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班江
新疆喀什噶爾是中西亞交通的要塞和樞紐,又是亞歐大陸包括絲綢、陶瓷、玉器在內的各種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κ驳睦喜桊^,是絲綢之路那個時代留下來的不多的遺跡勝景之一。
老茶館代表了喀什噶爾的地域文化特色,人們在這里品茶食馕,說國家大事,聊家長里短,延續(xù)著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2010年的時候,喀什噶爾大約只剩下四五家老茶館了。隨著現代生活的侵入和城市化迅速擴張,老喀什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這些老茶館更成為了古老邊城的人文活化石??κ彩兄行牡陌醽喡仿房谟幸患依喜桊^,這里靠近交通要道,人流較多。43歲的胡大拜爾迪是這個茶館惟一的一名服務員。
靠近茶館的路邊鋪張地毯,來客席地而坐。喝午茶吃馕是茶客們必點的習慣性搭配,這種馕叫“Girde”,喀什特色。
2011年初我再訪喀什老茶館時,阿熱亞路的老茶館已經關門了,只剩老板在門口擺著煙攤。但在闊孜其亞貝希巷口,即喀什高臺民居風景游覽區(qū)里,另一家老茶館還在迎客。伊瑪木·吐爾孫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五十年前,他父親開始經營這家茶館,后來由他繼承,至今也做了十二年了。由于利潤少,吐爾孫雇不起服務員,只好自己做。
茶館冬天燒的煤和柴火要比夏天多出三倍,這占去成本的大部分。吐爾孫說,他記得以前這附近有十二家茶館,現在就剩下他一家了,關門的原因,都是入不敷出。
喀什最豪華的茶館位于吾斯坦布依街道,是座兩層小樓,裝潢比較好一點,二樓走廊里可以邊喝茶邊觀景,吸引了不少旅游觀光客。
做完禮拜的維吾爾族老人一般會直接走進茶館和老朋友們聊天喝茶,老茶館就像“廣播站”,擁有底層社會最多的信息源。我在茶館遇到老茶客阿吾提,他說他一個星期最少兩次帶著兩個兒子來這里喝茶玩耍,他希望孩子們能記得這里。
茶館老板阿布力孜·庫爾班今年62歲,家里有七個孩子和十二個孫子,老伴兒十年前去世,孩子們希望他有人陪伴不孤單,三年后便再娶,又有了個女兒,如今也五歲了。
茶館的設施和裝修日漸陳舊,老板說就算錢掙得少,也想花點兒錢把茶館好好裝修一下。曾經的老茶館還會有人彈琴歌唱,老板說他也想有一天在自己的老茶館里擺上樂器,讓絲綢之路上喀什噶爾的旋律可以延續(xù),繼續(xù)吟唱。
去年,這家老茶館終于進行了重新裝修,二樓原本露天的走廊已經裝上了窗戶,即便是冬天,人們也能邊飲茶邊觀景了。墻壁重新粉刷,地毯也全部換新,熱瓦普彈唱也重新出現在老茶館。
每個茶局里總有一個負責倒茶的人,一般都是年紀最小的那個,他將茶倒入碗里之后,再倒回壺中,讓水與茶葉二次沖擊,這樣重復幾次,可以使茶的味道更加濃郁。一碗清茶,一個茶局,一桌茶友,一群老喀什人,在絲綢之路上最后一個老茶館里享受著他們午后靜謐的時光。
時間是永不停歇的車輪,只有努力比它轉的更快,才能讓夢想著陸。千年來多少絲綢之路上的故事被風沙埋藏,喀什噶爾早已被發(fā)展而改變了模樣。絲綢之路上喀什葛爾的老茶館還在繼續(xù)前行,而這最后一個老茶館還能走多遠,時間會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