp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Fauconnier. G. & Turnner, (1998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2, 33-187.
〔4〕Fauconnier. G. & Turnner,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CUP, 1997.
〔5〕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6〕班固.漢書高帝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8.
〔7〕李志遠.認知詩學視閾的李煜后期詞作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7):112-114.
〔8〕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9〕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6.89.
〔10〕鄭福田.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詞情感特征說略[J].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6):31-36.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