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笑峰
(河南大學 中文系,河南 開封 475001)
作為反映孔子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論語》一書需要我們盡可能還原孔子生活的時代、孔子的性格、孔子學問的特點及孔子的平時經(jīng)歷和遭遇,從而對《論語》一書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真諦有更接近原意的解讀。按照儒家經(jīng)典的一貫編排規(guī)律,開篇往往提綱挈領(lǐng),直言全書之核心要旨。按理說,為令讀者切中儒學要旨,《論語·學而》作為第一篇,其道理本應(yīng)明明了了,本應(yīng)被闡釋得確切無疑才對。然而,僅是《學而》一篇中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有不同注解。“不亦說乎”容易理解,分歧之見多集中在對“學”、“時”、“習”的不同理解上,那么究竟怎樣理解才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呢?本文嘗試對此予以分析。
初中語文課本對《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一句的注釋是:學習,并且經(jīng)常復(fù)習,不是很快樂嗎?這是在大眾中流傳最廣、也是最通俗直白的解釋。在這一種解釋中,“學”被解釋為現(xiàn)代白話文所說的“學習”;“時”被解釋為“時時”、“經(jīng)?!?、“按時”等;“習”則被解釋為“溫習”、“復(fù)習”。我們先不論學習后經(jīng)常復(fù)習是否真正能帶來快樂,或者這種快樂的程度已經(jīng)大到必須放在《論語》一書的第一句加以強調(diào),我們先來看看被如此解釋的這句話放在整個語境之中能否依然成立。
《學而》篇第一章全文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通行的白話翻譯是:
孔子說:“學習之后常常(時常、或者按時)復(fù)習(溫習),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有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還不惱怒(或怨恨),不是個君子嗎?”
如果我們把“學而時習之”放在語境中,則很容易發(fā)現(xiàn)流行的翻譯版本在邏輯上很難講得通。從邏輯上講,三句話既然屬于一章,那么按照《論語》每一章的慣例,應(yīng)該是一個連貫的事理,而不應(yīng)該是毫無關(guān)系的三句話:第一句話強調(diào)學習后時常復(fù)習、溫習,突然又講到遠方朋友到來的問題,最后竟然提到不為人所理解不應(yīng)該生氣的問題。如按這樣翻譯,簡直前言不搭后語,風馬牛不相及。
由此可以推斷,這三句話一定要有內(nèi)在的邏輯,使之連貫成系統(tǒng)思想,非如此不足以被列為《論語》一書開篇之語。仔細翻看四書中的《孟子》、《大學》、《中庸》,或參考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無論是《道經(jīng)》在前的版本還是《德經(jīng)》在前的版本),無不是開篇明義,表明核心主旨,因此《論語》按照邏輯應(yīng)當如此??墒恰秾W而》篇上來先講三個毫不相干的話題,分別論述學習、會友、個人情緒的控制和修養(yǎng),這可能嗎?更何況有關(guān)學習后要溫習的話題,孔子在《為政》篇中已講到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雖是講為師之標準,但言及“溫故”,而且一定要“知新”,也就是對于舊的、已學習過的知識要有新的見地、新的體會、新的信息反饋,這才是讀書治學的較高境界。只有溫故知新,溫習活動才是有價值的,有樂趣的,否則,學而時習之,何樂之有?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目前流行的解釋是有邏輯缺陷的,甚至與孔子本意相去甚遠。
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學而時習之”中的“學”指的是什么。各家觀點無外乎以下幾種:學習知識;學六藝;學說(“學”字作名詞);做學問;覺悟;效。那么哪種觀點更接近孔子原意呢?
前文提及現(xiàn)代通行的也就是初中語文課本上的解釋,“學”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是知識。如此解釋,“習”字被解釋為復(fù)習、溫習就合情合理了,但“學而時習之”為什么會“不亦說乎”仍然無解。戴望解釋“學”為“學謂學六藝”[1]P65。對于“六藝”的說法,筆者認為本質(zhì)上還是在講知識,只是說六藝這種解釋是知識的具體化。六藝包括射、御這兩種技能,如果這樣解釋,復(fù)習、溫習、誦習之說就難以說通了,因為技能不能像書面知識那樣進行復(fù)習、溫習、誦習,而只能通過實踐和練習才能得以鞏固,而且即便說得通,“不亦說乎”還是令人費解。至于“學”是名詞,解釋為學說,“而”字就無法說通了,“學”字做名詞,后面跟上“而”的情況,實在是難以自圓其說。
如果將“學”字解釋為做學問,就好很多?!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保ā洞髮W》)因為學問是一個很寬泛的說法,既包括書面的、理論化的、形而上的學問,又包括實踐的、生活化的、形而下的學問。按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學問包括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事,崔述也說:“聞見閱歷,所謂學也。 ”[2]P297因此,將“學”字解釋為“做學問”可以很好地解釋“習”和“說”,這個下文會予以論述。
將“學”解釋為“覺悟”和“效”也是可以的,這兩種解釋具有內(nèi)在的相通性。學,繁體為學,《說文》:“敩,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朦也,臼聲。學,篆文敩(斅)省?!眲氶壬诮忉尅皩W”字時引用《說文》上的釋義,贊同用“覺”解釋“學”,并引用《白虎通·辟雍篇》說:“學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與《說文》訓(xùn)同。 ”[3]P2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中談到“學”的宗旨:言用先王之道,導(dǎo)人情性,使自覺悟[4]P2。 將“學”解釋為“覺悟”,一方面有字源上的根據(jù),另一方面透露出“學”的最高境界、終極目的、形而上的追求即是“自覺悟”。
那么,“效”的解釋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這歸功于宋代的朱熹。他在《論語集注》中說:“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fù)其初也?!保?]P47上所施,下所效。上所施就是“教”,與之對應(yīng),下所效就是“學”。 鄧球柏先生說:“‘效’即‘行’(實踐)。 ‘下所效’即在仿效的實踐中覺悟、領(lǐng)悟、醒悟。 ”[6]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談及“效”和“覺悟”的相通性和一致性:“舊說:學,覺也,效也。后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后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則二義仍相通。 ”[7]P2
那么,“效”和“覺悟”這兩種解釋和“做學問”這種說法是什么關(guān)系呢?其實這三種說法也有相通性,那就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終極追求就是“覺悟”,“效”是通往“覺悟”的重要途徑。 孔子說:“下學而上達。 ”(《論語·憲問》)子夏說:“君子學以致其道?!保ā墩撜Z·子張》所謂“上達”和“致其道”,其實都是在說“覺悟”這種超越性追求。因此,陳祥道說:“學,所以窮理。 ”[8]P65一個“窮”字,便將做學問和這種終極性追求貫穿了起來。
關(guān)于“時”字的解釋,就沒有“學”字那么眾說紛紜??偟膩碚f,有兩大分歧。一種解釋為“時時,時?!?;另一種則是“按時節(jié),適時,在適當?shù)臅r候”。
第一種解釋的代表是朱熹。他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又引謝氏說:“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坐如尸,坐時習也;立如齊,立時習也。 ”[5]P47
第二種解釋,如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中解釋王肅所注的“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時,說:“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保?]P2身中為時、年中為時、日中為時即指按照一定的年歲、時令、時節(jié)、時辰,因此“時”字有些副詞的意味,并且可以理解為“在適當?shù)臅r候”。楊伯峻先生便有這樣的觀點,并且認可王肅的解釋,批評了朱熹的解釋:“‘時’字在周秦時候若作副詞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的意思。王肅的《論語注》正是這樣解釋的。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為‘時?!?,是用后代的詞義解釋古書。 ”[9]P1
筆者贊同楊先生的觀點,而且,“時”字究竟作何解釋,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如何理解“習”及整句話的內(nèi)涵。
關(guān)于“習”字的分歧也是兩大派。一種是釋為“誦習,溫習,復(fù)習”,另一種則認為是“實習,習行,練習,實踐”。
持第一種觀點的代表是朱熹,作為理學大家和四書的作注者,朱熹的觀點流傳甚廣,今日語文課本的解釋即是一例。朱熹云:“習,鳥數(shù)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又說:“既學而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悅,其進自不能已矣。 ”[10]P1朱熹對“習”字的解釋源于許慎的《說文解字》,但是他則按照個人理解進行了發(fā)揮,側(cè)重“數(shù)”字“頻繁、頻頻”的含義,忽略“數(shù)飛”中包含的練習、實習、實踐意味,從而產(chǎn)生學者應(yīng)該像“鳥數(shù)飛”一樣“時時習之”的邏輯理路。
同樣認為“習,鳥數(shù)飛也”,另外一派觀點卻與朱熹的解釋完全不同。“習”的繁體是“習”,因此《說文解字》上說:“習,數(shù)飛也。 從羽,從白?!薄皵?shù)”,是頻頻、快速的意思,《爾雅·釋話》:“數(shù)。疾也?!薄皬挠稹币埠芎美斫猓区B兒煽動雙翅之形。那么“從白”作何解釋呢?郭沫若對“習”字“從白”是這樣說的:(習)此字(甲文)分明從羽,從日,蓋謂禽鳥于晴日學飛,許之誤在訛日為白,而云白聲[11]。所以“習”字本意為鳥兒煽動雙翅,在太陽下快速、頻頻前飛之貌?!抖Y記·月令》中“鷹乃學習”亦即言此。鳥兒學飛,頻頻在日下練習和實踐,所以“習”字便有實習、練習、實踐之義。
如果我們研究《論語》全書,就會發(fā)現(xiàn)共三處出現(xiàn)“習”字,加以比較我們?nèi)菀酌靼住傲暋睘槭裁床荒茚尀椤罢b習、溫習”。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第一》)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第一》)
③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第十七》)
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處是說求學問之道,應(yīng)當適時進行實踐;第二處是講老師的教導(dǎo)我都做到了嗎,都實行了嗎;第三處是講人天生氣質(zhì)之性是接近的,只是看后天跟什么人學著做什么了,這是有很大差別的。三處“習”字雖然有細微差別,但總體都指實習、做、實踐。如果“學而時習之”的“習”字欲表達溫習之意,那么孔子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之語,一個“溫”字就表達了,何必再用一個“習”字呢?根據(jù)《論語》全書用字的一致性,“習”字做實習、練習、實踐講是最合適的。
通過上文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中的關(guān)鍵詞“學”、“時”、“習”本意的比較和分析,我們基本可以認定,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并非是學知識要時時溫習、復(fù)習之意,而指做學問或者求得自身的覺悟需要適時實踐,學的內(nèi)涵包括做人與做事的所有學問,以及具有超越性的為學目標:達成自我之覺悟。
就孔子的學問而言,大體可以用一個“仁”字概括,因為只有“仁”字兼具“學”內(nèi)蘊的兩層內(nèi)涵,用“仁”的方法去做事、為政,是“學”的第一層意思;如何反躬內(nèi)省,使自己完全做到“仁”,從而成為一個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這是“學”的第二層深意。那么,這個為學之道,亦即孔子的“成仁”之道又是怎樣達成的呢?
孔子給出的方法很簡單:學而時“習”之?!皩W”與“習”的關(guān)系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理解:一方面,學是總目標、根本性追求,習是實現(xiàn)目標、追求方式和途徑。另一方面,狹義的“學”只是廣義上“學”的一個層面,只有將所學放在實踐中(也就是在“習”中)進行檢驗、磨煉、內(nèi)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這就是為什么孔子對自己最喜愛的學生,也就是最“好學”的學生顏回的評價只有六個字的原因: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保ā墩撜Z·雍也》)
這么好學、這么深得孔子喜愛的顏回,竟然只做到了“不遷怒,不貳過”,不是孔子對他評價太低,而是孔子所認為的“學”的標準太高:“學”只有在“習”中得到檢驗、磨煉并使所學內(nèi)化,才是真正的“學”,因此能夠真正像顏回這樣做到“不遷怒,不貳過”又是多么難得。
明代大儒王陽明發(fā)展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認為“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知行一體,難以分離。重視實踐教學的孔子,其實早就有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只是在他那里,“知”就是“學”,“行”就是“習”,我們可以借用王陽明的話,認為《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一句反映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我們可以用孔子自己的說法,認為“學”“習”合一,本不可離。既然真正的為學之道如此不易,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所學能在實踐中有所用是一件“不亦說乎”的事情。若是按照朱熹“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3]P47的說法,就只能引用郝敬先生的話表示質(zhì)疑:“學必如朱注云‘所學者熟,而后中心喜悅’,則天下學習而悅者寡矣。 ”[12]P63
[1]戴望.戴氏注論語,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7冊(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崔述.論語余說,崔東壁先生遺書十九種下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3]劉寶楠.論語正義上冊(標點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皇侃.論語集解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標點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鄧球柏.論“學而時習之”與學行結(jié)合原則[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
[7]錢穆.論語新解[M].成都:巴蜀書社,1985.
[8]陳祥道.論語全解,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朱熹.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11]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M].轉(zhuǎn)引自鄧球柏.論“學而時習之”與學行結(jié)合原則[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
[12]郝敬.論語詳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