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學實效性研究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厘清其概念的具體含義是研究的起點。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這體現(xiàn)在其能力的提升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具有內涵的復合性、目標契合性、過程的動態(tài)性、效果的差異性等特征。我們可以從知識接受、理念內化、實踐外化等三個維度對其含義做更加全面的把握。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025-03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履行社會主義大學職能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實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的旨歸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施的意義所依。如何提高教學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正確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概念和含義是開展研究的基礎。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概念闡釋
實效是指事物或者是行為達到某種效果,而這種效果是通過和特定的目標比較而得出的。實效性,是“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張力關系,是實踐活動結果對于目的是否實現(xiàn)及其實現(xiàn)程度,亦即實際效果問題”。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實踐的結果是否達到目的,或者結果接近目標的程度,就是所謂的實效性。實效性是人們實踐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衡量實踐價值的標準。同時,實效的獲得也蘊涵著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過程。因此實效既是實際的效果和要達到的目標,也包含了實現(xiàn)目標取得效果的實踐過程,是目的、過程和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實效既是行為的出發(fā)點,也是行為的最終歸宿。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通過課程的形式,系統(tǒng)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由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就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其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提高,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概念特征分析
(一)內涵的復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衡量其效果的重點,不僅僅是大學生當前的思想政治素質水平,即“當前量”,更重要的是經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這一渠道后在原水平基礎上的“增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既要指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靜態(tài)水平,又要指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動態(tài)增量,其標準應該復合這兩方面的元素。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漸近的、連續(xù)的過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既要指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當前,更要指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未來,應該是一個發(fā)展性的概念。
(二)目標的契合性
根據(jù)“效果”一詞的含義,效果是某種行為的效果,而這種效果是這種行為的結果和原先設定的目標相比較后得出的判斷?!八枷胝卫碚撜n教學實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之間相比較后得出的。也就是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之間契合度越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效性就越高?!皩嵭А笔恰靶袨榻Y果”和“行為預設目標”之間的契合度。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教學目標設定得越具體,其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性也就越容易彰顯。
(三)過程的動態(tài)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的發(fā)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實施過程都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也是處于社會中的發(fā)展個體,其思想行為也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同樣處于發(fā)展的社會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教學內容也要不斷地將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新變化納入其中,教學對象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個體。這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過程具有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性”。
(四)效果的差異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對象是不斷變化發(fā)展中的個體——充滿朝氣的大學生。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大學生因其成長經歷和閱歷的不同,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不同的大學生個體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對于知識的接受、認同、內化、外化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個體的差異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也因個體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概念的內涵解析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過程就是一種以教學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行為,就其本身來說,衡量其教學有效性也應該包括知識層面接受、理念層面內化、實踐層面外化三個維度。
(一)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知識層面的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理論體系課程化、體系化后,按照教學要求和大學生學習、發(fā)展的規(guī)律,轉化為教學體系,通過教學的形式,以知識的形態(tài)傳授給大學生,以提高大學生理論水平和行為能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理論的認知層面,是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當前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等各種關系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的理解和認知,這是激發(fā)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信念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基礎性目標。因此,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知識層面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的基礎性維度。
在這里,我們還要注意澄清幾個認識。首先,是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傳授”的誤解。誠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其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價值引導和觀念的形成。沒有知識的傳授,價值的引領和觀念的形成就是“無源之水”。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的形成不會自發(fā)形成,正如列寧認為“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學說也是完全不依賴于工人運動的自發(fā)增長而產生的……只能是‘從外面灌輸?shù)綗o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去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從這個斗爭中自發(fā)地產生出來的東西”,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并不能自發(fā)形成,只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而形成。因此有效的“知識傳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的衡量不在于教師的“知識傳授”,而在于“知識接受”。這種接受,不能停留在外在壓力下的“被動接受”,而必須是政治認同下的“主動接受”。因此,衡量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僅僅用卷面考試成績來衡量,顯然是片面的,我們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疾榇髮W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必然也必須要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知識層面的掌握程度看作一個重點考查因素。
(二)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理念層面的內化程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之一,是大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包含的內容形成知識性接受。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初始,實施思想政治理論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并以此指導實踐,也即是說將知識內化為思想觀念,觀念再指導行為。因此,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理念層面的內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性維度。
理念內化,就是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其自身思想體系,內化為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從形式上看是外界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改造,實質上是在外界思想引導下受教育者自身產生思想,進行思想體系的“建構”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場域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其本人原有的思想素質、周圍環(huán)境影響、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有關聯(lián),只是影響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已。因此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現(xiàn)狀,準確把握外圍環(huán)境中的影響因素,并“因勢利導”地克服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影響,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影響,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另一方面,大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和內化,其動機有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如果這種接受只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學生為考試而學習記憶,那么這種接受是被動的,這種內化是淺層次的、暫時的。只有這種內化的動機來源于內部,學生認同思想政治理論所承載的政治理論,理論的接受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能夠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這種接受才能變?yōu)橹鲃樱@種內化才能變?yōu)樯顚哟蔚?、永久的。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不高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學生僅僅停留在知識接受程度,沒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承載的理論體系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體系。當然,解決這個問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難點,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意義所在。
(三)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實踐層面的外化程度
人總是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又通過自身的主體性實踐活動來對社會發(fā)生作用,能動地影響、改造著客觀世界。因此,觀念的形成,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定信念,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以后,外顯出的實踐活動狀態(tài)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終的重要結果,這才應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設計者、實施者最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因此,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實踐層面的外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終極性維度。
實踐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施的支撐點,更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歸宿點。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課程目標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踐需要,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當代大學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xiàn),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是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根本保證。其次,思想政治理論的課程內容來源于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實踐,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偉大實踐成果來驗證教學內容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再次,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自實踐,才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實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歸宿,學生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
離開了“行”,去談“知、情、意”是沒有意義的,離開了外化的實踐去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效性也毫無意義。在具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施中,一方面,要轉變教學理念,把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采取討論式、研究式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其“主動思考”、“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增加知識”,更要“增強能力”。另一方面,要改變單純的以知識考核為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方式,增加過程性、實踐性的因素,將考核重點放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過程性、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單純的知識考核模式,不足以或者不可能衡量出一個人思想素質的好壞,同樣也無法評價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效果?!案叻值湍堋辈粌H會削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甚至會完全消解整個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對于大學生自身成長來說都是無益的。
當然,知識接受、理念內化、實踐外化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體現(xiàn)的三個維度,而且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維度,我們不能脫離其中任何一個維度來談教學的效果。從某種層面來說,知識接受、理念內化、實踐外化都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目的,教學效果的衡量不能或缺任何一個方面。從另一個層面說,知識接受只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起點,理念內化是過渡點,實踐外化才是終點。因此,這三個維度對于教學實效性來說其含義和價值是不同的,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遞進體現(xiàn),其實現(xiàn)過程和衡量標準也是一個由簡到繁、由短到長的過程。在實際運用中,我們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的特點和維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數(shù)。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8,1237,1504.
[3] 葛喜平.高校德育過程實效性低的理性分析與對策研究[M].學術交流,2009(9):168.
[4] 劉文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5] 張耀燦,徐志遠.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重要范疇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3(7):11-13.
[6] 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