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寬
【摘要】目的:分析頸椎間隙電針治療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我院門診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使用頸椎間隙電針進行治療,并且配合頸推牽引等療法進行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SP檢測結果與臨床恢復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27例(9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22例(73.3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SP檢測結果為0.417±0.138,對照組患者治療后SP檢測結果為0.446±0.248,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椎間隙電針治療頸椎病的效果優(yōu),可以有效改善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并且治療方法便利,適合進行臨床推廣。
【關鍵詞】頸椎?。浑娽?;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1-0047-01
頸椎病主要因為頸椎間盤發(fā)生退變,或者出現繼發(fā)性刺激導致鄰近組織受到壓迫,出現多種癥狀與體征。在頸椎結構發(fā)生變化后,頸椎病發(fā)病幾率也在不斷提升,一旦發(fā)病,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將受到較大影響。頸椎病發(fā)病后,患者的頸椎后縱韌帶也會發(fā)生生理上的改變,我院門診為了提高頸椎病的治療效果,選取我院門診2013年至2014年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電針治療在調整患者后縱韌帶與組織功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門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療的6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確診為頸椎病。觀察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6個月-11年,年齡32-44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15例,病程7個月-10年,年齡31-46歲。兩組患者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基本資料
60例患者X線片顯示,患者頸椎側位生理曲度均出現變直現象,生理曲度數值為0.2mm-3.1mm。測量生理曲度方法為:從齒突狀上緣向下測量,將椎體后緣相連成弧線,之后將齒突狀上緣與第一頸椎下緣連成直線,計算弧線高點至直線距離,即為生理曲度數值。健康頸椎范圍13mm±4mm,如>16mm則判斷為曲度增大,如<6mm則判斷為曲度變直。
1.2治療方法
1.2.1材料
牽引架、棉簽、4寸毫針、酒精碘配。
1.2.2治療過程
輕重量進行25min的頸椎牽引,之后進行頸椎常規(guī)推合,進行15min的復位。
1.2.3電針治療
根據X線片判斷患者神經受損情況,并且確定患者受損節(jié)段,在對應區(qū)域,以正中線2.5cm處進針,每次選取1-3個進針點,1次/3d,4次/療程。在選定進針點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矢狀面150°進針,刺穿棘間韌帶,之后將針尖刺過關節(jié)突內側,患者出現觸電樣感覺,退針一段距離后,使用G-6925電針儀進行治療,根據患者承受能力選擇輸電量。每次治療需留針10min,在電針取下后,使用艾條進行熱灸,10min后退針。
1.3注意事項
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消毒流程進行操作,進針角度不可過大,防止患者出現內出血,保證患者脊髓不會受到損傷。進針與退針需要緩慢進行,否則針尖位置會發(fā)生變化,可能導致患者脊髓、血管、脊神經損傷。每次針刺時間不能過短,否則就會增加感染與炎癥發(fā)生的幾率,必須嚴格遵循頸椎保健護理事項。
1.4數據統計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P檢測結果
在患者入院門診后進行SP值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的SP值并無明顯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完成1個療程的治療后,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漿SP值,觀察組患者SP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SP值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SP檢測結果
2.2治療結果
在患者結束1個療程的治療后,重新拍攝X線片,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27例(9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22例(73.3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治療結果
3.討論
受到工作因素影響,患者長時間維持低頭的狀態(tài),導致頸椎后縱韌帶牽拉過度,后縱韌帶厚度增加,出現鈣化情況,導致彈性逐漸喪失,隨著退變情況不斷增加,頸椎間盤逐漸向后突出,內應力不斷下降,為椎間盤突出創(chuàng)造空間。頸椎間盤不斷向后突出,導致韌帶-椎間盤出現血腫,后縱韌帶牽拉速度不斷加快,鈣化變質情況也隨之惡化。后突的椎間盤與血腫會持續(xù)壓迫鄰近組織,導致炎癥出現,后縱韌帶神經不斷受到刺激,就會出現惡性循環(huán),導致后縱韌帶退變。本次研究以我院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27例(9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22例(73.3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SP檢測結果為0.417±0.138,對照組患者治療后SP檢測結果為0.446±0.248,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頸椎間隙電針治療頸椎病的效果優(yōu)秀,可以有效改善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并且治療方法便利,適合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魏德全.合夾配穴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04):1-69.
[2]蔡世明.電針結合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05):1-65.
[3]楊煥苗.針刺手三里、外關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D].山西中醫(yī)學院,2013(0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