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
馬金瑜是北京媒體圈的一個傳奇。
她曾在北京、廣州當了14年記者。幾年前,一次采訪之后,她嫁給了扎西,一位青海的藏族牧民。和丈夫一起,養(yǎng)蜂、收花椒、拉運黃菇,為高寒偏遠牧區(qū)和山區(qū)的農(nóng)牧民尋找銷路,把天然的食材送達內(nèi)地,過上了沒有燈紅酒綠的生活。
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冷清,但是,和心愛的那個他度過的時光,就是最好的時光。
當愛情降臨
遇到扎西之前,馬金瑜在北京過著典型的工薪族生活。
沒想到,2010年4月,一次前往青海藏區(qū)的采訪,結(jié)識到的養(yǎng)蜂男子扎西,竟改變了馬金瑜接下來的生活軌跡。
因采訪需要,扎西邀請馬金瑜在蜂場住了幾天,每天騎著摩托車帶她四處去看。蜂場雖然偏僻,但是在四月的春光里,鮮花遍地。在藍天白云下,在草原星星點點的花叢間,他們向?qū)Ψ匠ㄩ_心扉,扎西的普通話不是很流利,有時候他們得借助手勢才能溝通,但一種叫“愛情”的感覺,在兩個人心里生長。
雖然馬金瑜能讀懂扎西眼神里的東西是什么,“可是這并不現(xiàn)實。”清楚自己不可能留在這里,她的一切,都在大都市。關于養(yǎng)蜂人的報道完成之后,她告別了扎西,飛往成都進行另一個采訪。
沒幾天,她接到扎西的電話。沒想到,他在那頭抱著電話痛哭,他說:“你還會回來嗎?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你了?”
馬金瑜再也抵抗不住對扎西的思念。完成了成都的采訪,她又飛回青海。沒想到,扎西向她求了婚,“嫁給我吧,我會讓你幸福?!?p>
?不同職業(yè)、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在愛情面前都不是問題。
“還有什么是比‘喜歡你更重要的呢?”馬金瑜沒有猶豫,他們直接去領了結(jié)婚證。沒有為婚禮做任何準備,馬金瑜只是從網(wǎng)上訂了兩件白色的T恤,上面印著兩只小蜜蜂,這就是他們的新婚禮服,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無法融入彼此的生活
結(jié)婚后,連蜜月都沒有過,馬金瑜就回到了北京,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采訪。她成功地說服扎西來到北京,并在超市為他找了一份工作,讓他先從這里開始適應北京的生活。
扎西努力地適應北京大都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可是他卻從未感到快樂。他在北京呆了兩個月,每天問的問題總是把馬金瑜給噎?。骸霸缟蠟樯兜罔F上的人都在睡覺?為啥沒有一個人在笑?”“為啥這里的肉這么難吃?水這么難喝?”“為啥這里的天總是灰蒙蒙的?”
后來,扎西實在適應不了,回了青海。一出火車站,他就跑去吃了兩斤手抓羊肉、一碗面片,興奮地打電話給妻子,“我終于吃上草膘羊肉啦!”
可是兩地分居畢竟艱難。
扎西回青海之后不久,馬金瑜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懷上了第一個孩子。扎西放心不下妻子一邊工作,還要一邊照顧懷孕的自己,在第八個月,他把妻子接回了青海,照顧她,使她能安心待產(chǎn)。
孩子在第二年的夏天降生。三個月的產(chǎn)假一結(jié)束,馬金瑜又開始了兩地奔波的日子——每隔一個月,就坐火車或者飛機趕回青海,探望丈夫和孩子。
風風火火的女記者為了事業(yè),不舍得離開城市,只能和家庭疏遠。孩子8個月的時候,馬金瑜回家抱他,阿爺說:“叫阿媽呀,媽媽回來嘍!”他看著馬金瑜,轉(zhuǎn)頭爬開了。是的,他根本不認識媽媽。
孩子的出生帶來更多辛苦,而與丈夫生活上的磨合,更是困難。生長在不同環(huán)境,兩人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比如,扎西不明白她寫稿子有什么用、為什么晚上不睡覺而是看書或是吃東西、為什么把工作看得這么重要、為什么做起事來總是火急火燎的。
而藏區(qū)居無定所的生活也讓馬金瑜無法忍受:家里永遠是一種要馬上撤走的亂糟糟的狀態(tài),老公對生活沒有規(guī)劃,蜜蜂變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吃的東西她也不習慣,青稞面加上酥油、白糖和茶,團成一個青稞糌粑,當?shù)厝税阉曌髅朗常神R金瑜完全無法下咽。
馬金瑜有些委屈,她罵自己,“為什么當初要嫁到青海來!”
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苦悶無處訴說,馬金瑜產(chǎn)生了與扎西分手的念頭,如果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他們也許真的就分手了。
2011年9月16日,馬金瑜帶著孩子陪扎西去西寧看病。回來途中,翻越拉脊山一段時,由于車道很窄,伴隨著轟鳴一聲,眼前一黑,車翻了過去。
馬金瑜與孩子同時生命垂危。孩子當時才兩個月,他在青海省兒童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住了19天,由于腦部持續(xù)出血,醫(yī)生數(shù)次建議扎西和她放棄治療,扎西給醫(yī)生跪下磕頭,每天為孩子祈禱……
孩子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這段苦難的日子,也把她和扎西一家重新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在相互的依賴中,彼此都發(fā)現(xiàn)對方是自己舍不得離開的那個人。
兩地分居的狀態(tài)依然持續(xù)著,但是兩個人開始懂得替對方著想。盡管在藏族人眼中,男人做家務是要被人笑話的,可扎西從不介意替妻子分擔家務;當?shù)氐男迈r蔬菜少而且價格貴,扎西知道妻子愛吃菜,總是想方設法讓飯桌上有青菜。
而馬金瑜也放低姿態(tài),去融入藏區(qū)生活。越熟悉,就越體會到這份淳樸的美好:扎西和老父親的蜂蜜有口皆碑,草原上生長的野生藥材和植物,是傳統(tǒng)藏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原黃菇味道鮮美,菜籽油很香……
還有這里的富硒紫皮蒜,具有防癌抗癌作用,還曾出口日本和俄羅斯。
另外的使命
2012年年底,馬金瑜覺得,自己已經(jīng)嫁到了藏區(qū),也該為老公的家鄉(xiāng)做點什么了。
頗有商業(yè)頭腦的她靈機一動,申請了一個淘寶賬號,在網(wǎng)上銷售自家的蜂蜜、收購來的黃菇和紫皮蒜??墒青l(xiāng)親們卻很疑惑,“哎,他們還賣蒜哪!蒜壞得那么快,到了內(nèi)地不是全爛了?”“哎,我們青海的蒜那么好嗎?內(nèi)地人沒有見過大蒜嗎?”看笑話的甚至還到扎西家來一探究竟,邊笑邊挖苦:“你們有鋪子(門面)賣嗎?我們這里的大蒜就是金子做的嗎?”
可是,堅持了一年多,越來越多的人要求訂購他們的蜂蜜和黃菇,有時甚至供不應求。這讓馬金瑜下了決心,要把這里的食材介紹到外面去,讓牧民們多一些收入來源。
2014年春天,雪還沒有化,鄉(xiāng)上的書記就來找扎西了。書記開門見山,“扎西的‘記者媳婦在‘外面消息靈通,請幫忙留心看看,海拔這么高的地方,種什么才能賣錢,有什么能和大老板合作的項目?”
“可以帶動鄉(xiāng)親們發(fā)家致富了!”馬金瑜找到了除了記者工作之外,另外的使命。
于是她與扎西到附近的村莊收購油料榨油,又到偏遠牧區(qū)拉運草原野生黃菇;在山區(qū)農(nóng)村種植老式紅皮土豆,收購當?shù)貗D女房前屋后種植的花椒;在扶貧村收購村民用延續(xù)上百年的工藝手工制作的土豆粉條,組織當?shù)氐牟刈鍕D女們包裝發(fā)快遞……
草原上的小路
2015年1月,找到了生活新的方向,馬金瑜辭了職,離開工作了14年的記者崗位。
但是扎西一直特別害怕妻子失去“單位”,失去“工作”。雖然不懂記者到底是做什么,可是他明白,妻子有多么熱愛這份工作。
知曉馬金瑜辭職之后,扎西十分內(nèi)疚,妻子放棄繁華,為自己做出的犧牲實在是太大。他和她大吵一架,“怎么不事先商量呢?”
馬金瑜卻沒有后悔這個選擇,“當你站在草原上,茫茫一片草灘,起初是看不見路的,慢慢地,走著走著,你會看見牛羊,看見帳篷,看見背水的婦女和奔跑的孩子,慢慢地,就會找到路?!?/p>
她更清楚,自己已經(jīng)愛上了這片土地,并重新在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
現(xiàn)在,馬金瑜的大兒子已經(jīng)三歲了,每天活蹦亂跳地在爸爸的蜂場里追趕牛群,捅蜜蜂窩,一刻都不閑著。老二也三個月了,太陽好的時候馬金瑜就把他放在草原上躺著。他們也開始規(guī)劃未來了,扎西說,等老了就回到家里的老林子那邊住,把蜂箱安在那里,不給孩子添麻煩。
馬金瑜喜歡這樣的狀態(tài)。她說:“到今天,我也終于慢下來,和他們一起曬太陽,慢慢烤一個饃饃,聽不遠處那一只鳥在叫,時光,原來可以很慢很豐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