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芬
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覺性,他們不會主動確立目的。因此,在上課前他們注意力一般不會馬上轉入課堂,課堂教學前的導入就顯得尤其重要,可以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樣開好這個頭呢?
一、引趣導入,興趣盎然
低年級兒童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他們的認知活動常依賴無意注意。刺激物只要是新異的,就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如,在教學《畫風》一文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師:“小朋友,我們來猜個謎語好嗎?”(學生一聽猜謎語,立刻坐直等待老師講謎語。)老師說:“看不見它影子,摸不著它身子,有時會抖動樹枝,有時會推倒房子?!苯處燀槃輰耄骸澳銈兛烧媛斆?,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就是風。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畫風》?!敝i語通俗生動,易于學生接受,這時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情境導入,入情入境
情境導入可以是有感情的語言描述,可以是通過音樂的渲染,還可以是具體形象的畫面等。
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頭戴雪花的頭飾)“小朋友們好,我是小雪花,冬天來了,愿意和我一起到雪地里去玩嗎?(出示下雪圖)誰能說說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學生看圖描述)接著教師描述:“雪花飄啊飄,落在樹上,大樹變白了;落在房子上,房子也白了;落在地上,大地像鋪上了白色的地毯。在這白茫茫的世界里,走來了幾個小動物,大家看是誰來了?(師在圖上貼上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的圖片。)猜猜它們來干什么?”
在老師的描述和畫面的展示下,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那一幅冬天下雪的畫面,由此引入課題,學生就有了學習興趣。
三、懸念導入,扣人心弦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當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狀態(tài)時,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動手做做看》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拿了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進入課堂,問學生:“老師這里有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如果放進一顆石子,水會怎樣?”(生回答)老師再問:“如果我放進一條金魚,水卻不會滿出來,這是為什么?”這種懸念導入,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筋思考問題。
總之,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還有談話導入、復習導入、練習導入等,我們應該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特點、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