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內(nèi)容摘要:在社會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下,樂府在曹魏時期發(fā)生了重大的轉型,減弱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漢樂府特性,將文人樂府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高峰。改制了樂府原有的面貌,將樂府帶向了新的境地。
關鍵詞:樂府 轉型 政治
一.曹魏樂府轉型的表現(xiàn)
文人樂府在曹魏時期達到全盛。文人樂府并不是開始于曹魏時期,兩漢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例如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班婕妤和東漢時期的傅毅、張衡、蔡邕和辛延年等。不同的是這些文人創(chuàng)作的樂府并沒有跳出民間五言樂府詩的樊籠。他們的作品大都是因襲民間樂府而來的,完全沒有對樂府做出明顯的改變,樂府作品的內(nèi)容也缺乏個性,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還很少。所以文人創(chuàng)作樂府的風氣不是很興盛。到了曹魏時期的文人樂府則就是另外的面貌了?!拔何湟韵嗤踔?,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三祖陳王領銜創(chuàng)作樂府,所創(chuàng)作的樂府作品都數(shù)十篇,同時他們周圍還聚集著一大批文人,使文人樂府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此時的文人樂府傾向于雅樂,寄托著作者的某種情懷,如曹操的《龜雖壽》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同時樂府作品追求語言的綺麗華美,如《詩藪》中寫“子建《明都》、《白馬》、《美女》諸篇,辭極贍麗,然句頗尚工,語多致飾,視西漢樂府,天然古質(zhì),殊自不同”,說明了當時曹植樂府雕飾的華美,也說明了當時文人樂府所具有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
曹魏文人大都以舊曲作新辭來創(chuàng)作樂府,達到了樂府體裁之大備。漢末動亂,音制盡失?!稌x書·樂志》記載“漢自東京大亂,絕無金石之樂,樂章亡缺,不可復缺。及魏氏平荊州,獲漢雅樂郎河南杜夔,能識舊法,以為軍謀祭酒,使創(chuàng)定雅樂”。又曹植的《鼙舞歌》序云:“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者,能《鞞舞》遭亂西隨段煨,先帝聞其舊有技,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作新歌五篇”。所引材料指出了當時由于懂音樂舊曲的很少,魏樂府以舊曲作新辭的情況。用舊曲作新辭一般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用舊曲不用舊題如繆襲的《魏鼓吹》十二曲,全部由樂府古辭改之;二是用舊曲也用舊題,這就容易造成一種題與內(nèi)容不相符的現(xiàn)象,如《薤露》本為漢喪歌,曹操卻用它來詠懷時事。這也許是樂府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不能說它是錯的,因為后來的唐新樂府多數(shù)也是這種情況,但樂府這樣表現(xiàn)的似乎是更有韻味。值得一提的是魏樂府依舊曲填新詞并沒有受到字數(shù)的限制和古辭、曲調(diào)的束縛,文人們而是隨其才性而盡其所長。如曹操的四言樂府,曹丕的七言樂府和曹植的五言樂府等以舊曲作新辭顯得極其自由。如《陌上?!繁緸槲逖?,曹操卻擬作成長短句。兩漢樂府雜言和五言較多,四言很少,至于六七言幾乎沒有。魏樂府卻將各言體寫的精湛完美,可謂詩歌體裁之大備。
二.曹魏樂府轉型的原因
魏樂府一改兩漢樂府的風貌,是有著一定原因的。兩漢樂府多來自于采詩,所以有著濃郁的民間性。魏樂府卻一改此狀,樂府作品多源自于文人之手。造成這一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魏不再進行采詩。漢末社會動亂,到了魏時期仍然處于三國鼎立的局面。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社會慘狀可能導致采詩的中斷。這是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因素,固然可以作為魏樂府轉型的一個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兩漢樂府的社會共用“觀風俗,知薄厚”,縱觀兩漢樂府官制的設立,可以看出樂府在政治統(tǒng)治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足夠重視。到了魏時,統(tǒng)治者是怎樣對待樂府的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料“文帝將出游獵,勛停車上書曰:‘陛下仁圣側隱,有同古烈,臣冀當繼蹤前代,令萬世可則也。如何在諒闇之中,修馳騁之事乎?臣冒死以聞,唯陛下察焉。帝手毀其表,而竟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如何八音也?侍中劉曄對曰:‘獵勝于樂勛抗辭曰:‘夫樂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萬邦咸乂,故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況獵,暴華蓋于原野,傷生育之至理哉!因奏劉曄佞諛不忠。帝怒,作色罷。還,既出勛為右中郎將?!庇^之,我們知道文帝將樂府等同于田獵,完全將樂府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兩漢樂府堅持“采詩”,將其視為一種政治統(tǒng)治的手段,而魏一改樂府之觀念與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政策有著一定的關系。魏樂府與政治漸行漸遠,它的轉型顯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