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艷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大布蘇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吉林 乾安 131401)
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yī)內科治療分析
陳壽艷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大布蘇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吉林 乾安 131401)
目的:觀察并分析慢性支氣管炎中醫(yī)內科治療具有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0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給予對照組患者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則接受中醫(yī)內科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統(tǒng)計并比較。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為88.5%,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中,中醫(yī)內科辨證治療相比于西醫(yī)治療而言,具有更穩(wěn)定的遠期療效,且大大降低了慢性支氣管炎的復發(fā)率,值得推廣與應用。
慢性支氣管炎;中醫(yī)內科;治療分析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具有非常高的發(fā)病率,且發(fā)病人群多為老年人。此種病癥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慢性咳嗽,或伴有呼吸困難、喘息等,且反復發(fā)作持續(xù)至兩年以上。由于慢性支氣管炎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纏綿不愈等特點,情況嚴重時還會發(fā)展成為肺源性心臟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1]。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10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就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yī)內科治療效果展開深入分析。具體操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2例。其中,男56例,女48例;年齡為23-72歲,平均年齡(45.8±6.3)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6±2.3)年。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氣喘、肺部啰音等癥狀,排除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癌及其他心肺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差異不明顯,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支氣管舒張藥物等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根據以下六個慢性支氣管炎證型,接受中醫(yī)內科辯證治療,具體如下∶
(1)風寒襲肺證∶此類患者的癥狀主要為咳嗽氣喘,鼻塞,怕冷,痰白且稀薄,主要以宣肺化痰、疏風散寒治療為主。方劑選用三拗湯,具體組成為∶杏仁15g、麻黃與甘草各10g,隨癥進行加減。
(2)風熱犯肺證∶癥狀主要為咳嗽氣粗,發(fā)熱微惡風,痰粘稠且伴有流黃涕等,主要以宣肺化痰、疏風清熱為主。方劑選用桑菊飲,具體組成為∶桑葉7.5g、菊花3g、桔梗6g、杏仁6g、蘆根6g、連翹5g、甘草2.5g、薄荷2.5g。
(3)痰熱蘊肺證∶癥狀為咳嗽喘促,胸滿氣粗,時常口渴,咽痛,痰黃且粘稠,以清熱、化痰、止咳治療為主。方劑選用桑白皮湯,具體組成為桑白皮20g、黃岑20g、山梔子20g、杏仁20g、半夏15g、貝母15g、蘇子15g。
(4)痰濕戀肺證∶癥狀主要為咳嗽,胸脘滿悶,痰多且色白、粘稠,以化痰止咳,健脾燥濕為主。方劑選用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具體組成為茯苓20g、蘇子15g、半夏15g、萊菔子15g、白芥子15g、蒼術10g、陳皮10g、厚樸10g、甘草10g。
(5)燥熱傷肺證∶癥狀為干咳無痰、口鼻干燥等,以潤燥化痰、疏風清肺治療為主。方劑選用桑杏湯,具體組成為沙參6g,杏仁4.5g,川貝、豆豉、梔皮、梨皮、桑葉各3g。
(6)脾腎陽虛證∶癥狀為咳嗽氣短、畏寒肢冷、痰涎清稀,以納氣平喘、健脾溫腎治療為主。方劑選用腎氣丸合六君子丸,具體組成為∶黨參25g、淮山藥25g、茯苓20g、熟地15g、附子15g、半夏15g、白術15g、澤瀉15g、肉桂10g、茱萸10g、陳皮10g、甘草10g。
觀察組所有患者均按照證型,將相應藥物加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五周的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yī)內科治療標準[2],將其療效分為以下等級∶痊愈∶患者咳痰、咳嗽、喘息等主要癥狀得到控制,病情穩(wěn)定,且超過一年未復發(fā);
顯效∶患者咳痰、咳嗽、喘息等主要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
有效∶患者咳痰、咳嗽、喘息等主要癥狀及發(fā)作次數有所減輕,病情不穩(wěn)定;
顯效∶患者癥狀未發(fā)生任何好轉,且發(fā)作程度及次數與治療前相比無改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利用SP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實驗中所有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并分析,并用平均數與標準差表示涉及到的計量數據,當P值小于0.05時,表明數據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為88.5%,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n/(%)]
慢性支氣管炎在中醫(yī)學領域屬于"肺脹""咳嗽"等范疇,多發(fā)于老年群體。中醫(yī)理論中,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位在人體肺部,與肝、脾、腎等臟器的功能失調具有緊密聯(lián)系,其病因主要為反復受到內邪或外邪肝肺,使得纏綿不愈,肺氣受傷,氣不化津,進而聚成痰液,而痰濁滯留在氣道中,對氣機產生阻遏作用,當氣逆時便出現咳嗽、喘息等癥狀[3]。
采用西藥對慢性支氣管炎進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同時容易反復發(fā)作,且副作用較大?;诖?,本研究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及證型,采用中醫(yī)內科辯證治療。其中,三拗湯中的杏仁止咳化痰,麻黃發(fā)熱散寒,甘草協(xié)同二者使用,可達到利氣祛痰、止咳平喘、疏風宣肺的作用;桑菊飲中的桑葉可宣肺止咳,菊花清利頭目且肅肺,薄荷可疏散風熱,桔梗與杏仁可利氣、宣肺、止咳,蘆根清熱、生津止渴,甘草則起調和各種藥物的作用,與桔梗相結合可起到利咽喉之功效;桑白皮湯中的黃岑與桑白皮具有清瀉肺熱的作用,川芎與丹參可化血化瘀,貝母解毒散結,半夏可化痰除濕,諸藥合用可達到化痰止咳、清肺降氣的作用;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則通過行氣消痰之法,在合而為用的基礎上,達到痰消氣順的功效;桑杏湯中的桑葉可清宣燥熱,杏仁可宣降肺氣,川貝與沙參具有止咳化痰、生津潤肺的作用,梔子可清上焦肺熱,諸藥聯(lián)用可達到清潤止咳、清宣溫燥的作用;腎氣丸合六君子丸中,腎氣丸可溫補腎氣,六君子則可達到燥濕化痰及補脾氣之功效,二者合用,可實現化濕滌痰、溫腎健脾。
綜上所述,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中,中醫(yī)內科辨證治療相比于西醫(yī)治療而言,具有更穩(wěn)定的遠期療效,且大大降低了慢性支氣管炎的復發(fā)率,值得推廣與應用。
[1]姚梅蘭.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案分析[J].中醫(yī)中藥,2010,8(31):135-136.
[2]高劍波.中醫(yī)內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分析[J].北方藥學,2013,10(05):92-93.
[3]戴廷華.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yī)臨床辨治體會[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15(02):227-228.
R25
B
1009-6019(2015)10-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