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的發(fā)展帶領我們進入到便捷的新媒體時代。對于大學生而言,新媒體時代不僅擴展了信息獲得渠道,而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有重要影響,在多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新媒體的發(fā)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對大學生的思想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也讓許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zhàn)。怎樣在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突破新媒體帶來的“瓶頸”,提高高校思想教育水平,開創(chuàng)教育新局面,是我們進行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1-0255-02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征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作為一種高效、迅捷的信息傳播工具,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應用。新媒體,又稱數字媒體,網絡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發(fā)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它除了具有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之外,還具有交互、即時、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新信息,并且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豐厚的資源,即可概括為開放性、無障礙性、交互性、便捷性。同時,依據網絡發(fā)展起來的新媒體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即為虛擬性。新媒體是一個技術性的概念,并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而種類越發(fā)豐富。
二、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信息獲取方式多元化、創(chuàng)新化
大學生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獲取信息變得更加快捷和多元。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由看書、讀報、看電視等向手機、電腦等媒體轉變。傳統(tǒng)的單面性、靜態(tài)化的信息獲取和傳遞方式已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動態(tài)化。新媒體時代,手機短信、QQ、電子郵件、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以其便捷、靈活的特點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媒體在大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通過視頻、文字等,更加生動、直觀地將內容展現在同學面前。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隨時隨地獲取最新信息,不受傳統(tǒng)方式的局限。為師生提供便利,也增強創(chuàng)新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二)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人際交往能力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大學生受教育方式單一、來源渠道少、可選擇性弱,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難題和挑戰(zhàn);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在廣泛運用下,其傳播形式變得多樣化、傳播內容形象化、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大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獲取信息,從而在思想、行動上產生深刻影響。新媒體可以提供不受個人或社會因素打擾的空間,提供言論自由的同時不泄露隱私的平臺,促進大學生的對外交流,通過使用QQ、人人網、微信、飛信等新媒體工具,開發(fā)人際交往圈,拓展交際渠道,打破傳統(tǒng)人際交往模式,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廣闊平臺
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特點使新媒體形成了巨大的網絡系統(tǒng),信息容量大,傳輸快捷,較以往的傳播技術和交流技術都有了根本性跨越。大學生可以借助新媒體挖掘大量信息,吸收一切優(yōu)秀成果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也可以通過新媒體主動、快速傳播正確的理論、思想、政策、不受時間、空間、體制及其他煩瑣程序的束縛。不論是工作場所與對象,還是教學方式與手段,都獲得了突破性的改善,從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嶄新、廣闊的平臺。
(四)高效率提高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的指導能力
道德教育是始終伴隨學生成長、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教育活動,而現代傳媒發(fā)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關。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fā)展,不僅為傳統(tǒng)思想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利用校園廣播報刊、學校主流網站等多樣化方式大大豐富了思想道德的傳播手段,更快速、更便捷,提高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在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和學校氛圍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素質指導,大大提高傳播效率。大學生通過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主動探求和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逐步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揮教育雙贏作用。
三、新媒體帶來的挑戰(zhàn)及突破“瓶頸”的解決措施
(一)網絡的虛擬性,溝通途徑的障礙性
新媒體取代了過去面對面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QQ、微博、電子郵件、MSN等虛擬方式,在網上即可實現發(fā)送、接收的功能,這也凸顯了網絡虛擬性的弊端。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再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而是一封封郵件、一段段文字。新媒體的交流不同于傳統(tǒng)的交流,需要在會面中進行思想的融匯、感情的抒發(fā),這樣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真情實感”。而卻越來越趨向“工具化”,以工具化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造成了人與人的情感疏離,甚至出現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對于大學生而言,表達與溝通對正確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部分大學生整天沉溺于虛擬世界,容易造成精神孤僻、逃避現實等問題,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均可帶來消極影響。
針對此問題,我們要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培養(yǎng)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和優(yōu)秀道德品質,又具備傳播技巧和媒介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對于利用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要“適度”。在充分利用新媒體便利條件的同時,增強人與人的交流。這就需要我們工作隊伍付諸行動,杜絕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通過新媒體接受最新信息的同時,更多地將大學生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巨大的信息量,阻礙認清事物的本質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進步,全球性、快捷性、隱蔽性等特點顯著,使信息大批量地在各種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與此同時,也為有害信息的擴散創(chuàng)造了條件。大學生思維靈活,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但是準確認識事物和正確分辨事物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形成階段,容易受到多樣化信息的影響,對于看待事物的角度,與人溝通的方式和思維、行動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大學生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左右,從而難以認清事物的本質,一旦走上錯誤的道路,做出錯誤的選擇,會影響到個人的未來發(fā)展,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新時代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所以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國家發(fā)展。
面對這一難題,校園為學生和社會搭建橋梁,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有責任為學生保駕護航,培育出社會放心滿意人才,需要努力改進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針對大學生現狀與出現的問題,創(chuàng)新傳媒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環(huán)境、教育隊伍建設,為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教育氛圍,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發(fā)揮組織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及時對本校的網絡信息進行監(jiān)管、甄別,嚴防網絡上不良信息進入校園,嚴厲打擊不良信息的傳播,指導大學生提高警惕,學會保護自己。
(三)利用過度,沉迷虛擬遠離現實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媒體形態(tài)正在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為網絡、手機等新傳媒方式,加強了傳媒的即時性、參與性和個性化特點,絢麗的宣傳頁面設計奪人眼球,追求趣味性、娛樂性,正逐漸得到大學生的喜愛與追捧,儼然在網絡等新媒體中形成了新的公共領域。但是,大學生思想發(fā)展還不夠成熟,自控能力較弱,很容易沉迷網絡,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危及身體健康,網絡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認知較差,存在依賴性和從眾心理,逐漸與社會現實脫軌,并不是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在構建新媒體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平臺的同時,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新方法、新途徑,注重提高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能夠合理利用的各項能力,不要一味追求新媒體的發(fā)展,而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改良,深入研究,提高新媒體的傳播效率,從而實現新媒體環(huán)境下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進展。維護穩(wěn)定和諧的校園輿論環(huán)境,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養(yǎng)成良好素養(yǎng),對個人與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四)信息傳播方式轉變迅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業(yè)務素質難達指標
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和應用,致使目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適應其快速的轉變,業(yè)務素質難達指標,又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齡結構的差異,造成很多年長的老師固守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缺乏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然而缺乏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老師卻對新媒體技術有了足夠的認識,這樣的矛盾,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做好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新媒體時代過渡的轉變,這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那么針對這一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積極學習和應用新媒體技術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認識到新媒體作為新型的信息傳播手段已經成為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特別是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手機上網也越來越普遍。毫無疑問,新媒體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陣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摒棄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主動接納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學習,積極投入到新媒體的使用當中去,不斷增強利用新媒體的水平,提高自己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加強運用新媒體同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交流,在新穎有效的交流中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為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yè)務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開展新媒體技術培訓,從而更好地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運用現有的新媒體的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迎合大學生心理,拓展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臨嚴峻的問題與挑戰(zhàn),在學生、高校與社會多方努力下,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加強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發(fā)展成材,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和輸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棟梁之才材,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提供源源動力與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朱健,周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網絡思政,2013(3).
[2]黃冬梅,謝紅彬.關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
[3]劉超.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3(10).
[4]李曉虹.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5)
[5]王靜.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J].學理論,2014(2).
[6]徐晶.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zhàn)[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