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翔河北省饒陽縣第二實驗小學
小語教材中古詩詞課文教法例談
韓子翔
河北省饒陽縣第二實驗小學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詩經(jīng)》開始,中華民族用詩歌記錄生活,傳承文明。古詩文對兒童的熏陶,一直為教育者所重視?!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錄中列出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也新增了許多優(yōu)秀詩詞,這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地位更是日益上升。下面,本人就小學古詩詞教學談一點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
(1)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文:這樣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四時田園雜興》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兩首詩都反映了農(nóng)民的生活。學完《四時田園雜興》,再出示并指導朗讀《村居即事》,能使學生更加了解作者,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情感。
(2)同題異文。題材相同,詩文各異: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寫梅花,暗以雪襯,表現(xiàn)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性。學習后可引盧梅坡的《雪梅二首》?!堆┟范住分?,雪花與梅花相互映襯,競相爭春,宛如一幅“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佳境。學完《梅花》再讀《雪梅二首》,從比較中能領(lǐng)悟到詩的藝術(shù)美。
(3)相同詩境的詩文: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張愈的《蠶婦》語言平白如話,用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勞動者和剝削者不同的生活境況。而梅堯臣的《陶者》與之異曲同工,可相互映襯。教學時,教完前者,引進后者,可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情感,激發(fā)學生對勞動者的同情,對剝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勞而獲”是可恥的。
(1)運用多媒體,引導想象。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設(shè)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一定的氛圍,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理解“瀲滟”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并且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我讓學生觀看雨中的西湖云霧迷蒙的樣子,再讓他們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2)緊扣古詩內(nèi)容,發(fā)揮想象。對于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作品所給的內(nèi)容展開想象,讓他們眼前似乎就浮現(xiàn)出一幅幅詩中所描寫的畫面。又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會問童子什么問題?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據(jù)童子的回答展開聯(lián)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積極性高,想像力豐富,還伴有動作表演,生動再現(xiàn)《尋隱者不遇》的尋訪場面,初步領(lǐng)悟到了詩的意境。為此我也想到了:在古詩的教學中,不應把教學局限于對作品的剖析、理解上,而應該尋找創(chuàng)新教育的支點,從而使學生能“成為以創(chuàng)造為己任的創(chuàng)造型學生。”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通過讀,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xié)調(diào)合拍的良好共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yǎng)。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1)傳授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時地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比如,在音調(diào)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yōu)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誦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可以交替使用散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
(2)展開想象,讀出詩境。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chǔ)上,應誘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見性,去表現(xiàn)詩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導學生讀出詩境,首先應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關(guān)詩歌的背景資料,這才可能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其次要引導學生想象入境。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jié)構(gòu)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在古詩文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進行讀寫結(jié)合,效果明顯:以讀導寫,由收到放,有本可依;從仿到創(chuàng),有章可循。以寫促讀,個性切入,悟得深刻;多元解讀,想得深遠。讀寫結(jié)合,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1)引用詩句進行讀寫訓練。引用詩文佳句這是進行古詩文讀寫結(jié)合教學最常用的策略。選入教材的古詩文,都是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名篇,其中的佳句更是濃縮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藝術(shù)造詣的精華。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引用所學古詩文,能起到言約意豐、辭采典雅的效果。
(2)古詩改寫進行讀寫訓練。在教學古詩時,還可以采用改寫的方式進行寫的訓練。古詩可以改寫的成的體裁有:記敘文、散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但在小學階段,古詩改寫成的體裁主要是以記敘文為主。根據(jù)古詩的記敘順序,一般有以下幾類:記事、寫景狀物、寫景再敘事,敘事再借景抒情等。因此,在改寫之前,就要引導學生分清,以便更好想象構(gòu)思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