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燕,朱紅彩
(新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雞腿菇不同覆土方式出菇比較試驗
王玲燕,朱紅彩
(新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1.1 供試品種
供試雞腿菇品種為雞特白36,自江蘇省高郵市食用菌研究所引進。
1.2 供試材料
原種瓶:500 mL的輸液瓶。原種配方:麥粒70 %、棉籽殼29 %、石膏1 %。
栽培種袋:17 cm×38 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料配方:棉籽殼35 %、玉米芯62 %、石灰3 %。
覆土材料選擇肥沃的菜園土,將土打碎、暴曬,拌入0.5 %克霉靈和1 %石灰粉,混勻起堆燜2~3 d后方可使用。覆土厚度約3 cm。
1.3 試驗設計
采取小區(qū)試驗,設4處理,分別標記為A、B、C、D。每個處理裝50袋,4個處理共裝200袋。
處理A:不脫袋,從中間截斷,兩端朝上解口覆土出菇;處理B:不脫袋,從中間截斷,中間面朝上覆土出菇;處理C:全脫袋,不截斷,直接臥式覆土出菇;處理D:全脫袋,從中間截斷,兩端朝上覆土出菇。
1.4 栽培方法
每個17 cm×38 cm的聚丙烯塑料栽培袋裝干料約0.75 kg。按培養(yǎng)料配方將原料攪拌均勻,發(fā)酵7 d,同時料溫升到62~65 ℃時隔1 d翻一次堆。7 d后裝袋,置于高壓滅菌鍋內(nèi)120 ℃蒸1.5 h,出鍋,降溫到25 ℃左右接種培養(yǎng)。兩頭接種,置于菌種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菌絲長滿后覆土出菇。
1.5 接種時間
原種于2013年11月19日接,栽培袋于2014年1月26日接種,于2014年4月11日進行覆土栽培出菇。
由表1可知,處理不同,每袋出菇量亦不同。第二茬的出菇量遠低于第一茬,其中第一茬處理C的產(chǎn)量最高,為20.42 kg;第二茬處理D產(chǎn)量最高,為5.91 kg;總產(chǎn)量以處理C最高,為26.26 kg,其次為處理D,產(chǎn)量為22.71 kg,再次為處理B,產(chǎn)量為21.03 kg,處理A產(chǎn)量最低,為20.89 kg。
表1 不同處理出菇量 kg/袋
處理A不脫袋,從中間截斷,兩端朝上解口覆土出菇,菇形好,優(yōu)質(zhì)菇率高;需要的覆土少,易處理,減小了工作強度,管理方便;在4個處理中出菇時間、場地安排最靈活,可有效利用空間。缺點是生物學轉(zhuǎn)化率相對較低。
處理B不脫袋,從中間截斷,中間面朝上覆土出菇,其優(yōu)缺點大致同處理A,但處理A和處理B相比較,前者更適宜工廠化生產(chǎn)。
處理C全脫袋,不截斷,直接臥式覆土出菇,其優(yōu)點是出菇量相對較高,缺點是栽培場地占用面積大,所需覆土較多,勞動強度大;易形成長腿菇,因在泥土中的菇柄有泥,出售時必須用利刀將一部分菇腳削去,商品價值降低。
處理D全脫袋,從中間截斷,兩端朝上覆土出菇,其優(yōu)缺點大致同處理C,但出菇量較處理C低,優(yōu)點是占用空間相對較小。
4個處理的雞腿菇不同覆土方式各有其優(yōu)缺點,栽培者宜根據(jù)栽培空間大小、是否工廠化生產(chǎn)、是否便于管理及產(chǎn)量高低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覆土出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