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常春
吳虞(一八七二——一九四九),原名姬傳、永寬,字又陵,亦署幼陵,號愛智,別署黎明老人,四川新繁縣(今屬成都新都區(qū))人。 南社社員、新文化運動代表、教授。早歲肄業(yè)于成都尊經書院, 維新時始求新學,在成都以教學館為生,曾參與創(chuàng)設溥利公書局。一九零五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貒笕纬啥几⒅袑W等校教員。 一度主編《蜀報》。辛亥革命后,曾加入共和黨,任《西成報》總編、《公論日報》主筆兼《四川政治公報》主編,后著文反對袁世凱稱帝。 之后在《新青年》撰文對封建禮教予以嚴厲抨擊,因而被稱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授, 一九三三年被迫去職隱退。 著有《吳虞文錄· 別錄》、《秋水集》等,編選有《國文選錄》、《駢文選讀》。
吳虞少時曾從吳之英學詩文, 從今文經學家廖平習經,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是清末民初的反舊禮教和舊文化的著名人物。 其重要的思想,就是批判儒學,揭露吃人的『禮教』。他認為,中國要得到真正的共和,就必須除去君主專制與家族制度,而儒家倫理學說、社會組織上的家族制度,和政治上的君主專制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 必須加以批判。他在魯迅《狂人日記》的啟發(fā)下,以中國歷史上的實例,揭露『吃人的是講禮教的! 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 』于『五四』運動前后,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吃人與禮教》、《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等文章,大膽沖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被稱為是攻擊『孔教』最有力的健將和代表,他的思想在當時曾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吳虞一九二五年秋回成都后, 從教之馀,常與宋育仁、林思進、李劼人、向楚等名流往來。他雖為新文化運動代表,但其古文和傳統(tǒng)文化有較高的修養(yǎng),亦能詩作聯(lián),可見他仍好傳統(tǒng)舊文化的形式。在吳虞的《虞山· 愛智· 師今室· 宜隱堂日記》中,記載有他在各時期所作對聯(lián)較多, 其中多數(shù)為挽聯(lián)。 因其舊學深厚,他的對聯(lián)用典不少,文詞典雅,辭氣淋漓,于人于事貼切,但略有
不計工整者。謹在此披露部分,讓讀者了解這個倡導新文化的代表卻仍好古典文化的故實。
題新繁東湖懷李堂
功業(yè)感籌邊,更思文苑儒林,有叔本公儀,同留勝跡;
窮愁何足志,只合登仙成佛,繼桃椎法進,共寫靈襟。
新繁東湖位于新繁鎮(zhèn), 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為新繁縣令時開鑿。懷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間, 為蜀人緬懷唐賢李德裕在川『鎮(zhèn)危疆,保境安民』,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功績而建。 籌邊: 指李德裕任西川節(jié)度使時,南詔、吐蕃常來侵擾,李于成都西郊建籌邊。 叔本公儀: 分別指漢代蜀郡教育家任末(字叔本)、宋朝龍圖閣學士、新繁人梅摯(字公儀)。桃椎法進: 指唐代新繁人、隱士朱桃椎; 法進,隋代新繁人、高僧。
題孫德操家祠
俎豆自千秋,更同班馬風徽,天下文章
安國史;功名傳百世,永繼高曾規(guī)矩,山川形勢伯符才。
孫德操(一八九二——一九八五),原名定懋,后名震,字德操,成都人。 同盟會會員。 后任北伐軍廿九軍軍長、廿二集團軍、廿三集團軍總司令等。 建國前去臺灣。班馬: 指漢代史學家班固、 司馬遷。 伯符: 三國時東吳孫權之兄孫策,字伯符。
贈碧秀詞史:
櫻桃艷播香籨集;
芍藥春濃寶鏡花。
碧秀詞史, 姓陳名碧秀(一八九五——一九四八),本姓洪名字華,字朝華,碧秀為藝名。 川劇『四大名旦』之首,以扮演貴婦著稱。 表演細膩精微,很難有人能與之媲美。 香籨集: 被譽為『唐詩殿軍』的著名詩人、唐末韓偓著,是我國古代詩人別集中的第一部愛情詩專集, 千余年來,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寶鏡花: 劇目名。代撰賀謝德堪喜:
家國共艱難,佇看兒女英雄,攜手造成新世界;
賢才宜窈窕,從此夫妻平等,同心先正小家庭。
謝德堪(一八九六——一九五二),號無圻,四川富順人(辛亥革命元老謝持之子)。 一九一四年畢業(yè)于四川陸軍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旅長、九十五軍副軍長兼師長等,后隨鄧錫侯起義。
代君毅弟賀伍非百:
學擅伍侯,詠罷玉臺同辯墨;
才高謝蘊,分來彤管助戡書。
君毅(一八八六——一九六一),作者之弟,名永權。早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歸國任北京法政大學教授、教務長兼北大教授。 后又留學英、德。 返川協(xié)助創(chuàng)辦國立成都大學任教務長、四川大學秘書長、法學院院長等。 建國后,任省文史館員、省政協(xié)委員。
伍非百(一八九零——一九六五), 學者、墨學家、同盟會會員。原名程驥,四川蓬安人。 辛亥革命后,為省議會議員,參加反袁、護法戰(zhàn)爭。 后任成都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創(chuàng)辦西山書院、川北文學院。建國后,任省政府、省政協(xié)委員、省圖書館館長等。 辯墨: 指伍非百治墨學家。 謝蘊: 即晉代謝安侄女謝道蘊,甚有才華,詠雪詩有『未若柳絮因風起』, 故世稱道蘊為詠絮才。 彤管: 赤色管之筆。 古代本指女史以彤管記事,此借喻文墨才華。
代李劼人賀周太玄新居:
錦里德星明,喜華萼交輝,開閣共稱王母壽;
畫堂春日永,傍芙蓉卜筑,高門長見子孫賢。
李劼人(一八九一——一九六二), 作家、翻譯家。 原名家祥,筆名老懶、菱樂等,成都人。 早年留學法國。 先后在成都一中、川大等執(zhí)教。 建國后,任成都副市長、中國作協(xié)四川分會、省文聯(lián)副主席等。 有《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等長篇小說。
周太玄(一八九五——一九六
八),生物學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原名焯,號朗宣、太玄,成都人。 早年與李大釗等發(fā)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后留學法國。先后任成都大學、師范大學、川大教授等。建國后,任西南軍政委員、重大校長、中科院常委、中國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有《世界科學譯叢》《中國動物圖譜》等。
挽王祚堂:
闊別幾旬時, 誰知竹林舊侶, 蘭渚清游, 重尋阮藉黃壚, 竟將玄冢埋揚子;
論交廿馀載, 心傷正則魂歸, 彭咸夢
杳, 怕詠羊曇華屋, 又向山陽哭故人。
王祚堂: 名秉基,四川樂山人(王陵基的大哥),廩生。畢業(yè)于四川高等學堂,到樂山縣高等小學堂后,自編教材,講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 一九一四年十月,祚堂以省視學的身份出巡各地,途經平武縣三盤子山時,轎夫在山路轉拐時,不慎被巖尖一碰,王同轎夫一并落入涪江而歿。 竹林、蘭渚: 均指文朋聚會。 竹林,指『竹林七賢』; 蘭渚, 指蘭亭修禊。 阮藉黃壚: 黃壚,亦作『黃廬』、『黃爐』,猶黃泉,作悼念亡友之辭。 阮藉,『竹林七賢』之一。 揚子:指漢代的揚雄。 正則: 即屈原。 屈原《離騷》自述: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彭咸: 據(jù)說為顓頊后世子孫, 楚人的祖伯。 他剛正不阿、不從流俗,在商末為賢大夫。 不得其志,以投江自盡表示抗議。 羊曇華屋: 晉名士羊曇是謝安的外甥,很受謝安器重。 謝生病還京時曾過西州門。 謝死后,羊曇一年多不舉樂,行不過西州路。 有一天吃醉了酒,不覺到了西州門。 左右提醒他,他悲傷不已,誦曹植詩: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后用此事為感舊興悲之典。 山陽: 即山陽笛的省稱。《晉書· 向秀傳》說,向秀經山陽舊廬,有鄰人吹笛,聲音嘹亮,秀乃作《思舊賦》。 后作思念舊友的典故。
挽樊孔周:
耳目頭腦,都可舍人,四大本來無,華
嚴久悟空王法;魑魅蛧魎,方橫于世,眾生誰復救,薤
露長悲壯士歌。
又挽
愛鄉(xiāng)早覺此身輕,吾道艱難,竟有奸人刺袁盎;
識字真為憂患始,他生解脫,但從老圃學樊遲。
樊孔周(一八七六——一九一七),名起鴻,華陽(今屬成都)人。 曾籌建成都『勸業(yè)場』和悅來電燈廠、悅來公司,自任董事長。辛亥革命后任成都總商會總理、省臨時參議會議員。 因從事揭露袁世凱復辟和反對軍閥專權活動與宣傳, 被川軍遣歹徒槍殺于簡陽。華嚴: 佛教華嚴經。此指樊年初在上海代作者買《華嚴疏鈔》一事。 薤露:古代著名的挽歌辭。 袁盎: 字絲, 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干,被時人稱為『無雙國士』。 漢文帝時名震朝廷。 梁王想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袁盎進言勸說,梁王因此怨恨他,曾經派人刺殺袁。樊遲: 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
挽吳之英師:
品節(jié)在嚴鄭之間,白首孤行,自有千秋
型蜀士;
文學繼卿云而后,玄亭重過,空悲一國
失人師。
吳之英(一八五七——一九一八),學者、經學家、書法家。 字伯朅,號蒙陽漁者,四川名山人。早年就讀成都尊經書院。歷任資州(今四川資中)通材書院講席、灌縣(今都江堰)訓導、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 四川國學院院正(院長)、《蜀學報》主筆。有《壽櫟廬叢書》。嚴鄭: 漢代隱士嚴君平、鄭子真的并稱。卿云: 指文學家司馬相如(字長卿)、揚雄(字子云)。
挽楊滄白太翁暉之先生:
郎君本庭訓成名,史筆堪傳,四海人推
習鑿齒;先生合碑題有道,蘭芳不滅,千載風高
鄭所南。
此聯(lián)為挽楊滄白之父。
楊滄白(一八七三——一九五三), 同盟會會員、辛亥四川風云人物。 原名先達,字品璋,號滄白,四川巴縣人。 曾任討袁軍民政總廳長、四川省長、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國民政府委員等。習鑿齒: 晉代襄陽人。博學能文,曾官別駕?;笢胤Q帝,鑿齒著《漢晉春秋》,推蜀為正統(tǒng),貶曹魏為篡逆,用以諷桓溫。鄭所南: 南宋鄭思肖,剛介有志操。南宋滅亡后,改字所南、憶翁,寓念趙宋王朝之意。
代撰挽林山腴之母:
有子是人師,舉世共尊陶侃母;
高行傳烈女,他年應續(xù)更生書。
林山腴(一八七三——一九五三),學者。 名思進,字山腴,別署清寂翁。 四川華陽(今屬成都)人。 一九零三年舉人,曾官內閣中書。 后在成都執(zhí)教數(shù)十年。 同時致力于詩古文辭,成就頗大,蔚然大家。 曾纂《華陽縣志· 人物志》、《四川通志》。 解放后任四川大學教授、 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有詩文集存世。 陶侃母: 東晉名將陶侃幼時家境窮困,母親湛氏每日辛勤紡織供給陶侃日常所需,要他結交才識高的朋友,教育陶侃要德行廉潔清正。
挽孫中山:
高名震五洲,終以不屈精神,打倒歷
代帝王世世專制;同胞須一致,努力實行主義,莫負中華民國媽媽苦心。
代君毅弟撰挽孫少荊:
柏林夜月,巴里春花,回首清游成昨夢;
建業(yè)多才,全身無術,始識人生最可哀。
又代曹四勿撰挽孫少荊:百年本是浮生,地下埋憂,喂虎飼鷹
同一視;三日不汗亦死,人間何世,老彭殤子
總成空。
孫少荊(一八八八——一九二七),名鐘元,成都人。曾留學德、法。辛亥革命后相繼主辦《會議日報》《女界報》《民治日報》。后任《四川群報》《鼎權報》《蜀報》《家庭》、昌福印書館主筆、編輯等。 因辦刊言論遭暗殺。 巴里: 即法國巴黎。
曹四勿(一九一三——一九九一),愛國民主人士。名任遠,四川富順(今屬自貢)人,早年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 曾隨胡漢民等從事反蔣民主活動。 后任廣東大學、成都大學教授、四川師大校長等。 解放后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等。
挽廖季平前輩:
恥為經籍纂詁之子孫,超出阮王二家,
自成六變;直指讀書雜志無師法,離開湘潭一派,獨有千秋。
廖季平(一八五二——一九三二),著名學者、經學家。 原名登廷,字旭陔,后字季平,號四益、六譯等,四川井研人。 一八八九年進士,授龍安府學教授、任射洪訓導、綏定府學教授及嘉定九峰書院等山長、四川樞密院院長、 華西協(xié)和大學教授等。有《四益館經學叢書》《六譯館叢書》。 阮王: 指清代學者阮元、王念孫二人。六變:指廖季平后期治學的六變體系,一、二變影響較大。湘潭一派: 指清末學者、湘潭人王闿運,他曾主尊經書院。
寄挽七女弘遠:
左思嬌女云亡,詩吟織素空垂淚;
曹植妙文雖在,辭寫金瓠豈盡哀。
一九三八年底, 吳虞女弘遠病逝于武漢,他聞耗痛挽寄去此聯(lián)。左思嬌女: 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寫了自己的兩個女兒紈素和惠芳, 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女兒可憐又可愛的形象。金瓠: 三國時曹植《金瓠哀辭》序: 『金瓠,予之首女,雖未能言,固以授色知心矣! 生十九旬而夭折, 乃作此辭。 』后以『金瓠』喻夭折的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