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欣賞魯迅先生的名篇,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力求讀懂、讀透、讀深,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特點,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深挖文意,并進行適當?shù)耐卣惯w移,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一、有的放矢,突出重點
一篇文章可以組織教學的點很多,特別是經(jīng)典的文章,可以令人咀嚼的地方一定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什么都要講,勢必會造成蜻蜓點水,不能深入的結果。好的教學設計善于抓住文本解讀的要旨,做到抓住關鍵,重點突破教學設計主要圍繞以下三點展開: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應該說這三點抓住了該小說教學的關鍵,也符合《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的特點。魯迅文章其難點就在于一些語言的理解上,通過語言的剖析,結合背景的了解,才能讓學生走近魯迅,走進文本。而對人物描寫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說是文本的重點,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寫了哪些人,還要深刻感悟到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才是抓住了小說刻畫人物的要義。
二、自主體驗,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能動的活動,絕不是教師片面灌輸?shù)谋粍拥幕顒樱R并不是靠教師傳遞的,而是學生自身主動建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主動跟文本對話的過程,教師必須珍視、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充分尊重學生的體驗,比如,讓學生細讀課文,把文中描寫閏土的語句畫出來,交流自己喜歡的描寫句子。教學設計不應該把教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先“生”后“師”,以“生”導學,能夠直接關注到學生的問題所在。
課堂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重視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在教學中,于無疑處生疑,于有疑處點撥;在爭鳴時引導,在釋疑時歸結。比如,讓學生根據(jù)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自己概括小說的主題。然后交流討論。教師及時點評,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則,又要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三、循循善誘,層次感強
教師善于引導,循循善誘,設計問題鏈使學生漸入佳境,探尋到文本的關鍵處。比如,對比手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者問題設計很是巧妙,教學設計要具有層次性:
第一步,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包括外貌描寫前后的對照、動作、語態(tài)描寫的對照、對“我”的態(tài)度的對照、對生活態(tài)度的對照四個方面;
第二步,歸納這些對比表現(xiàn)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不同的性格特點;
第三步,思考這種對比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四步,找出文章還有哪些類似的對比;引導找出楊二嫂前后的對比以及家鄉(xiāng)景物的對比,并思考這些對比的作用。
語文教學應增強學生思維的力度,這就要在問題設計上有層遞性,這樣的設計,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在深水區(qū)游弋,獲得對文本的更深刻的思考,通過有效設計,能逐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掌握對比手法在本文中的運用,教者設計的匠心可見一斑。
四、剖析語言,回歸原點
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說,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什么是語文的方法,我以為,就是在課堂上要真正體現(xiàn)語文的特質,課堂要充滿語文味,讓學生在語言的咀嚼中感悟文本的要義。比如這樣的教學設計: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睘槭裁春ε拢?/p>
2.“現(xiàn)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嗎?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偶像”、“切近”、“茫遠”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我的愿望茫遠”?
由品味語言入手,引導學生賞析議論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抓住本文教學的“牛鼻子”,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通過對關鍵議論句的剖析,讓學生領悟到文章主旨。
五、人文滲透,有效拓展
在本課教學后,本人安排了如下設計:
1.“閏土”和“楊二嫂”的后代生活會怎樣?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組織成一篇通訊報道或隨感。
2.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后會有怎樣的命運?發(fā)揮想象,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閱讀教學重要的是要引發(fā)學生閱讀求知的興趣和欲望。教學設計要具創(chuàng)新性,有效地發(fā)揮文本的二度開發(fā)功能,也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討文本的興趣,這樣做,可以“移情課外”,做到“課有盡,趣猶存”,把閱讀拓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繼續(xù)進行對文本的探究活動。同時,以讀促寫,能將讀與寫有效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體現(xiàn)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真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江小強,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