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書遲 吳亦棟 陳 剛 趙昕峰
98例麻疹患兒體液免疫指標觀察
洪書遲 吳亦棟 陳 剛 趙昕峰
麻疹;兒童;免疫球蛋白;補體
麻疹是兒童常見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是因感染麻疹病毒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節(jié)易流行,臨床表現為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眼結膜充血、早期口腔出現黏膜斑及皮膚出現紅色疹子等,盡管對8個月以上的兒童進行了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但仍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并有地區(qū)小爆發(fā)流行[1]。目前,發(fā)病的年齡向小于8個月和大于6歲發(fā)展[2],常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危及患兒生命。本研究觀察98例麻疹患兒免疫球蛋白IgG、lgA、IgM及補體C3、C4水平,以指導治療。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麻疹患兒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齡10個月~6歲,平均(2.81±0.71)歲。入院臨床表現為發(fā)熱、咳嗽、鼻塞、紅色斑丘疹和或口腔括氏斑Koplik’s spots(+)。所有患兒均符合麻疹診斷標準[3]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且都有外周血麻疹病毒抗體IgM結果陽性(杭州市兒童醫(yī)院檢測報告)。選取同期在我院健康體檢的健康兒童87名為健康組,男56名,女31名,年齡12個月~8歲,平均(2.92±0.81)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免疫指標檢測 兩組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離心取血清,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IgG、lgA、IgM及補體C3、C4。檢測儀為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德國diasys diagnostic systems gmb(IgG、lgA、IgM)和芬蘭orion診斷公司(C3、C4)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定標液均購自羅氏公司,質控品均購自貝克曼-庫爾特公司。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麻疹組IgG、lgA、IgM及補體C3指標值均顯著低于健康組,C4指標值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比較(g/L±s)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比較(g/L±s)
注:與健康組比較,*P<0.05
?
IgG是抗病毒感染的保護性抗體,是針對病毒的多肽抗原所產生的免疫應答,具有中和游離外毒素和病毒,調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還會產生持久性免疫,同時在機體免疫防護中起主要作用[4]。IgA是黏膜屏障的重要組成部位,在黏膜處發(fā)揮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抗細菌毒素的作用,同時對防御病原體入侵起到關鍵的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麻疹組患兒IgG水平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認為麻疹患兒對致病的麻疹病毒的免疫功能較弱。IgM是高效能的抗微生物抗體,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早期產生的主要球蛋白,可以結合補體,在抗全身感染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溶菌、殺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幾百甚至幾千倍,由于其出現較早,多用于傳染病的早期診斷[6]。本研究結果顯示,麻疹患兒IgM減低,提示IgM在麻疹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清除麻疹病毒的過程中,被大量消耗[7]。補體是一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是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體液因素。血清中補體含量相對穩(wěn)定,僅在某些疾病情況下才有所波動[8],補體蛋白可因某種病理刺激而增加,也可由于參與免疫應答消耗而減少。C3和C4都屬于補體固有成分,通常在血液或其他體液中以非活性狀態(tài)存在,在感染早期發(fā)揮重要的抗病毒作用。補體C3的活化和裂解是啟動和放大補體級聯(lián)反應的關鍵步驟。C4是經典途徑中第二個被激活的補體分子,它被活化后裂解形成的C4b片段主要參與經典途徑中C3轉化酶和C5轉化酶的形成,介導補體后續(xù)成分的級聯(lián)反應[9]。在本研究中,麻疹患兒的C3水平明顯低于健康組,說明C3大量參與病毒清除而被消耗。麻疹患兒C4水平高于健康組(P<0.05),可能因為機體代償性產生C4,促進C3轉化酶和C5轉化酶的形成,進一步參與經典途徑,從而清除麻疹病毒。在臨床治療麻疹病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兒IgG、IgA、C3及C4的變化情況,并注意調節(jié),及時提高患兒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病情的康復,防止發(fā)生重癥及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檢測麻疹患兒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補體C3、C4對麻疹治療方案的制定及判斷疾病的轉歸有一定指導意義。
[1]邵紅星,吳賽萍,王琴,等.麻疹爆發(fā)的調查與抗體水平檢測[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1,28(3):384-385.
[2]湯武生.486例麻疹年齡結構的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6,10(7):532.
[3]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9.
[4]Nimmerjahn F,Ravetch JV.Antibodymediated mod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J].1mmunol Rev,2010,236(1):265-275.
[5]顏君.腸黏膜生物屏障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1,17:3246-3247.
[6]馮艷紅,趙紅,俞海英,等.77例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觀察[J].安徽醫(yī)藥,2009,13(9):1052-1053.
[7]韓國強,張桂蓮.麻疹患兒免疫狀態(tài)的探討[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02,32(4):237-238.
[8]崔斌.老年人血清中補體C3、C4的測定分析[J].當代醫(yī)學(學術版),2007,129(11):41-42.
[9]甘慧,楊軍,孫萍.人類補體C3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4,25(6):519-521.
(收稿:2015-05-02 修回:2015-05-22)
杭州市兒童醫(yī)院檢驗科(杭州 310014)
洪書遲,Tel:1373817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