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賢 張淑莉 蔡小桃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行肌瘤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
王嘉賢 張淑莉 蔡小桃
目的 研究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行肌瘤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方法 94例子宮肌瘤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48例和實驗組4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 實驗組則是腹腔鏡下先行子宮動脈阻斷再進行子宮肌瘤剝除術。將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月經緩解率及肌瘤復發(fā)率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與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月經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肌瘤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 術中出血大大減少, 降低了肌瘤復發(fā)率, 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
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肌瘤剝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 生育年齡婦女子宮肌瘤發(fā)病率為20%~30%, 主要多見于30~50歲婦女[1]。以往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 而常規(guī)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最大問題是術中出血多, 這也就導致了手術視野不清, 進而延長了手術時間, 且復發(fā)率高。子宮動脈阻斷術(uterinearteryblocking, UAB) 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 也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2]。本文選取子宮肌瘤患者94例, 采用兩種不同的手術切除方法對其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研究,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94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48例,年齡30~51歲, 平均年齡(37.71±6.21)歲, 實驗組46例, 年齡31~52歲, 平均年齡(36.24±5.61)歲。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肌壁間肌瘤或漿膜下肌瘤患者, 肌瘤直徑<10 cm,無生育要求, 且排除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及宮頸癌可能患者?;颊呔炇鹬橥鈺? 且自愿參與本實驗研究。臨床表現為腹部腫塊、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痛經、失血性貧血及不孕等。兩組患者在年齡、肌瘤數目、肌瘤直徑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 放置舉宮器, 臍孔上方穿刺注入CO2氣體建立一腹內壓力為11~13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氣腹, 置入腹腔鏡鏡頭,再在腹部左右側建立操作孔, 置入器械。對照組:常規(guī)單純性子宮肌瘤剝除術, 即以單極電鉤電切肌瘤表面的假包膜,用大抓鉗或肌瘤鉆鉗夾肌瘤向外牽引, 鈍性加銳性分離出肌瘤, 最后剝離基底部。創(chuàng)面大或有活動性出血的用雙極電凝止血、予可吸收線縫合漿肌層以消滅死腔。實驗組采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 即在剝除子宮肌瘤前, 于宮旁宮骶韌帶上2 cm處打開闊韌帶后葉, 鈍性分離直至游離出子宮動脈, 以雙極電凝鉗電凝子宮動脈主干阻斷子宮血供,再進行子宮肌瘤剝除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 所有患者術后均隨訪2年, 對比兩組患者月經緩解率和肌瘤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對照組與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月經緩解率比較 術后觀察對比兩組并發(fā)癥情況, 對照組患者月經異常42例, 術后月經緩解30例,實驗組患者月經異常44例, 術后月經緩解40例, 實驗組月經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x-±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月經緩解率比較(n, %)
2.3 兩組患者術后肌瘤復發(fā)率比較 實驗組肌瘤復發(fā)率4.35%(2/4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92%(11/48),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的病因迄今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是由于性激素、局部生長因子及正常肌層細胞突變間的較為復雜的相互作用所導致。子宮肌瘤患者會出現經量增多、下腹腫塊、不孕與流產、疼痛等癥狀, 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出現壓迫癥狀或者導致未孕女性不孕時則需要行手術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主要是子宮切除術和肌瘤剔除術, 但對于大部分未絕經或者希望保留卵巢功能和生育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腹腔鏡肌瘤剔除術[3]。
臨床治療中發(fā)現常規(guī)腹腔鏡肌瘤切除術術中出血量較大且肌瘤復發(fā)率也較高, 怎樣的手術方法能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疑慮等成為了臨床治療的關鍵所在。子宮動脈阻斷術的出現解決了術中出血多這一難題, 使術中視野清晰, 可以更好的完成肌瘤的切除以及瘤腔縫合, 已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 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4]。因此, 本研究通過兩種不同手術方法對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采用常規(guī)腹腔鏡肌瘤剝除術與采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但采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常規(guī)腹腔鏡肌瘤剝除術患者(P<0.05);且采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患者術后月經緩解率、肌瘤復發(fā)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腹腔鏡肌瘤剝除術患者(P<0.05), 這一結果與之前董俊英、何愛琴等[5,6]報道的相似。結果說明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較常規(guī)腹腔鏡肌瘤剝除術可以明顯減少術中出血, 降低術后肌瘤復發(fā)率, 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肌瘤剝除術充分發(fā)揮腹腔鏡的微創(chuàng)作用, 減少術中出血, 有助于操作者更好的完成肌瘤的切除, 更好的緩解患者癥狀, 且減少術后肌瘤復發(fā), 對于子宮肌瘤患者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
[1] 雷玲.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在子宮肌瘤挖除術中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1, 9(12):65-66.
[2] 鐘向英, 關淇予.經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術加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215例臨床療效觀察.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2, 28(20): 3073-3075.
[3] 賈祖衛(wèi).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垂體后葉素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作用.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16):2630-2631.
[4] 陳瀅, 王晶, 楊賽花.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行子宮動脈阻斷術對卵巢功能的影響.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2, 12(6): 488-491.
[5] 董俊英, 蔣蓉, 劉潤萍, 等.子宮動脈阻斷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的應用體會.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2, 17(3):234-236.
[6] 何愛琴, 陳曾燕, 張玉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中先行子宮動脈阻斷可行性研究.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8, 24(7):417-41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030
2014-11-06]
523770 東莞市大朗醫(y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