囡囡
最近流行跨界,作家、主持人、歌手、演員,都風起云涌地進行跨界嘗試。對于這種嘗試延伸的話題多是挑刺的,甚至吐糟、謾罵。而崔健跨行做導演的影片《藍色骨頭》卻沒有遭遇這些,也許是因為大家對這個中國搖滾樂中唯一可稱得上是教父的人物,無論褒貶,都極為審慎。
《藍色骨頭》并不是什么商業(yè)大片,也不是什么晦澀的文藝片,盡管影片中有黑色幽默的元素和人性壓抑的內(nèi)核?!端{色骨頭》原先是一首歌,后由歌詞生發(fā)成了一部電影——故事講的是兩個不同時代的年輕人對于生命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父親鐘振清在臨終前給多年未聯(lián)系的兒子寄去一封郵件,由此揭開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影片在兩個不同的時空中來回穿梭,兩代人面臨的不同困境交織在一起。
整個影片離不開對生命力的闡釋,“也許我們生活在一個迷失的季節(jié)里,當我這個生命一旦成形、成熟了以后,這個生命的價值就至高無上了?!贝藿∵@樣說。他也希望他的這部電影能成為那種讓大家長期觀看和回味的類型,而不是快餐式的一次性消費,由此崔健并不像某些人做電影是渴望大筆大筆的短期回報的(就是圈錢)。那么,商業(yè)化地評判崔健的電影似乎也沒有什么必要了(包括鏡頭、剪輯等一系列技術專業(yè)范疇的),我們僅僅需要討論的可能也僅僅是這位搖滾教父要表達的是什么。
首先,是整個社會的愿望危機。崔健認為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社會想要立言立行要有三個要素:愿望、行動、方法。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是愿望錯位,明明看到一件藝術品,他不去想這個藝術品本身,反而去想擁有它是不是有面子。我們很多時候并不篤定自己要什么,富有還是幸福?
然后,一個大問題就是年輕人的問題。崔健坦言自己身邊很多90后創(chuàng)造出的東西都比他還猛?!皼]有任何資格歧視年輕人。我覺得年輕人有非常深刻的思想,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優(yōu)勢:很多別人通過很長時間琢磨透的事情,他通過看一本書就明白了。但我認為你沒有必要讀書破萬卷,有很多歷史、很多過去的經(jīng)歷是沒有用的,我真不希望年輕人去看、去接觸,任何在銷毀你生命能量的那些知識,你都可以屏蔽掉。你應該去暢想未來,仰望星空,你應該有創(chuàng)造性的未來,我覺得這才是年輕,因為你不怕犯錯誤?!?/p>
1999年崔健就曾引領過反假唱運動,在之后的6年他一直身體力行地呼吁大家真唱;他也一直反對演唱會贈票;對于音樂行業(yè)中是否存在大量集體行騙的事件,崔健也表示懷疑。可以說,崔健有著“老派”的思想,也可以說崔健一直保持反叛的斗志,所以對于這個花花綠綠的商業(yè)秀場,他自認沒什么話語權,是個門外漢,但成為謾罵型的老憤青對于崔健也實在低幼,于是他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平衡點,平衡商業(yè)和自由?!端{色骨頭》作為一個作品和產(chǎn)品,崔健認為推廣是必要的,但是包裝堅決不干,這是把黃土賣出黃金價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