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亓
山水清音圖
紙本設(shè)色
98×45.3cm 1945年
郭有守捐獻
圖寫山中暮秋景色,樹木的葉子已為秋風吹盡,散落林間,一片蕭索孤寒之氣。遠處一線瀑布自天而降,轟然有聲,近處水流淙淙,汩汩不息。水閣中,文士憑欄站立,閑目聆聽由遠及近的水聲與林梢往來穿梭的風聲混合形成的天籟之音。一時之間,令人體會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以辛棄疾的《水調(diào)歌頭·醉吟》中“山水有清音”一句為題,反映出畫家寄情山水,情系自由生活的狀態(tài)。
夕陽欲下圖
紙本淺絳 47×58.5cm 郭有守捐獻
圖上描畫的是一幅清新可人的山中小景。青峰如障,萬松遮天,亂筆皴出的山石亦有嫵媚之姿。山谷溝壑間浮動的流云,為原本略感沉重的山川平添了輕靈的氣息。落日余暉將遠處的崇山峻嶺染成淡淡的金色,令人沉醉其中,樂而忘憂。
柳蔭放牧圖
紙本設(shè)色 45.2×57.3cm 郭有守捐獻
傅抱石對雨的描繪堪稱出神入化,或暴風驟雨,或和風細雨,盡得其妙,各有千秋。與《暴風驟雨》《風雨歸舟圖》上酣暢淋漓的風雨情形不同,《柳蔭放牧圖》展開了一番“杏花、春雨、江南”之景象。春風輕緩,不寒人面,細雨飄蕩,迷??諠?,垂柳依依,青翠欲滴,阡陌縱橫,田壟漠漠,牧童騎牛,緩緩歸去。此情此景宛如一曲迷人的牧歌,回蕩在觀者的心頭,不禁使人沉湎于對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的暢想之中。
松林策杖圖
紙本設(shè)色
圖寫蒼松之下,老丈回眸遠眺,但見千峰危聳,漫山蒼翠,百尺飛泉仿佛銀河傾瀉,令人嘆為觀止。此畫構(gòu)圖與眾不同,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勾畫水口,只是截取瀑布的一段。雖然無頭無尾,卻進一步突出了瀑布的壯闊雄偉,使無聲的畫面?zhèn)鬟_出聲震千里的撼人氣勢。
桃花仕女圖
紙本設(shè)色 55×63cm
羅時慧捐獻
此圖是一幅唐人詩意圖。圖寫婦人手扶桃枝,凝神沉思。身后桃花繁密,宛若紅云。如此美景依舊不能抑制婦人心中淡淡的憂傷,沉沉的思緒隨著被流水送走的桃花漸漸遠去。人物的眼神透露出內(nèi)心世界的幽怨惆悵,令人過目不忘。
夏山圖
紙本設(shè)色 111×60.5cm
全圖采用截圖景式構(gòu)圖,崇山峻嶺的崔嵬壯闊被進一步強化,以硬筆散鋒寫就的石壁巍然峭拔,山間升起的淡淡青煙四處流動,一文士執(zhí)杖攜童在萬木蔥郁的小徑上信步而行,本應濃重濕潤的暑氣似乎已被滿目青翠的群峰所吞噬,消散得無影無蹤。雖然圖稱“夏山”,卻沒有炎炎夏日與潮濕空氣帶給觀者的沉悶之感,反而使人涼爽暢快,正是匠心獨運之妙。
(右頁圖)赤壁舟游圖
紙本設(shè)色 111.2×59.2cm
“赤壁舟游”這一題材,傅抱石曾多次畫過,每每不同,各有所長。圖中,赤壁之下,斷岸千尺,清風徐來,江流有聲。舟中對坐3人,中間的蘇軾執(zhí)酒胸前,言說其曠達樂觀的人生觀點;右側(cè)之人手握洞簫,屏息聆聽;左側(cè)僧人手撫船幫,若有所思。此圖布局虛實相生,石壁陡然而起,與開闊的江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別開生面。
(右頁圖)湘夫人圖
紙本設(shè)色 105.2×60.8cm
屈原受到傅抱石的推重,其詩歌便成為畫家最喜愛的文學作品,隨后逐漸成為畫家的表現(xiàn)對象。此圖是畫家首次圖寫這一題材,尤顯彌足珍貴。其自言作畫前,正逢日寇侵擾湖南,因與夫人共賞楚辭,見《湘夫人》中的詩句,心生痛恨外敵、苦念國土之情,便共同精心構(gòu)思了此幅秋風瑟瑟、落葉飄飄的《湘夫人圖》。
淵明沽酒圖
紙本設(shè)色 68.8×47.7cm 羅時慧捐獻
傅抱石繪畫人物,早期傾向晉代畫家顧愷之的風格,喜用綿細圓勁的筆法,追求古樸清遠的意趣;后來又汲取明末畫家陳洪綬和清初畫家石濤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相互滲透,最終形成瀟灑中不失老辣、飄逸中蘊含深沉的藝術(shù)面貌。圖上淵明神清氣閑,信步而行,若有所思,身后童子背負酒壺緊隨主人,畢恭畢敬。圖中只繪出人物而省略了背景,達到突出主體的創(chuàng)作目的,人物造型近乎夸張,呈現(xiàn)出飄逸自然的意趣。盡管著墨不多,卻能表現(xiàn)主仆的心態(tài)舉止,正是畫家的成功之處。
(左頁圖)風雨歸舟圖
紙本設(shè)色 89.7×57.4cm 羅時慧捐獻
近端小舟在瓢潑大雨中艱難前進,主人撐傘安坐其中,船家瑟縮于船尾,盡力搖槳。巨大的松枝橫于畫幅中部,被狂風吹得搖擺不定,為全圖增加了動感。濃墨坡岸與淡墨風雨相映成趣,別具一格。
秋風紅雨圖
紙本設(shè)色 98.4×49.3cm 郭有守捐獻
“秋風吹下紅雨來”本是清初畫僧石濤的詩句,傅抱石對石濤繪畫的創(chuàng)新精神推崇備至,進而對其事跡、藝術(shù)加以深入研究,陸續(xù)發(fā)表多篇論文,闡述精當。圖上二文士對坐舟中,杯盞交流,酒助談資,興致正濃。一陣秋風襲來,落葉繽紛,仿佛紅雨飄落,意境蕭疏。畫面上部枝條參差,下方僅置一舟,一繁一簡,相得益彰。構(gòu)圖不求滿密,只求干凈利索、點明主題,達到了形簡意賅的藝術(shù)效果。
故宮博物院目前收藏有傅抱石先生的繪畫作品共44件,從入藏經(jīng)過看主要包括3個方面,其一為郭有守先生捐贈8件,其二為傅夫人羅時慧捐獻33件,另有3件為政府官員接受禮品后撥交給故宮。
下面僅就相關(guān)記載以及故宮博物院所存檔案中的文字資料與畫面題跋,依據(jù)捐獻的時間順序,客觀地對上述捐獻活動作出敘述,并做出推側(cè),希望還原歷史的細節(jié),為世人進一步了解當時的情況做出一點努力。
郭有守先生捐獻傅抱石先生畫作經(jīng)過
郭有守,字子杰,四川資中人。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少有才名。后與民國名人楊度之女楊云慈結(jié)為夫婦。20世紀20年代赴法國求學,曾與當時留法攻讀文藝的學生如張道藩、徐悲鴻、謝壽康、邵洵美、蔣碧微等人,成立一個名為“天狗會”的文藝團體,旨在用白話體的新詩、散文、藝術(shù)評論等形式向西方人介紹中華文化。1930年5月12日,郭有守在上海與葉恭綽、蔡元培、胡適等12人發(fā)起成立“中國筆會”,被選為理事。20世紀40年代,郭出任四川省教育廳廳長。1947年,中國成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郭被聘為教育組長,后改任遠東教育顧問,曾赴東南亞各國考察教育,還曾擔任國民政府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事、駐比利時使館文化參事之職。1966年回國定居北京。
郭有守向國家捐獻一些文物、圖書的想法產(chǎn)生于1971年。那年12月17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二部致函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告知郭沫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66年起義回國的原國民黨駐比利時使館文化參事郭有守愿將一批文物及資料捐獻給國家經(jīng)詢問,郭副委員長囑與王冶秋聯(lián)系此事。故宮革命委員會遂派工作人員于當月25日至郭家,取回陶瓷、繪畫、中外文圖書等119件。1972年3月10日,郭有守先生又向故宮捐贈了一批文物、圖書,共計156件,其中便有傅抱石畫作8件(《山水人物圖》《竹林七賢圖》《柳蔭放牧圖》《山水清音圖》《秋風紅雨圖》《雨后云山圖》《夕陽欲下圖》《林濤圖》)。1973年1月,故宮為郭有守先生頒發(fā)捐贈證書與獎金,以示表彰。至此,這次捐獻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羅時慧女士捐獻傅抱石先生畫作經(jīng)過
最早向外界透露羅時慧女士向故宮捐獻傅抱石畫作的文章,是故宮博物院吳仲超院長在1978年為悼念去世的郭沫若而撰寫的《德業(yè)難忘》一文。不過,僅有“一九七二年七月,名畫家傅抱石遺作下十三幅自國外運回,也經(jīng)沫若同志征得傅抱石的家屬同意, 叫我院保存”寥寥48個字,并未作過多說明。
1990年,禾子在《名家翰墨》第1期上發(fā)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傅抱石作品簡目》一文,稱羅時慧捐獻的33件繪畫“原亦流散域外,后由郭有守收集并存放在法國巴黎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傅抱石的學生伍霖生在1994年撰文,根據(jù)傅抱石生前親口所述與去世后的捐獻情況,將上述作品遠赴法國、回歸中國的原委揭示出來:
郭有守先生1942年至1945年任四川省教育廳長,在成都供職,與當時著名的文人、藝術(shù)家都有往來,與傅抱石、張大千等著名畫家更加熟悉。1944年,傅抱石在成都昭覺寺會見張大千先生便是郭有守先生陪同的。郭有守先生十分喜歡中國繪畫作品,也廣有收藏。大約是1946年,郭有守先生被任命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赴任前曾與抱石先生商量,擬攜帶傅抱石作品赴法,在那里舉辦展覽,進行中法文化交流,同時可以向海外宣傳抱石先生的藝術(shù),銷售后還可以得資接濟抱石先生家用。抱石先生欣然同意,將1943年至1946年60幅作品(其中有人物畫,也有山水畫)交郭有守先生帶至法國。郭在法國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舉行了傅抱石作品展覽會…… (作者按:后來,郭先生將其中33幅作品寄存于法國巴黎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保險庫中)。
1971年,郭有守先生回到北京定居,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他向郭沫若先生談及尚有33幅傅抱石繪畫作品存放在法國巴黎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的事。郭沫若先生征得傅師母羅時慧女士同意,將此33幅傅抱石作品取回后捐獻給國家。于是,外交部向法國政府進行交涉,法國政府極為友好,同意將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如數(shù)歸還,且免收保管費用。羅時慧女士親自赴北京清點,辦理捐獻手續(xù),故宮博物院發(fā)給羅時慧女士榮譽獎狀和獎金。
上面伍文對事情的梗概做了勾勒。下面,筆者以有關(guān)材料為根據(jù),就羅時慧捐獻前后的細節(jié)進行描述。
1972年7月16日,羅時慧給時任郭沫若秘書的王廷芳寫信,信中提到王曾經(jīng)告知羅時慧,郭有守1946年帶去法國的傅抱石繪畫即將被索回。羅表示,聽說當時郭有守已經(jīng)身患“較重的內(nèi)疾“,擔心郭有守無法親自與法國巴黎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的館長葉理夫聯(lián)系,恐怕存放在那里的畫作不能回到中國。王廷芳接到信后,隨即將情況向郭沫若、于立群夫婦匯報。根據(jù)二人的指示,他于7月21日給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寫信,希望先給羅時慧寄去兩三百元路費,請她來京商談那批畫作的事情,并將羅的地址“南京四條樹德里6號”標明在信件的末尾。王冶秋指示,故宮可采取捐獻或收購方式收藏這批作品。7月24日,故宮革命委員會給羅時慧去函,告知傅抱石存在法國的畫作已送到北京,故宮根據(jù)領(lǐng)導意見擬收藏這批作品,請她來京洽談具體事宜。收到故宮的信件后, 羅于7月26日回信,稱其因身患腫瘤惡疾,單獨行動有困難,需聯(lián)系在徐州的女兒(即三女兒傅益瑤),讓她陪伴來京,并要求故宮告知她作品的數(shù)量及其從何處運來的情況。7月28日,故宮電復作品數(shù)量及其來源,并希望羅通知來京時間,以便安排接待事宜。8月1日羅時慧抵京,要求將這批畫作全部捐獻國家,并由故宮保存。經(jīng)領(lǐng)導與相關(guān)人員商定,故宮向她頒發(fā)捐獻憑證和獎金。公文上另有王冶秋局長的批示:”此一捐獻系郭沫若院長交代辦的。給獎金也征得郭老同意。作說明如上?!庇诖丝芍?,羅時慧捐獻傅畫的前后,郭沫若作為傅抱石的生前好友始終極為關(guān)注,應該說從向法國索取這批畫作,到畫作重回祖國,再到藏于國家級的博物館,都與他息息相關(guān)。故宮能夠妥善收藏傅抱石的繪畫,幫助郭老了卻了一樁心愿,其欣慰之情是不難想見的。
羅時慧所捐的這33件畫作,據(jù)伍文稱全部為1943年至1946年的創(chuàng)作,但從繪畫的款識來看,尚有1947年的《桃花仕女圖》、1948年的《蕉蔭品古圖》以及1949年的《漁歸圖》,兩者在時間上存在矛盾?;蛟S,郭有守在巴黎為傅抱石舉辦畫展之后,又得到了一些傅抱石在1946年后的作品,并將上述兩批畫作一同寄存在法國巴黎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保險庫中。事實的真相隨著當事者的逝去而模糊,為我們留下了些許疑問。
3件政府撥交傅抱石畫作經(jīng)過
前述禾子的文中,說明《夏山圖》《湘夫人圖》《赤壁舟游圖》是“高層官員接受禮品后撥交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的”,并未指明高層官員是何人。伍霖生撰文指明,其中周恩來總理撥交兩幅作品,但沒有確指究竟是哪兩件。根據(jù)畫面題跋,《夏山圖》《湘夫人圖》即為周總理撥交的文物。盡管兩圖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卻有著相同的流傳過程。
1944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53歲生日,鄉(xiāng)間文工會的同人在重慶巴縣的賴家橋為其賀壽,時任二廳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來和徐冰、馮雪峰專程從重慶趕來,與文藝界人士相聚一堂,其樂融融。聚餐后,高龍生、傅抱石、李可染特地在文工會舉行了一次小型畫展。周總理極為喜愛畫展中傅抱石的《夏山圖》和《湘夫人圖》,畫家便慨然相贈此事,成為一段佳話。2日,郭沫若應周總理之囑,為《夏山圖》題寫了七絕一首,詩云:“萬山磅礴綠蔭濃,嵐色蒼茫變幻中。待到秋高天氣爽,行看霜葉滿天紅?!睘椤断娣蛉藞D》題寫了七絕二首,詩云:“沅湘今日蕙蘭焚,別有奇憂罹此君。獨立愴然誰可語?梧桐秋葉落紛紛。夫人矢志離湘水,叱咤風雷感屈平。莫道嬋娟空太息,獻身慷慨赴幽并。”前者先是描寫群山蒼茫的景色,進而借助對秋天—收獲季節(jié)的想象,對抗戰(zhàn)的成功寄予了深切希望。后者既表達出對日寇侵占湖南及至中國領(lǐng)土罪行之憤慨,又將湘夫人比作慷慨獻身的巾幗英雄,點明了畫家為湘夫人畫像蘊含激勵全民同心共赴國難、奮勇抗敵的良苦初衷。后來,兩圖一同隨周總理返回陜北,又進入中南海,再入藏故宮博物院,始終休戚與共,從未分開。
另外值得一書的是《赤壁舟游圖》,畫家落款:“癸未歲暮寫于東川,抱石。”又有跋文:“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沫公五秩晉三誕辰,謹此呈壽,并乞晦政,晚傅抱石于重慶金剛坡下?!庇缮峡芍藞D原本是畫家在1943年末所作。及至1944年郭沫若53歲生日,畫家挑出筆下的精品贈送給亦師亦友的郭沫若,表達出自己的至深感情。郭沫若、傅抱石自1933 年于日本東京相識,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學術(shù)和藝術(shù)問題??陀^地說,郭沫若對畫家在藝術(shù)上、生活上幫助很大。傅抱石為了酬答知己,總以自己筆下的精品饋贈之,是圖即為其中之一。因為畫面別無題記,所以可以推斷此圖在1944年11月16日以后一直保存在郭氏手中。1991年,《中南海珍藏書畫集》將此圖收入書中,說明其曾存于中南海?;蛟S是郭沫若將《赤壁舟游圖》轉(zhuǎn)送給某位中央領(lǐng)導,然后又由中南海撥交給故宮的。
上述便是故宮博物院中傅抱石全部畫作的入藏情況,其中基本線索脈絡(luò)清晰,然而還存在著某些模糊不清的細節(jié),尚待深入調(diào)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