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勤
在山東沂蒙山革命老區(qū)的腹地,坐落著一個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連山的村子——沂南縣馬牧池鄉(xiāng)東辛莊??谷諔?zhàn)爭初期,羅榮桓、徐向前等經常住在這兒,一度成為山東抗戰(zhàn)的指揮中心和抗日“堡壘村”。村中有家“堡壘戶”,帶頭人就是著名的“沂蒙母親”王換于,人們尊稱她“于大娘”。王換于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業(yè)做出的貢獻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抗戰(zhàn)時期創(chuàng)辦起戰(zhàn)時托兒所,先后撫養(yǎng)了86個革命后代。近兩年熱播的42集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xù)劇《沂蒙》,該片女主人公于寶珍以其樸實、善良和堅強打動了無數觀眾,而于寶珍的原型就是王換于。
“堡壘戶”創(chuàng)辦抗日戰(zhàn)時托兒所
1888年,王換于出生在沂南縣岸堤鎮(zhèn)圈里村一戶貧窮的王姓家庭里,因為是女孩,重男輕女的父母一直懶得給她取名字。她19歲那年,父母在收了兩斗谷子的“彩禮”后,將她嫁到馬牧池鄉(xiāng)東辛莊一個姓于的人家。自此,被當地人按本地習俗稱為于王氏。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沂蒙山區(qū)各地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引導下,掀起了抗日熱潮。于王氏因性格直爽、辦事干練,思想也比較先進,逐步被當地黨組織培養(yǎng)成了抗日積極分子。1938年11月,年過半百的于王氏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填寫黨員名冊時,黨組織作了難,總不能發(fā)展一個無名氏做黨員吧,一個干部在詢問了她的經歷后,說:“你是夫家用兩斗谷子換來的,干脆就叫王換于吧?!?/p>
入黨后的王換于更加積極,不久被選舉為村婦救會會長和艾山鄉(xiāng)副鄉(xiāng)長。在她的影響帶動下,大兒媳張淑貞和長子于學翠、次子于學榮先后入黨,她家成了著名抗日“堡壘戶”。
1939年6月29日,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政委朱瑞等首長,率領機關人員,轉戰(zhàn)來到東辛莊。因為這里“三面環(huán)水水連山”,被某些所謂通曉軍事的人們稱為“兵家絕地”。日本侵略軍三番五次經過這里,卻不敢在這個村子里駐扎。但是共產黨人不怕,只要依靠群眾,絕處也能求生。徐向前和朱瑞毅然在這里安營扎寨,指揮抗戰(zhàn),并將“帥帳”安在了王換于家。
此后,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省戰(zhàn)工會(省政府前身)、魯中區(qū)黨委、省婦救會、大眾日報、北海銀行和姊妹劇團等機關曾先后住過王換于家,山東黨政軍的其他領導人羅榮桓、肖華、郭洪濤、黎玉、張經武、馬保三和高克亭等也都曾住過她的家里。
徐向前他們不僅帶來了指揮山東抗戰(zhàn)的首腦機關,還提溜了27個(后來增加到41個)小“跟屁蟲”——抗戰(zhàn)將士的兒女們,這些孩子由徐向前當時的夫人黃杰等照料。他們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才3天。其中就有羅榮桓的女兒羅琳,徐向前的女兒小何(乳名)等孩子。那時候,孩子們長期跟隨部隊轉戰(zhàn)奔波,生長環(huán)境十分惡劣,再加上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因此許多孩子的體質很差,大都發(fā)育不良,個個黑瘦黑瘦的。
王換于看了直心疼,1939年9月底的一天,她找了個時間,向徐向前提議道:“這些孩子整天跟著你們不是辦法,大人們整天忙著打鬼子,哪有時間照顧他們?我看不如將孩子們分散到各個可靠的群眾家中代養(yǎng),這樣孩子們能有個好照應,首長們也能專下心來打仗!再說,鬼子來'掃蕩'也便于孩子在各家各戶里隱蔽?!?/p>
徐向前一聽,非常高興,說:“我們也都有這個想法,只是怕給群眾增加負擔。再說,一下安置這么多孩子,可不是說著玩的,讓誰去做這項工作呢?”
王換于說:“這個地方三村五里我都熟,誰家適合養(yǎng)小孩我最清楚,首長如果信得過我,就將孩子們交給我吧!”
徐向前被她逗笑了,說:“我們都住在你家里,還能信不過你嗎?!只是——”說到這兒,他收斂了笑容,停頓了一下,動情地說:“又要給你和群眾添麻煩了!”
“麻煩什么?照料好孩子也是為了抗戰(zhàn)!”王換于拍了拍胸脯。
1939年10月,東辛莊抗日戰(zhàn)時托兒所成立了,王換于任負責人。自此,她在做好其他抗日工作的同時,又挑起了撫養(yǎng)和照顧抗戰(zhàn)將士子女的重擔。
王換于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便挨村挨戶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女的不要把奶水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們給她撫養(yǎng),稍大一點的孩子送給可靠的人家照料。因為她家有4個黨員干部,政治可靠,就主動安排長子媳張淑貞和次子媳陳洪良,承擔撫養(yǎng)羅榮桓的女兒羅琳,徐向前的女兒小何(乳名),胡奇才的兒子胡魯克、胡魯生,陳沂、馬楠夫婦的女兒陳小聰等7個孩子。5天不到,機關27個孩子就全被她安插好了。
于家為撫養(yǎng)革命后代夭折了四個子女
張淑貞和陳洪良本來都各自帶著孩子,突然來了半個班,由于那時的口糧都很緊張,吃飯一下子就成了大問題。王換于家里的糧食很快就吃光了,最后連種子糧也吃了,怎么辦?王換于就發(fā)動全家人向親戚家借。后來,組織上主動接濟她家一些糧食,幫助王換于一家解決了缺糧難關。
創(chuàng)辦戰(zhàn)時托兒所,最大的問題是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撫養(yǎng)這么多孩子,要擔很大風險。王換于一家出生入死,幫助孩子們度過一個個“鬼門關”。
一次,日軍要大“掃蕩”東辛莊附近的大梨峪。王換于聞訊非常著急,因為那里有戰(zhàn)時托兒所寄養(yǎng)的一個孩子。她立即抄近路跑到大梨峪,通知孩子的奶母帶著孩子趕快轉移到親戚家里。奶母和孩子剛剛轉移出去,敵人就來了,強派這家人家漤柿子。王換于如果走開,這家人家少了家庭主婦,柿子漤不出來,全家老小就會遭到滅頂之災。王換于說:“不用害怕,我最會漤柿子,一切由我來應付?!庇谑牵龑⑸磷酉碌藉伬?,點上火……經過巧妙地周旋,擺脫了一場危險。
那時敵人常來“掃蕩”,王換于家撫養(yǎng)的孩子多,又是領導人的子女,目標大。為保證安全,王換于和兒子秘密在南山和北嶺挖了兩個較大的山洞,遇到敵人來“掃蕩”,就帶著孩子藏在里面。1941至1942年間,敵人3次來“掃蕩”,王換于都帶著孩子躲進山洞,其中一次住洞長達兩個多月。
每次進洞,王換于都在外面站崗,張淑貞和弟媳陳洪良在里面哄孩子,于學翠利用夜間補充飲食。第一次進洞時,孩子們由于害怕,小的哭,大的鬧。沒辦法,她們把最小的摟在懷里吃奶,給大點的講故事,以后孩子們適應了,不再哭鬧,才慢慢安頓下來。那段時間,他們最怕的是遇到孩子們得病,哪個孩子有了病,王換于或兒子、兒媳就立即下山去請。1942年夏天的一個夜晚,下著傾盆大雨,有兩個孩子發(fā)起高燒,醫(yī)生看著孩子病情十分嚴重,于學翠決定冒雨去請醫(yī)生。考慮到一個人去太危險,弟弟于學榮決定和哥哥一塊去。兄弟倆經過一番波折,終于請來了醫(yī)生。兩個孩子的病治好了,但于學翠全身多處被樹枝劃傷,有的傷口感染化膿,直到秋后才痊愈。
對戰(zhàn)時托兒所里的每一個孩子,王換于都盡力細心呵護。一次,王換于去西辛莊看望一個寄養(yǎng)在那里的半歲嬰兒,發(fā)現(xiàn)孩子瘦得不像樣,非常心疼,就將孩子抱回了家。當時,王換于的二兒媳陳洪良正在哺乳期,因當時生活條件差,奶水哺乳一個孩子還不夠。王換于對陳洪良說:“這個孩子是烈士的后代,讓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給這個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沒了,還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庇谑?,陳洪良就接過了這個孩子。
在婆婆的影響和帶動下,張淑貞、陳洪良妯娌倆也都盡心盡力呵護著這些革命后代,奶水舍不得喂自己的孩子,盡量哺乳那幾個弱小的,有時自己的孩子餓了來爭食,哭著鬧著要喝奶,她們想到孩子們的父母忙著打鬼子,舍生忘死,就把心一橫,不讓自己的孩子吃。時間久了,妯娌倆的孩子由于長期疏于照顧,均都營養(yǎng)不良。
1940年秋,陳洪良的兒子秋江拉肚子,這孩子體質差,越拉越重。陳洪良忙著照顧托兒所的孩子,沒騰出空來管秋江,也沒來得及找醫(yī)生,結果秋江一天拉了十幾次,造成嚴重脫水,第三天晚上病歿。1941年,張淑貞又痛失愛子春海,春海當時已經8歲,常幫大人照看托兒所的小朋友。這年11月,天氣突然變冷,春海感冒發(fā)燒,正在這時敵人突然來“掃蕩”,全家人忙著在山洞里轉移托兒所的小朋友,春海也來幫忙。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春海全身淋了個透,過河時又遭敵機轟炸,他沒命地往家跑。連受涼帶驚嚇,跑回家一頭倒在床上,渾身發(fā)抖,高燒不止,最后感冒轉肺炎夭折。以后,陳洪良又有秋瀟、冬馬兩個親骨肉,因營養(yǎng)不良先后夭折。
于家連失親骨肉,王換于和兒子兒媳們無不痛斷肝腸。她們用自家的巨大犧牲,換來革命后代的安然無恙。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多時間里,戰(zhàn)時托兒所的41名孩子均健康成長,并陸續(xù)被父母和組織領走。1943年后,又有革命將士的45名孩子由王換于撫養(yǎng)長大,以后這批孩子又被陸續(xù)領走,最晚的到1948年才離開??箲?zhàn)勝利后,山東保育小學600多名學生又安置在東辛莊,王換于全家受組織委托,竭盡全力為保育小學服務。
1947年,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者蔡暢在第一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國婦女作了王換于事跡的專題報告。王換于的名字從此名揚中外。
“兒女”們建國后重返沂蒙謝恩人
建國后的幾十年間,遍布在祖國各地的王換于的“兒女”們,時刻不忘沂蒙山區(qū)的養(yǎng)育之恩,而王換于作為沂蒙山區(qū)母親的代表,接受著來自全國各地親人的關愛。他們在來信中,常常稱呼撫養(yǎng)他們的老人是“父母大人”,有的家長和“兒女”還千里迢迢到東辛莊看望,有的一年一度將親人接到他們的工作單位團聚,有的不間斷地往山區(qū)寄送東西……
原工程兵副司令胡奇才從北京來過,原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從上海來過,在陜西省的劉錦如從西安來過,原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于政輝從濟南過來,原青島市政協(xié)副主席王寅從青島來過,原廣東省交通廳珠江海運局局長白鐵華從廣州來過……他們來到后大都和王換于一起合了影:王換于端坐正中,“兒女”們及其家屬子女偎在兩邊。要知道,這一幸福的時刻,來得是多么不容易!
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的夫人潘彩琴也曾專程來看望過王換于老人。潘彩琴一到東辛莊就落淚,她的兒子抱著張淑貞叫媽媽。當年,朱瑞的妻子陳若克和他們剛出生不到一月的女兒被日軍殘酷殺害后,王換于賣了三畝田買來了一大一小兩口棺木,將陳若克和女兒安葬。后來,朱瑞和潘彩琴結婚,洞房就設在王換于家的南屋,王換于親自給他們布置的房間。潘彩琴生下孩子后,也交由張淑貞撫養(yǎng)。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潘彩琴和孩子隨朱瑞轉戰(zhàn)到東北。1948年10月,時任東北野戰(zhàn)軍炮兵司令員的朱瑞在東北解放戰(zhàn)場觸雷犧牲。消息傳來,王換于一家都十分難過。這次,潘彩琴故地重游,觸景生情,抱著王換于失聲痛哭。
1989年,王換于這位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業(yè)付出過很多心血和汗水的老人,因病逝世,享年101歲。她辭世后,黨和政府以及不少當年托兒所的孩子們,仍然沒有忘記這位革命老媽媽以及至今仍健在的張淑貞等人。
2001年春,東辛莊突然來了11輛小轎車,小山村頓時沸騰起來,來者是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中將。羅東進首先來到王換于老人的遺像前,深深鞠了三躬。
一聽羅東進來了,張淑貞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羅東進也很激動,兩代人緊緊抱在一起敘家常。有時候,人越(轉46頁)(接26頁)老對往事的記憶越深刻,張淑貞老人說:“當年羅榮桓政委和夫人林月琴經常住到我家,他們來了我就忙著做飯,羅政委夸我做的飯好吃。他平易近人,喊我的婆母叫大娘,你母親和我姐妹相稱,可惜你爸走得太早了,你媽還好嗎?”
“還好。”羅東進說:“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人民參軍支前,對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還辦托兒所為我們這些人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感謝您對我們的撫養(yǎng)之恩!”
2003年9月19日,在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總投資250萬余元,在沂南縣馬牧池鄉(xiāng)東辛莊建成了“沂蒙母親王換于紀念館”。紀念館占地2700平方米,分室外和室內兩部分,室外主要有王換于銅像,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的題詞及著名軍旅作家李存葆撰寫的《百年老屋賦》。室內展覽部分通過大小20塊展板,展陳了羅榮桓、徐向前、朱瑞等老一輩革命家開創(chuàng)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業(yè)績。在20塊展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王換于創(chuàng)辦戰(zhàn)時托兒時的內容。
開館這天,來自當年戰(zhàn)地托兒所的胡奇才之子胡魯克等人,長跪在王換于銅像前,縱情地喊一聲母親,淚流滿面?!拔覀兂錾谝拭?,如果沒有以王換于為代表的沂蒙母親的養(yǎng)育呵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胡魯克在發(fā)言時的這句話,說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201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山東沂蒙革命老區(qū)調研時,親自來到年近百歲的張淑貞家里,代表中共中央,感謝她和她的婆婆王換于等人,為中國的革命勝利作出的杰出貢獻。
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山東臨沂調研時,也會見了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等模范人物,并深情地說,他一來到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這次來沂蒙就是看望老區(qū)人民,重溫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繼續(xù)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