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聲樂教學是人類傳承知識和技能的特殊活動,聲樂教學原則是學生認識聲樂學科的特點和規(guī)律、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和科學演唱技能的重要保證。在聲樂教學中,堅持和運用正確的教學原則與方法是當代聲樂教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本文在文化視野中對聲樂教學原則進行了較深層次的審思,希望拋磚引玉,促進聲樂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關健詞:文化視域 聲樂 教學原則
聲樂是特定的文化產(chǎn)物,它的屬性是由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jīng)Q定的。聲樂教學是對聲樂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從文化視域的角度對其形象直觀性原則、因材施教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進行深層次的審思。
一.形象直觀性原則
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和視聽藝術,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特性重視運用形直觀性的教學原則。第一,教學中教師的范唱要準確、形象,通過自己的示范把抽象的聲音概念形象化,讓學生通過聆聽與思考準確地感知到什么是正確的歌唱中所需要的聲音概念;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明白歌唱中的聲音是如何運作的。第二,通過簡單準確的肢體語言和面部神情,提示學生進行科學的演唱。如我們經(jīng)常用拱形手勢提示學生歌唱時口腔里面的軟口蓋要吸著提起來;用微笑的表情,提示學生要把笑肌提起,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用想嘆氣的感覺,提示學生將歌唱的氣息放下來,用深呼吸進行演唱。通過這個形象生動的提示和引導,讓學生直觀準確的找到歌唱的方法。第三,通過正面示范正確的發(fā)聲方法和錯誤的聲音效果,引導學生對歌唱的聲音進行分析比較,在聽覺上刺激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使其能夠鑒別出歌唱聲音美否,明白歌唱方法的準確與否,通過比較使他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四,通過運用錄音、錄像,讓學生較直觀的聆聽自己的歌聲,找到其中的優(yōu)與劣,分析問題的所在。
二.因材施教性原則
聲樂教學基本上是以個別課和小組課的形式教學,老師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因其個體差異應該要根據(jù)其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要采取相適宜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聲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首先要對每一位教學對象的學習基礎、發(fā)聲方法、人生閱歷、知識構造、個人喜好等因素有個叫細致的理解,特別是對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進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據(jù)這些具體情況,制訂教學計劃與授課方案。其次,因材施教要具體體現(xiàn)在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選定相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是靈活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過程。再次,因材施教要從實際出發(fā),鼓勵和挖掘每一位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潛力和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進行課后練習和學術研究,在保持學生個性色彩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循序漸進性原則
聲樂藝術通過協(xié)調(diào)人體有關肌肉進行科學的運動,以人身器官為樂器的一種生理、心理性的藝術形式。歌唱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聲樂訓練的過程是一個需要時間磨練的過程。聲樂教學其實就是指導學生制造自身歌唱樂器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必須經(jīng)過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日積月累、反復磨煉、不斷鞏固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是由聲樂教學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決定的。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在學習掌握科學發(fā)聲的過程中要從基礎練習開始,在穩(wěn)定中低聲區(qū)的基礎上,逐步的向高聲區(qū)發(fā)展;在唱準音調(diào)的基礎上,練習的歌曲要從易到難;在掌握科學發(fā)聲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最終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這些步驟不能截然分開,要兼而有之,交叉進行,要在穩(wěn)中求進,絕不能急于求成。
聲樂教學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聲樂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藝術載體,在聲樂教學中我們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住聲樂教學原則的內(nèi)涵,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聲樂藝術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唐博.聲樂藝術的文化視野[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
[2]林立君:《聲樂教學藝術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汪俊芳.談音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J].運城學院學報,2008,(6).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